講稿不適用時的補救

在演講中,演講者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是聽眾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超出了演講者演講的範圍;二是準備的講稿內容與前麵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有許多重複之處;三是從前麵演講者的演講中獲得了新的啟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四是會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準備的講稿完全不適用。

碰到上述情形,演講者應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首先,要好好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能否回答?如果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但如果缺乏準備不能回答,你千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而應該這樣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問題,我沒仔細研究過,但我很樂意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

其次,還要進一步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有沒有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麽時候回答合適?又有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還是單獨回答為好?如果有必要馬上回答,就馬上回答,趁熱打鐵;如果問題是自己準備要講的,但還沒講到,你可以這樣回答聽眾:“這個問題一會兒就講到,先暫且不作回答。”如果問題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那你不妨說:“會後我會答複你。”

最後,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自己的講題有關?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演講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會把問題扯遠,分散演講的中心,那就要避免會上回答。但你務必要這樣對聽眾說:“你提的問題我會後—定答複你。”這樣才不會使提問者掃興。

另外,內容重複的問題可略去不說。

1.對相同的看法、論述略去不說,隻說與眾不同的那一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大家對某某問題都講得很詳細深入了,這裏我隻想作一點補充”,或者說“這裏我隻想就某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等。

2.對相同的事例略去詳細描述,隻作總結性、過度性的評議。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不少人都詳細講述了XXX的事跡。的確,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能舉出新的事例最好不過了。

最後一點,可以放棄原講稿重新組織演講內容。有兩種處理方法:

1.時間充足的話可重新寫出講稿。

2.時間倉促的話,可列出提綱,作即席演講。

這裏不妨舉個最為突出的例子。1955年,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會議開幕後不久便出現了分歧。一些國家的代表因偏見或不明真相,攻擊中國在邊境省份設自治區是對鄰國的顛覆,並提出華僑雙重國籍等問題。這時,人們把目光轉向周恩來,有的同情,有的焦慮,有的幸災樂禍。麵對這一突**況,周恩來推後了發言時間,將原講稿印成書麵材料發給與會代表,然後重新趕寫講稿。在聽完大多數國家代表發言後,周總理才從容走上講台,針對新的情況作了如下演講:

“首先,不同的思想和社會製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亞非會議既然不排斥任何人,為什麽我們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

次之,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但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

第三,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新中國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中國境內有傣族存在,就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就像緬甸有僮族自治邦一樣,怎能說是威脅了鄰邦呢?

為了不使會議有爭議,中國決定不在會議上提出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和沿海島嶼,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盡管中國的要求完全是正義的。”

他的話音剛落,全場便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印度總理、緬甸總理等人紛紛離開座位,過去與周恩來握手;一些起初對中國不友好的代表也稱讚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和解的。的確,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他的演講不僅解開了亞非國家之間的隔閡,而且還贏得了亞非朋友對中國的信任,促進了會議的成功。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演講作為“武器”,其力量是何等巨大!同時也可以看到,根據新的情況靈活調整演講內容是多麽重要!如果周總理不善於應變,照搬原講稿發言,就不會有演講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