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也是一種說服力

古龍筆下真正的武功高手,永遠都令對手無法看清他的招式。對此,古龍是這樣解釋的:“因為他根本已無招可尋”。

有時候,不說話比說話更有說服的力量。愛人得知其父去世的消息,正處於極度悲痛之中,你摟她入懷,讓她靠在自己的肩上痛哭,比任何口頭的安慰更有力量。當孩子不小心打壞了暖瓶,一個關切與憂心的注視,或許更能讓他下不為例。記得在一部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的電影中,一場殘酷的攻堅戰將要在荒原上展開,所有的將士都知道這一仗將是無比凶險,將會有無數戰友有去無回。將軍最後一次檢閱了他的部隊。他從一整齊的方陣前緩緩走過,眼裏噙著淚水,注視著他眼前如他兒子般年輕的臉龐,似乎要將每一張臉都鍥刻在腦海。這名將軍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但他的舉動震撼了每一個士兵的心靈。士兵們發出震耳欲聾的的喊聲:“自由萬歲!”然後在將軍的揮手之下,如猛虎般朝敵陣發起了衝擊。在那場決定整個戰爭勝負的慘烈戰役中,他們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終於用鮮血凝成了勝利。

——這就是沉默的力量!無聲卻勝有聲的力量!它如大地,高山,黑夜,石頭,平靜的湖水等等。在我們這個喧囂繁鬧的時代,很多人已經遠離了沉默。他們認為,沉默會使別人把自己看得懦弱、害羞、卑微、愚蠢、平凡。於是人們即使心裏恐慌無比一無所知手足無措也要大聲嚷嚷,也要憤怒一下。其實,真正自信的人是沉默的。他的力量在沉默中你就會明顯地感覺到。

有這樣一段關於沉默的描述,墨子與公孫班探討“非攻”之學問。

公輸般:我知道怎麽對付你,但是我不說。

墨子:我也知道怎麽來對付你,我也不說。

兩個都不說的人,用沉默來完成了心靈的碰撞,是一種智慧的較量。它無疑體現了高瞻遠矚和大徹大悟的成竹在胸。

台灣有一個經營印刷廠的老板,在商場打拚多年後萌發了退休的念頭。他原來從美國購進了一批印刷機器,經過幾年使用後,扣除磨損費應該還有250萬美元的價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這批機器的時候,一定不能以低於這250萬的價格出讓。有一個買主在談判的時候,針對這台機器各種問題滔滔不絕的講了很多缺點和不足,這讓印刷廠老板十分惱火。但是他在自己剛要發作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250萬元的底價於是又冷靜了下來,一言不發,看著那個人繼續滔滔不絕。結果到了最後,那人將機器貶損地一無是處後,這樣說“嘿,老兄,我看你這些機器我最多能夠給350萬元。”於是,這個老板很幸運的比計劃多賺了整整100萬元。

說話的藝術,同時也包含不說話的藝術。荀子說:說話而恰當是智慧,沉默而恰當也是智慧。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麵對滔滔不絕、好勝心強的人,與其針尖對麥芒,不如沉默不語。沉默不語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反抗,具有使對手心神不寧的威力。

從發難者的角度看,緘口不言的對手往往最難對付,因為不知道他正在考慮什麽。“也許他正在尋找可乘之機,或者另有奇招,已穩操勝券……”在發難者絞盡腦汁揣摩對方心理的過程中,沉默者的形象愈加高大,結發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反之,如果與善談且好勝者滔滔不絕地進行“說服”,不是演變為一場沒有結果的意氣之爭,就是自己破綻百出敗下陣來。

在我國的佛教中,“沉默”具有其特殊的意義。當年文殊法師問維摩詰有關佛道之說時,維摩詰一言不發。維摩詰的沉默,在後來的禪師們看來“如雷聲一樣使人震耳欲聾”。這種“如雷的沉默”,猶如台風中心,看似無聲無力,卻是力量的源泉。如果我們拋開略顯晦澀的禪宗教義,從老子的“大辯若訥”以及莊子的“不言而言”中,都可以感知古代先賢對於沉默的推崇。

值得指出的是,對沉默是金這句話當然也不應機械地去理解。什麽都不表態,什麽都保持沉默,並非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成天板著臉,冷冰冰地讓人難以靠近、難以琢磨,裝酷或許可以但酷得遠離了生活。沉默要恰到好處。火候不足,內不足以修心養性,外不足以親切感人;火候過老,顯然已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又何來生趣呢?

總之,我們不能因為沉默而沉默,沉默不是終的目的。沉默的最終目的是把話說好。隻有這樣,沉默方才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