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讓別人追隨你左右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誌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從眾心理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麽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麵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裏觀望……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描述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麽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麽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從眾心理還表現在工作、學習等方方麵麵。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於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後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讚成票,結果後麵的人都跟著投了讚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於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

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一個中國女孩出生在英國,長在英國,她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方式都是英式的。女孩12歲的時候和媽媽回到中國生活。下了飛機後,女孩和母親欲穿過馬路。可在十字路口時,紅燈亮了,路麵上沒有車輛行駛,她習慣性地站在原地等候,這時她看到周圍的人全部沒有注意紅燈是否亮著,便橫穿馬路。她張望了一下,沒等媽媽攔住她,便也跟著大家橫穿了馬路。當媽媽詢問她為什麽的時候,她低下頭說:“我以為這麽多人都這麽做,他們的做法是對的。”

後來她一直在中國長大,這件事情早已被她遺忘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去了英國,也是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起來,路麵上沒有車輛行駛,她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要穿越馬路。走到路中間的時候,她突然發現前後沒人,回頭望去,發現英國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他們都詫異地看著她,她的臉刷地紅了,趕緊退回到人群中。

在此,不去評論女孩前後的舉動是否正確,也不去評論哪個國家的秩序好壞,僅從女孩的心理活動,以及做出不同舉動的行為來看,女孩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因為人們意識中會習慣性地認為,大家都堅持的想法以及都做的舉動是正確的,否則這麽多人中一定會有人發現這是錯誤的,進而拒絕做此事情。既然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那麽大家便可以繼續著同樣的行為。

中國有句俗話:“一人膽小如鼠,二人氣壯如牛,三人膽大包天。”這句看似庸俗簡單的話,形象且精辟地說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首先不論好壞,隻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會蜂擁而至。因為很多時候,當眾人都參與到其中的時候,便會被少數人理解為是合情合理的行為,進而引發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正是人們習慣於從眾,所以常被人們利用為影響他人為自己服務的有利工具。

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獨雁南飛,險必隨之。”與眾不同是要承受很大心理壓力的,人們正是畏懼這樣的心理壓力,所以,多數情況才會選擇從眾的思想以及行為。從影響人的角度而言,便可以利用他人“隨大流”的心理,為自己造聲勢,讓其在你的聲勢中心甘情願地為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