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對孩子的付出掛嘴邊

“孩子,你知道嗎?為了你,我忍受了多少的痛苦,懷胎十月多不容易,而你的每一步成長,更飽含了我對你的多少愛啊!”這種喜歡翻舊賬本、喜歡把對孩子的付出掛嘴邊的母親是不是容易招來孩子的反感?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自己作為行為的直接承受者,自然深知其中的艱辛,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說個沒完沒了,不煩悶才怪呢。

這是美術特長班報名的最後一天。藏老師正在整理學生的報名表,初一(5)班的劉超悄悄地走進來。藏老師很喜歡這個有藝術靈氣的孩子,笑眯眯地對劉超說:“我還要找你呢,怎麽到最後一天了才來報名?”劉超把頭深深地埋在胸前,小聲說:“對不起,藏老師。我不報美術班了。”“為什麽?”藏老師奇怪地問:“你學了好幾年了,放棄太可惜了。”劉超慢慢抬起頭,眼睛已經濕潤了:“我也不想放棄,可爸爸、媽媽不讓我學了。”藏老師讓劉超坐下,耐心地說:“來,跟老師說說是怎麽回事。”

劉超說,爸爸、媽媽對他很好,在家裏什麽事都不讓他做,吃的、用的都給他最好的,可他覺得一點都不開心。每天回家,除了吃飯睡覺,爸爸媽媽都在一旁監督著他學習,平時隻要往電視機前一站,媽媽就說:“我們為了這個家,在外工作多不容易,你不能偷懶,要努力呀。”隻要他有一點的不服從,爸爸就教訓他:“我們給你創造了這麽好的條件,花那麽多錢讓你上好學校,給你買書、買電腦,讓你上這班上那班,你要是學習不好對得起誰?”劉超覺得,在父母的眼裏,因為自己上學花了他們的錢,讓他們養育成人,就欠了他們很多很多,所以隻能聽他們的話、按他們的要求做,沒有一點兒的自由和自尊。

“我想繼續上美術班,可爸爸媽媽讓我上計算機班,我和他們解釋了半天、爭取了半天。最後,爸爸急了,對我說:‘你報班是我給錢,就得聽我的。’我就再也沒得說了。”劉超望著藏老師,難過地說,“我真想逃離這個家,靠自己打工掙錢,這樣,我就再也不用花他們的錢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劉超的父母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劉超就要無條件地聽從自己的安排,這是十分無理、霸道的行徑。當下,很多父母都在有意無意地扮演著這種“武夫”角色:他們總把自己為孩子的付出、把為孩子花了多少精力和錢財掛在嘴邊,希望以此給孩子一些鞭策、動力,實際上卻成為孩子巨大的心理負擔,甚至造成孩子情感叛逆。他們覺得既然為孩子付出了,孩子服從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就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中往往態度衝動、急躁,方法簡單、粗暴;他們隻注重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隻注重孩子的學習,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心理和學習以外的其他需要,這是一種不理智的、片麵的愛。

而父母的這種不理智的愛,往往在無形中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使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沒有地位、沒有自我,活得沒有自由、沒有自尊,隻是為了回報父母的付出、實現父母的希望而學習、生活。有些孩子會因此產生一種無助和惶恐的感覺,總怕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目標而緊張、不安,生怕對不起父母、讓父母失望,生活在負疚和無所適從中;有些孩子則會認為父母為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有目的的、功利的,是出於自己的私利,而根本沒有為孩子考慮過,並用抗爭、逆反來試圖改變這種狀況,甚至不理解父母的愛反而對父母抱怨、憤怒對立和痛恨,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

常常把付出掛在嘴邊的父母,除了表現自己的強悍之外,同時,也表現出他是個毫不自信、毫無智慧的人,因為自信的父母是從不刻意要求孩子的回報的,不需要通過提醒來限製孩子的自由,而智慧的父母懂得凡事都有度,過猶不及。

當然,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才會懂得感恩。但父母不應把這一點當做一個話題老掛在嘴邊。如果父母能中庸一點,效果會更好。為此,給父母一些建議:

第一,父母的愛要理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父母為孩子的付出,是做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為了讓孩子背負一筆永遠虧欠的、無法償還的債務。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第二,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指導,比如告訴他學習一門什麽樣的技能會非常有用、會對他的學習以至以後工作都有所幫助,建議他可以試著學學,但一定不要強製,也不要因此要求孩子放棄他原來的愛好。

第三,不要對孩子說“我給你花了多少多少錢”“你看我多不容易”“為了你……”其實,父母的付出並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回報,父母真心誠意為孩子的付出,孩子會是看在眼裏,並漸漸懂得體諒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