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資料要細致

信息資料可謂浩如煙海,要想在這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又不迷失其中,首先要有明確的方向感。有的放矢即懂得哪些文獻是可靠的、哪些文獻會讓我們的查找更加便捷,能在哪裏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文獻,在演講中哪些問題適合使用文獻研究法。這些方麵的能力將在一生的研究中起作用,而這種能力習得的過程首先需要耐心和細心。

資料的類型很多,按照其固有形式可分為文字資料、數字資料、聲音資料和圖象資料。包括書籍、期刊、報紙、剪報、特種文獻、統計年鑒、統計表格、唱片、磁帶、地圖、圖片等。

整理材料通常可從兩個方麵進行:

(1)整理材料。指及時地把收集的材料係統化、條理化,將零碎的材料集中、分類。

(2)鑒別材料。其實就是進一步地整理材料,按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將表象與實質、典型與一般、分量重與分量輕等材料,一一區別開來,力求使保留的材料“精”、“準”、“深”。

當然,有時候還可以邊整理邊查找,比如可以向個人借閱,博物館、展覽館、商場都可以成為資料收集的場所。上網也是一個好辦法,隻要掌握了一定的搜索方法,輸入關鍵字,運用搜索引擎,一下子很快就能找到許多相關的信息。

用什麽方式整理瓷料,要根據演講的主題需要而定,查找的範圍應該是由近及遠逐步擴大的,如從家裏的圖書開始查,到學校的圖書館再到其它的圖書館。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圖書館還配備了電子檢索係統,會讓查閱更便捷。

如果所需要的內容很短,可以用做摘錄的方法進行記錄,查閱百科全書及辭典之類的工具書,一般是帶著問題去查,如想了解某一人物、某一專業術語、某一個事件等,同查《新華字典》一樣查,比較方便。如果要查找某一年的某一事件、數據,就可以查閱相關的《年鑒》。

查閱整理資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定的技能,而這一技能是在不斷地查閱整理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必須親自去嚐試才能得到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查閱整理資料時不僅需要耐心、細致、仔細,還需要經過慎重的考慮,並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做,而不是到圖書館東抄一段西抄一段。為了便於演講,可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製作資料卡片

用卡片的形式進行資料目錄的登記,便於快速查找。要從收集到的大量資料中攝取有用的資料,就必須對資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處理工作。主要包括:去除假材料,去掉重複、過時的資料,保留那些全麵、完整、深刻和正確闡明所要研究問題的有關資料,以及含有新觀點、新材料的資料,但對孤證材料要特別慎重。

2.為資料排序、編目

如果收集到的資料比較多,還需要對資料進行分類、排序與編目。為了今後演講時查閱的方便,一般采用首字母開頭的方式進行編目。每一條目上一般要寫出該資料的出處,包括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在何處查閱等。

3.對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對資料的閱讀、消化並將有用的記錄下來,實際上就是對資料進行精加工的過程。

決之,要養成習慣,標明自己采用的任何一條參考渠道的來源,把所有渠道的完整書名記下來。想一想,如果有人對你的某一條論據表示懷疑,而你隻能回答“我在自己的資料中查到這一點,但是具體出處我記不清了”。如果這樣,那將多麽狼狽。記下期刊編號或出版地,記下你在自己的演講過程中永遠不會提到的細節問題,這樣做看起來似乎毫無必要,但是經常習慣性地記下所有信息有助於你在再次需要時查閱資料非常便利。如果你以後要把自己的發言整理成書麵報告或文稿,這些研究筆記是非常寶貴的。

在瀏覽卡片目錄或期刊檢索時準備一個小型的筆記本。把每條可能的參考信息的作者姓名記下來。在作者姓名下麵寫出書名,期刊名稱和日期的關鍵詞,在左邊記下索書號。大致估計完整的書名、作者姓名和出版情況可能占多少地方,留出空白以便必要時補充添加。

當你已經記滿幾頁紙,前後翻一翻,瀏覽一遍,挑出你願意進一步詳細查閱的書籍。這樣做也許會浪費幾張稿紙,但是長遠看來可以為你節省很多時間,你不必專門再把它們從隨手塗畫的紙條抄到新的筆記卡片上,也不必再跑到圖書館補充剩餘的書目信息。這樣做的另一個優點是你再也不會遭遇如下困境:你找到一個以前的筆記本,發現—麵簡單地記錄了一條信息,現在你認為這條信息是至關重要,你把卡片翻過來,結果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線索,你禁不住哀歎:“太棒了!可是我怎麽找到它呢?”

記住:引證一定要準確;避免歪曲資料或斷章取義。尤其要明確哪些是你的看法,哪些是客觀事實。不僅要指出原文引用的出處,還要指出你所引用的他人觀點的出處。徹底杜絕剽竊的嫌疑。

有時需要采訪時,要為每次采訪準備名錄卡片,說明接受采訪者的姓名、他或她的資格以及采訪日期。在聽采訪錄音或整理采訪筆記時,把這些內容記在卡片上。當你為此積累了大量卡片,還要學會把它們諸如曆史、起因、解決方案等題目進行歸類,並把關鍵詞依次記在卡片上,這樣才算是真正為演講做了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