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別相信自己的感覺

朋友過生日的時候,你挑了一件自認為最適合朋友的禮物,但生日過後卻從未見過朋友用該禮物;當領導讓你按照計劃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也許為了突顯自己的能力,你用另外的辦法做這件事情,卻遭到老板的責備;為了讓父母高興,你給他們買名貴的衣服、高檔的補品,但父母仍然悶悶不樂;為了托朋友辦事情,你曾嚐試著送煙、送酒,甚至人民幣,但朋友依然向你搖頭;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你給他買各種與學習相關的電子產品以及複習資料,但孩子的成績依然不見提高……生活中這種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曆過,但不知曾經經曆過這種事情和正在經曆這種事情的你,是否想過其中的原因?這便是心理學中投射效應的影響力。

那麽,什麽是投射效應?

所謂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中這不僅僅是一句俗語,更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折射。在眾人眼裏,同一個群體的人總會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在影響人的過程中對於那些身份、地位、年齡、性格與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人,便會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喜好去認識、評價、判斷、衡量,認為他們也應該有著和自己同樣的想法、觀念、處事原則等。但事實上,在這種心理的驅策下,人們的行為往往有失偏頗,進而不能更好地影響他人為自己做事情。

宋朝的著名才子蘇東坡結識了佛印和尚,後來兩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和他相對而坐,蘇東坡就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可是,佛印卻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認為自己占了便宜,非常得意。回到家以後,他就得意地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妹妹,沒想到蘇小妹卻說:“哥哥,你錯了。佛曰‘佛心自現’,你看他人是什麽,就意味著你看自己是什麽。”

曾有一位心理學大師這樣說:人們常常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生活周圍是透明的玻璃,我們能夠看清楚外麵的世界。其實,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麵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曆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即我們看見的並非外麵的世界,而隻是自己。

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子多孫”,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長壽、富貴、多子多孫,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你為什麽不喜歡呢?”堯說:“孩子太多了,就會多操心;太富裕了,就會有很多煩心事;壽命太長了,也是一種痛苦,除了病痛,還要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焦慮、悲哀。因為以上三點,所以我不喜歡。”

確實,人的心理特征不一樣,就算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夠隨意“投射”給別人。

具體地說,投射效應有以下三種表現:

第一是相同投射。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因為互相不了解,相同投射效應特容易發生,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然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自己感到熱,以為別人也悶熱難耐以致客人來了就大放冷氣空調;自己家喝酒,招待客人就推杯換盞猛勸酒。有的老師在講課時,對於某些概念不加說明,以為這是十分簡單的基本常識,學生們應該了解和熟悉,但是,在老師看來很簡單的東西,在學生看來則不一定簡單。這種投射作用發生的主要機製在於忽視自己與對方的差別,在意識中沒有把自我和對象區別開來,而是混為一談,認為他人也跟自己一樣,從而合二為一,對對方進行了自己同化。

第二是願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加於對方的投射現象。認知主體以為對象正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比如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希望並相信導師對他的論文給以好評,結果他就會把一般性的評語都理解成讚賞的評價。

第三是情感投射。一般來說,人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有很多優點;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則越看越討厭,越來越覺得他有很多缺點,令人難以容忍。因而人們總是過度地讚揚和吹捧自己喜愛者,而嚴厲地指責甚至肆意誹謗自己所厭惡者。這種現象在愛情生活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為了影響對方,人們會想方設法地向對方施加拉近距離的方法,但其方法會受到自我思維定式的影響。克服這種心理傾向的關鍵是認清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不能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另外,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應不斷完善自己。同時,我們必須時刻保持理性,克服潛意識和慣性思維的不良影響,讓事物的發展規律還原它本來的麵目,學會辨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客觀和冷靜地看待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