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貼標簽會傷害孩子

“你總是馬馬虎虎。”

“你真是太懶了。”

“你這個笨蛋。”

常常聽到父母如此訓斥孩子、為孩子貼上標簽,當然,家長有時並非捕風捉影,可這樣做孩子的這些毛病就能改掉嗎?特別是當前隨著社會越來越多針對厭學、逃學、網癮、早戀、打架及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引發的一係列行為異常的孩子進行“扶正偏差”學校的出現,很多孩子都被貼上了“××孩子”的標簽,讓他們背負了一張沉重的“名片”。對此,心理專家明確提出,孩子成長缺陷不可小視,但千萬別亂貼“××孩子”標簽,給孩子任意地貼上標簽,會導致孩子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父母的負麵評價不僅會在當時令孩子不快,而且會在他的潛意識裏留下很深的痕跡。

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兒童時期,不但受製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了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孩子被別人下了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被貼上標簽時,就容易使孩子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後而引起的,故有人稱之為“標簽效應”。

標簽之所以會產生效應,是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己的模仿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態度,而孩子往往缺少主見,總是無條件、無意識地承認和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無法對這些評價做出客觀的評判。比如,當孩子被父母告知“你是個害羞的孩子”時,孩子會以為自己真的不善於與人打交道,並在社交中產生退避的行為;當父母說“你怎麽這麽笨”時,孩子會感到非常緊張,往往表現得更笨。

既然消極標簽會引導孩子走向消極麵,那麽,積極“標簽”是不是就可以把孩子引向積極麵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成功的孩子時常都得到了大人的“助推啟動”——這正是孩子起步時所需要的。父母的建議、鼓勵、信任,都是孩子不怕失敗、敢於進取、邁向成功的“助推劑”。

一份調查顯示: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麵有出色表現的人,幾乎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親人的積極暗示,最多的是來自父母。積極的暗示是表達愛的情感,而不是誇張、誇耀或對缺點的掩飾。用積極、正麵的語言肯定孩子,誇大孩子的優點,縮小缺點,營造“我能行”的心理氛圍,孩子的好習慣和情緒就會接踵而至,這也是所謂的“暗示教育”。專家認為:積極的暗示,特別是來自親人、朋友或老師的暗示,肯定會對孩子的心理、心智方麵產生良好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應給孩子寬闊的發展空間,並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一旦孩子有了網癮,不要把他當成一個醫學上的治療對象。現在有很多所謂的專家,治療網癮隻會給孩子貼標簽,什麽狂躁症、自閉症、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等。這其實並不恰當,不斷指責孩子“不上進”“貪玩”“上網成癮”等,隻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此時家長應把教訓的口氣換一換,嚐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交談,逐步把孩子引導出網癮誤區。事實正如此,孩子打架,並非就是有“暴力傾向”;孩子不合群、不善言談,並非就是“心理陰暗”;孩子寫情書、早戀,並非就是“道德敗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組織一批正在監獄服刑的犯人上前線作戰。出發前,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並未對犯人進行過多的說教,而是讓他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專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訴親人,自己的表現非常非常好。專家們要求犯人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開赴前線,專家又要求犯人在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已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英勇作戰等。自然,親人們的回信都充滿了驚喜和讚賞。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英勇戰鬥。

可見,來自他人或自我的心理暗示,都會對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喚起自信,自信能激發熱情,調動積極性,從而使一個人奮發向上,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相反,消極的心理暗示則使人喪失自信,降低動機水平,最終放棄努力,一事無成。

激發孩子改善自己行為的最終目的是鼓勵他認定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孩子,在這一基礎上,父母才能要求孩子摒棄不良行為,力求上進。如果父母急於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簽,使孩子相信自己不可救藥,又怎樣能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改善他的行為呢?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話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負麵效果。

總之,父母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