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笑到最後

強者為什麽能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侮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遠大的理想——也就是說,他們身負重任。和他們身上的“負重”相比,侮辱算不了什麽。也許應該這樣說:“負重忍辱”——因為“負重”,所以“忍辱”。

在有關忍辱負重的典故中,韓信的“**之辱”已夠讓人難以承受,但比起勾踐的“嚐糞問疾”來說,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韓信隻是從人襠下鑽過,而勾踐從一個過慣了錦衣玉食的一國之王,成為吳國的階下囚,為奴三年,受盡淩辱。他為了活下去,為了生存,為了複國、複仇,為吳王當馬夫,當"上馬石"!他為了進一步麻痹夫差,以為夫差看病為名,竟嚐其糞便,這令人想起來就作嘔的行為遠遠超出了人的生理極限!實在難以想象!

中世紀時的歐洲,教權高於王權,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太上皇。國王的登基和加冕要由教皇親自主持。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而國王卻要對他行屈膝禮。步行的時候,教皇騎馬,國王則要為教皇牽馬帶路。

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國王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教皇的層層控製,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獨立權。教皇則想進一步加強控製,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教士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開除亨利王的教籍,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想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亨利頓時陷入了四麵楚歌的艱難境地。

麵對這樣的危險形勢,亨利雖然心裏很不甘心,但是也知道如果不妥協,自己就要被徹底推翻。所以,他采取了以退為進的變通策略。

亨利隻帶了兩個隨從,騎著一頭小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準備向教皇請罪。可是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就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王隻好又前往卡諾莎行宮去見教皇。到了卡諾莎,教皇命令緊閉城堡大門,禁止亨利進來。

當時鵝毛般的大雪漫天飛舞,天寒地凍,亨利為了得到教皇的饒恕,顧不上什麽帝王的身份,脫下帽子,屈膝跪在雪地上,一直跪了三天三夜。最後,教皇終於打開了城堡的大門,饒恕了亨利。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的“卡諾莎之行”終於保住了他的教籍,也保住了王位。

亨利回到德國以後,竭盡全力整治自己的國家,將蓄謀造反的封建主們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破滅。在穩固自己的陣腳和地位以後,亨利立即發兵進攻羅馬,準備消滅位高權重的教皇,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地。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格裏高利的信任,不惜丟下王者之尊,在雪地裏長跪了三天三夜,甘於忍受屈辱,其目的在於使心機不良的教皇放鬆警惕,使自己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和教皇做最後較量。亨利正是憑借著這一能屈能伸、以退為進的變通策略,所以才得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最終報仇雪恥。

也許有人會對這種做法嗤之以鼻,認為此舉讓人尊嚴掃盡。須知,非常手段隻用在非常時刻,在關鍵時刻,放棄眼下似乎很重要的東西就能獲得長遠的勝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羅馬帝國國王雪地長跪求教皇的目的就以一時的屈辱換取以後的勝利。如果因為不肯暫時低頭而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把命都丟了,哪還談得上未來和高遠的理想?可是有不少人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不管自己的境況如何,而與對方強拚,結果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也元氣大傷。

所以,當你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一時之強,當一時之英雄,隻有爭取獲得最後的勝利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英雄。

人非聖賢,對於得失榮辱,誰都難以拋開,但是,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從長計議,該忍就忍,該退就退。一時的榮辱算不了什麽,能夠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