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有必要

任何一個演講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講能獲得成功,希望自己的演講具有真情實感,希望自己提出的主張、見解能為聽眾所接受。事實上,真要做到這一點,事先不做任何準備是不行的。

那麽,在演講之前,應該做哪些必要的準備呢?我認為,做調查研究是首要的,也是必須的。因為演講是建立在對一係列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如果不調查、不研究,心中無數,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演講產生實際的效果。要知道,那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高談闊論是永遠不會受到歡迎的。

通常要事先調查如下幾個方麵的情況:

1.了解聽眾所在地區、所在單位的中心任務,該地區、該單位領導者的工作意圖和部署。

2.了解人們普遍關心和最感興趣的問題。包括了解當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麽,群眾苦惱些什麽,需要些什麽,希望些什麽,關注些什麽。

3.了解該地區、該單位有哪些可以振奮群眾精神的先進典型,包括當地群眾所熟悉的活生生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例等。

4.了解聽眾的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年齡結構以及主要的思想傾向等。

這就是說,如果你要演講,無論如何,你都應該首先明確:

聽眾的年齡範圍和比較集中的聽眾年齡段(尤其是非常年長或非常年輕的聽眾);

性別對比;

宗教信仰;

種族(聽眾中有多少人是以漢族人或少數民族人);

他們是否有聽力障礙等等……

這些信息都關係到演說稿的內容、長度和結構。利用這些信息,你可以避免讓絕大部分聽眾感到厭煩、迷惑或不愉快。

比如,如果聽眾是孩子們,那麽你必須選擇一個能夠為他們所理解的主題,並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你不能用高人一等的口氣對孩子們說話,這會招致他們的憎惡,特別是當你不會說他們特有的年齡段語言的時候。

孩子們對邏輯和順序有著驚人的判斷力,所以你必須特別關注演說的這些方麵。如果你正在向孩子們闡述論據,那麽你必須清楚地說明自己所支持的觀點(盡可能頻繁地使用“因為”這個詞,這很有幫助)。如果你打算講述一個故事,那麽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敘述順序。

或許,你想通過引人注目的視頻輔助設備或展示品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但是,一種更有效的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是讓孩子們參與到你的演說中。要製造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時機,或者最起碼讓他們有舉手的機會。

毫無疑問,跟孩子們在一起時,你千萬不要講那些兒童不宜的笑話。我聽說,一位電視喜劇演員在小學校上演了他在低級夜總會的那一套,結果,學校再也沒有邀請過他。

在對其他類型的聽眾發表演說時,這種常識性的思考方式也會起到很關鍵的指導作用。比如,麵對青少年和年輕人:你的舉止要與自己而不是他們的年齡相稱。麵對上年紀的人:不要擺出一副要人領情的樣子。年長的聽眾往往比年輕聽眾更有智慧,而且他們的知識麵更廣。你要迎合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麵對宗教團體和少數民族聽眾:如果你不是他們中的一分子,那麽就不要假裝自己是,你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帶有排外色彩的語言、論點或具有攻擊性或盛氣淩人的引言。麵對有聽力障礙或口語不流利的聽眾:說話時要比平常加倍小心(刪減演說詞的常規內容),不要過分追求“文學”效應。

如果聽眾中有女性:不要使用純粹的男性用語(你可以避免這一點),而且不要開一些侮辱女性或大男子主義的笑話。

如果女性是聽眾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你應當記住的是,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富有想像力。她們有能力針對任何問題思考更多的論點和立場。如果你試圖說服以女性為主的聽眾,那麽就應該設法回避那些堅決的還原論者的論點,例如“如果你不支持A立場,這意味著你一定讚成B立場”。

羅索·康威爾有一個著名的講演,題目為《如何尋找自己》,他先後就這個題目講過近六千次。人們也許會想,重複這麽多次的講演應該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講者的腦海中了,講演的字句與音調可能不會再變了。其實不然,康威爾博士曉得聽眾的程度與背景各異。他覺得,必須使聽眾感到他的講演是個別的、活生生的東西,是專門為這一次的聽眾而作的。他如何能在一場接一場的講演中成功地維持著講演者、講演與聽眾之間活潑愉快的關係呢?他這樣寫道:“當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鎮訪問時,總是設法盡早抵達,以便去看看郵政局長、旅館經理、學校校長、牧師們等,然後找時間去同人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曆史與他們擁有的發展機會。然後,我才發表演說,對那些人談論,就得適用他們當地的題材。”正是這些紮紮實實的調查研究,才使他很快地進入角色,從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