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幹脆,一語中的

有理不在話多。對於那些高超口才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盡量不會與別人地周旋繞圈,而是抓住關鍵,簡明幹脆、一語中的。

法拉第為了證實“磁能產生電”,在大廳裏對著許多賓客表演,隻見他轉動搖柄,銅盤在磁極間不斷地旋轉,電流表指針漸漸偏離零位。客人們讚不絕口,隻有一位貴婦人不以為然。

貴婦人問:“先生,這玩意兒有什麽用?”

法拉第回應:“夫人,新生的嬰兒又有什麽用呢?”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喝彩聲。

針對貴婦人取笑式的問話,法拉第來了一個反問。

眾所周知,新生嬰兒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的,這個比喻是如此的貼切,難怪賓客們要喝彩了。後來,他的預言也確實完全被科學所證實。

英國人波普說:“話猶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雲:“削繁去沉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當今語言大師們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行。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講話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於概括、詞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為難得。很顯然,縱橫口才追求的是後一種“水平”。

有人問馬克·吐溫,演講詞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禮拜天,我到教堂去,適逢一位傳教士在那裏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傳教士苦難的生活。當他說了5分鍾後,我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50元;當他接著講了10分鍾後,我就決定把捐助的數目減至25元;當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小時後,我又決定減至5元;最後,當他講了一個小時,拿起缽子向聽眾哀求捐助並從我麵前走過的時候,我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2元錢。”

這個幽默故事告訴我們,講話還是短一點、實在一點好,長篇大論、泛泛而談容易引起聽眾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林肯的葛底斯堡講話是美國曆史上被譽為一篇最優美的、不朽的演說詞!全篇隻有10句話,271個字,僅用了兩分鍾,卻成為林肯一生不朽的紀念!

要擁有從繁雜事物中選取最有說服力的論據,這當然需要說話者擁有銳利的眼光、豐富的知識,以及嚴密的邏輯思維。這一些,都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與鍛煉才能逐漸積累起來。否則,腹內空空,即使想簡潔也不知道如何簡潔,即使想說到位也表達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