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忍則忍,該退就退

人們常常把忍讓與失敗、放棄、躲避等詞聯係在一起,似乎忍讓總帶有某種貶義和消極的色彩。然而忍讓卻是善於變通者的法寶。忍讓包含了很多層意義,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當下生活的中止,是個積聚能量的過程,在這樣的停止中具有快速生長的可能。

忍讓並不是從此以後就不再進攻,相反地,忍讓是為了在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以後更好地進攻。

曹操不乏英雄氣概,但他也有讓步的時候。他迎漢獻帝定都許昌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他當時還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反,曹操一時成為眾矢之的。而曹操這時的力量並不強,與袁紹等人相比,更處於弱勢。因此,曹操采取後發製人的方法,將袁紹打敗。

曹操得勢後,袁紹擺出盟主的架勢,以許昌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將獻帝遷到鄄城,因鄄城離袁紹所據的冀州比較近,便於控製獻帝。可是曹操在重大問題上不讓步,斷然拒絕了袁紹這一要求,而且還以獻帝的名義寫信責備袁紹說:“你地大兵多,專門樹立自己的勢力,沒看見你出師勤王,隻看見你同別人互相攻伐。”袁紹無奈,隻得上書表白一番。

曹操見袁紹不敢公開抗拒朝廷,便又以獻帝的名義任袁紹為太尉,封鄴侯。太尉雖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將軍曹操之下。袁紹見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曹操,十分不滿,大怒道:“曹操幾次失敗,都是我救了他,現在竟然挾天子命令起我來了。”拒絕接受任命。

曹操知道自己這時的實力還不如袁紹,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跟袁紹鬧翻,決定暫時讓步,便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車騎將軍(車騎將軍隻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以緩和同袁紹的矛盾。由於袁紹不在許都,曹操仍然總攬朝政。

與此同時,曹操安排和提升一些官員。以程昱為尚書,又任命他為東中郎將,領濟陽太守,都督兗州事,鞏固這一最早的根據地;以董昭為洛陽令,控製好新舊都城;授夏侯淵、曹洪、曹仁、樂進、李典、呂虔、於禁、徐晃、典韋等分別為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等,牢牢控製軍隊。

曹操表現得很謙恭。於是楊奉薦舉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曹操連上《上書讓封》《上書讓弗寧侯》《謝襲弗亭侯表》等,表明他“有功不居”。曹操深知自己還是弱者,因此對袁紹的要求盡量滿足,對朝廷的封贈表現出"力所不及”的謙恭。等到羽毛豐滿後,他就露出真麵目了。官渡一戰,曹操徹底打敗了袁紹。

在雙方僵持的時候,他會先退幾步,以求打破僵局,為自己積蓄力量贏得時機。善於把握進退的火候,恰當抉擇進退的時機,把自己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是發憤圖強,準備東山再起,而不是由此沉淪。

當自己處於弱勢時,不妨采取以退為進的方針,避開淩厲的鋒芒,保存自己的實力。當忍則忍,該退就退,不勉強,不生硬。這時候,你就是真正的強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