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材增進說服力

一個人要是缺乏說服力,擁有再好的想法也白搭。演講更是如此。

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都是說服力的最佳體現。愷撒大帝與拿破侖能夠成功創立帝國,都得益於他們能說服他人服從領導。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讓他往西邊航行,到達東方的印度;然後又說服她讚助船隻費用。奴隸出身的美國廢奴主義者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寫道:“如果我能說服他人,我就能扭轉世界。”最後他說服林肯總統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

如果缺乏說服力,又會怎樣?沒錯,什麽事也不會發生。

你聰穎過人嗎?擁有頂尖大學的學位嗎?你是否已經擁有將可能改變你的一生,甚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想法?有,你就注定會成功嗎?不見得。

我們先來看看複印機之父的坎坷經曆——

切斯特·卡爾森是一位聰穎過人的美國物理學家,但他的說服力令人不敢恭維。他第一次嚐試說服他人是剛從名校加州理工學院取得物理學學位時。當時,他聯係了82家公司,也取得了麵試機會,但因為無法有力地推銷自己,沒得到任何一家公司的聘用。卡爾森於是繼續學習,取得了更多的學位,最後終於在紐約的貝爾實驗室找到了工作,然而他的職業生涯依舊平淡無奇。

在貝爾實驗室的專利部門工作時,卡爾森的主要任務是將不同的專利介紹版本重新進行人工輸入,並繪製新的圖樣。為了節省時間,避免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他積極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於是,他在閑暇之餘獨自摸索。1937年,卡爾森終於在他家的廚房內,利用光導電原理,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項影印技術,並取得專利。

即便如此,許多年過去了,卡爾森還是無法讓別人對這項發明發生興趣,因為他說服能力欠佳。他無法讓別人相信這是一個產品。年複一年,他絞盡腦汁遊說各家公司。這些公司包括IBM、柯達、通用電氣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等,多達20家,但一點進展也沒有,沒人相信他的發明極具價值。直到1959年,一家名為哈羅依德的公司根據卡爾森的設計,推出了第一台複印機。

兩年後,哈羅依德改名為施樂,複印機產業從此誕生。

卡爾森發明了一個了不起的產品,卻因為缺乏說服力,花了整整22年的時間才找到一家願意投資的公司!有市場需求且能徹底改變世界的產品,比如計算機、打印機以及傳真機的前身,在20多年的時間內無人問津。你看,說服力重不重要?

演講是一門藝術,它能夠從多個方麵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場成功的演講,需要注意的細節比較多,尤其是演講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說服力,才能激發聽眾的興趣,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而細挑材料就是增加演講說服力的最好的好方法。

比如在演講中適當引用名言警句,不僅能夠為演講生色增輝,還能引起聽眾的高度注意,產生名人效應,從而增加演講的說服力。有一篇以《人無信則不立》為題的演講稿:“《論語》中有‘與朋友之交,言而有信’的說法;宋代大理學家程頤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還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一言百係’等,講的都是一個意思:言而有信。”這裏引用了一係列中國古代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有力地證明了“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聽眾就會認真聽下去,並深深思考:自己做到“誠信”了嗎?

再比如一篇以《寬容》為題的演講稿:“眾所周知,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寬容就是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得好:‘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但要真正做到寬容,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裏引用雨果的名言恰當說明了“寬容”的重要意義,聽眾會不自覺地反省自己的言行。

演講的目的是希望聽眾能夠與自己的意見達成一致,形成感情上的共鳴。演講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以理服人。你如果隻講一些理論,或者是一些普通的人和事,很可能會令聽眾生厭。因此演講者要學會通過引用經典事例來充實演講的內容,增加演講的說服力,把聽眾深深地吸引住。

如一篇以《自信》為題的演講稿:“曾幾何時,劉邦、項羽目睹秦始皇浩浩****的出遊隊伍、富麗華美的車帳、八麵凜凜的威風,隨生雄心萬丈的自信:‘大丈夫當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於是,漢高祖立千秋帝王大業,楚霸王成萬古悲壯英雄。詩人李白自信,他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浩歎,便有壯麗輝煌的詩章千古流傳。巴爾紮克自信,放棄家人為他選定的職業,毅然走上創作道路,終有驚天動地的《人間喜劇》彪炳千秋。一代偉人毛澤東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萬水千山,披荊斬棘,鑄造了共和國的輝煌,帶來了億萬人民的幸福……”這裏連續引用了劉邦、李白、巴爾紮克、毛澤東等名人的經典事例,有力的證明了“自信”的價值及意義,不得不讓人信服。

再如一篇關於《勤奮是成功之母》的演講稿:“但丁在流放的艱苦條件下創作《神曲》,從35歲開始寫,一直到逝世前不久才完成,曆時21年。西漢司馬遷從42歲開始寫《史記》,到60歲完成,曆時18年。如果把他20歲後收集史料,實地采訪等工作加在一起,這部《史記》花費了他整整40年時間。曹雪芹著《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寫完前80回。由於貧病相加,傷痛過度,沒到50歲就去世。”這裏引用了但丁、司馬遷、曹雪芹完成巨著的時間,讓聽眾從這些數字中認識到了勤奮的內涵,感受到了成功的來之不易。

對材料的精挑細揀,能增加演講的說服力,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但在引用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準確性,事例的典型性,並且引用要適度。否則,就可能達不到引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