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引經據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經受了時間長河的洗禮,被證明是權威的、令人信服的言辭與觀點。因此,經典的說服力,幾乎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因為經典有著巨大的說服力,所以經常被很多高明的演說者引用在演講中作為論據,以增加自己演講的說服力。這種引用,我們叫引經據典。

詩有詩眼,書有書魂,演講有演講意境。一首詩有一聯名句就是可稱為好詩;一本書有一句名言,就有閱讀的價值;同樣,一篇演講中,如有一句哲理名言,便能使聽眾受益非淺,難以忘懷。因為無論演講者闡述的觀點多麽的標新立異或超凡脫俗,其實都是或多或少地被曆史上的名家論述過的。名人名言是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的,而名家所具有的影響力也是恒久存在的。因此,演講者應抓住聽眾內心深處的心理,恰當地引用哲理名言或權威人士的論述,讓它們服務於自己的理論觀點的論證,加強演講的說服力量。

“人生如果是河流,那麽,是活成寬寬的大河,還是窄窄的小溪,取決於河床有多寬。我們一生的使命就是拓寬河床,讓生命的格局更大。”這是摘自於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於丹為海南師範大學5000餘名師生做的一堂“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的生動講座。她在短短的90分鍾裏,引經據典、談古論今,用一個個寓意深遠的小故事,解讀《論語》、《莊子》等國學經典,博得了現場師生經久不息的掌聲。

2008年5月,俄羅斯新任國家元首梅德韋傑夫到北京大學演講。他麵對600餘名北京大學師生代表,闡述了未來俄中發展戰略合作關係的設想和希望。這位被稱為“好引經據典”的元首,在演講中不時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引經據典,例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還有老子的“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都不放過。甚至中國的俗話也引用進自己的演講中:“中國有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高等學府培養一代代學者和思想家,他們肩負在科學、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創造新成就的責任。”

梅德韋傑夫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的演講,贏得了北大學子們如雷的掌聲。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國演講也善於引經據典:

中國有句古話,溫故而知新。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我們也遇到過挫折和挑戰,但我們的關係並不是沒有困難,沒有分歧的。但是我們必須是對手這種想法,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由於我們兩國的合作,美中兩國都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安全。我們基於互相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奧巴馬所引用的孔子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先生認為,從奧巴馬到希拉裏,到洪博培大使,都比較喜歡引用中國的典故,來證明中美關係的程度,體現了一種希望跟中國搞好關係這樣一種誠意。“溫故而知新”,我想體現了奧巴馬開始從曆史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看待中美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故”,從他來講,我覺得他采用了三個時間點,一個近代,也就是1784年“瑪麗皇後號”訪問中國拉開了中美開始接觸的序幕。然後又回顧了二戰時期中美肩並肩的飛虎隊抗擊日本軍國主義,同時回顧了中美建交的那段曆史,通過這個回顧無非是想證明中美關係來之不易。這個思維有點像我們中國人平時思考中美關係的角度。所以我覺得美國領導人,能夠從曆史的角度,戰略的角度看待中美關係,這畢竟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在這之前,像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主席,還有胡錦濤主席,幾次訪美的時候,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也都是在給美國人講故事,講曆史。

深得民心的溫家寶總理,也是一位愛好並且善於引經據典的高手。我們經常能在他的講話中找到一些經典的影子。比如他在2006年於人民大會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就引用了數條古語、詩文和典籍。如:“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這句話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原句為“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如在回答有關兩岸關係的問題時,溫家寶說:“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溫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引經據典、言簡意賅,讓人們再次領略了一個學以致用、嚴謹細致的總理風采,具體到演講技巧上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啟示:曆史上一些精華的古語、詩文,經千百年錘煉,流傳民間,成為永恒的真理,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思想財富。很多東西不但過去管用,現在適用,而且將來仍然可用。溫總理善於運用這些天下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思想啟迪人們,值得各位演講者用心學習。

無論演講者闡發的觀點多麽的標新立異或超常脫俗,幾乎都是或多或少地被曆史上的名家論述過的。名家的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名家所具有的影響力也是恒久存在的。演講者應抓住聽眾內心深處的從上心理,恰當地引用名家權威的論述——即經典,讓它們服務於自己理論觀念的論證,加強演講的說服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璀璨的經典。隻要你用心,你可以在演講前稍加留心,要找到一些支持自己論點的經典並不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引經據典時要盡量避免那些晦澀的、生僻的經典,要選擇那些聽眾一聽就明的經典。否則,無論如何經典,大家不明白其意義也是枉費,如果你再為了解釋這個經典而費盡口舌,更是不明智。

此外,引用經典要自然,不可生硬突兀,也不要過於頻繁。過於頻繁的引用,容易給人造成掉書袋、賣弄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