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自省的最好時機

“為什麽受傷的總是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麽?”——每一個身處逆境中的人,都應該在腦海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麽。

逆境之所以纏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於自己。比如說做生意遭了騙,根源在於自己的輕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於自己學業不夠精進……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對症下藥,突破逆境也需要通過自省找到導致逆境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徑。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過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意識、情緒與態度。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那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願望。

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從來不犯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的。暫且不論是不是重複過去曾犯過的錯誤,就是這種經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貴的。

宋朝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河豚魚說》,說的是河裏的一條河豚遊到一座橋下,撞到了橋柱子上。它不責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繞過橋柱子遊過去,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子撞了它。它氣得張開兩鰓,脹起肚子,漂浮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後來,一隻老鷹發現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轉眼間,這條河豚就成了老鷹的美餐。

這條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橋柱子,卻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惱怒別人,一錯再錯,結果丟了自己的性命,實在是自尋死路。

那麽,人應該從什麽時候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告訴我們,每天要三省,從三個方麵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謀事的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二是反省自己與朋友的交往是否信守諾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知識身體力行。

總之,要通過自省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一日三省”是一種為人處世的高標準、嚴要求,而“身處逆境時自省”則是做事的底線。明代紹興名人徐渭有一副對聯:"讀不如行,試廢讀,將何以行;蹶方長智,然屢蹶,詎雲能智。”這副對聯,科學地闡述了理論與實踐、失誤與經驗的辯證關係。上聯是說實踐出真知,理論指導行動。下聯“蹶方長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後一蹶不振,而應“吃一塹,長一智"。有人認為“吃一塹"與“長一智”之間存在必然性,那就錯了。不是說吃一塹就一定能長一智,而是吃一塹有可能長一智。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必然性,必須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從失誤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長智。如果錯後不思量,不考慮如何長一智,那麽同樣的錯誤還會不斷重複出現。這就是“然屢蹶,詎雲能智”的精辟之處。

一個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敗,就應該接受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這就是成語“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