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經曆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娟娟的媽媽中年得千金,視女兒如珍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為了給孩子以無微不至的關愛,娟娟的媽媽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卻從不“虧待”娟娟,她給孩子買各種玩具、電子琴、鋼琴,請家庭教師,而家裏的大小事情從不讓娟娟沾手……

而娟娟也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媽媽說什麽她就做什麽,媽媽不讓她做的事情一概不做,以致娟娟到3年級了還不會自己係鞋帶。當然,在媽媽看來,這都是小事情,孩子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

娟娟高中畢業以後,媽媽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15萬元錢拿了出來,讓她到國外留學。

娟娟走後一個星期,那天她下班回到家裏,驚奇地發現,她的寶貝女兒居然在家裏看電視!媽媽驚訝地下巴都快掉了下來!

原來,因為一直以來習慣了獨處,娟娟不懂得與人交流,加之習慣了媽媽的"關懷備至",她自己一點獨立生存的能力都沒有,遇到事情就隻能手足無措地打電話回家哭訴!

她要媽媽去國外陪她,可媽媽哪有錢去呢,於是,她索性就自己買了張機票回來了……

看著自己嬌氣的"千金",娟娟的媽媽欲哭無淚!到這個時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無節製、包辦的"愛",讓自己的孩子變得"無能",遇到問題沒有辦法自己解決,隻會退縮回來求助。她真後悔自己昔日的那些行為!可是,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生存能力,沒有辦法獨立生活,不會解決問題,正是家長惹的禍!

明智的家長應該知道,真正的愛不是你給予孩子什麽,而是你教給孩子什麽,你讓孩子經曆了什麽。對於孩子來說,經曆才是他們一生最珍貴的財富。燕子媽媽的做法就值得借鑒。

燕子媽媽對自己生下的小燕子非常照顧,可謂舐犢情深,小燕子漸漸長大了,燕子媽媽卻像發了瘋似的“逼”小燕子離開溫暖的家。

剛開始,小燕子們都不願意離開舒適溫暖的家,但是,燕子媽媽就是不讓小燕子們進窩,它又咬又趕,非要把它們都從窩裏攆走,最後小燕子們隻好落荒而逃,去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

燕子媽媽看似冷酷,但是,它卻懂得小燕子應該離開媽媽,學會自己去捕食,這樣才能獨自生存下去。因此,要想讓你的孩子今後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有擔當,就應該把孩子推出門去,讓他們自己去經曆生活的磨難,經曆風雨的襲擊。具體到生活中,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1.讓孩子從小有自己動手、勞動的經曆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就對波士頓的456名男孩進行了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成長過程。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此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和工作的人,即使隻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從小就經曆過勞動的孩子,能夠體驗到通過勞動而獲得正當報酬的愉悅。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金錢,也不會夢想成為暴發戶。他們更會把用汗水掙來的錢花到有價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們還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與不容易,更加善解人意,更懂得愛與尊重自己的父母。

西歐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積極鼓勵並讓他們自己去體驗一些髒的事情、難的事情和危險的事情,即使是貴族階層和富有階層也一樣。歐洲著名的哈普斯堡王室至今保存著這樣的傳統,在孩子7歲的時候,就開始讓他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農家勞動;世界級大富翁兼慈善事業家洛克菲勒家族也有類似的規矩,在孩子7歲的時候,家長就開始讓孩子自己通過勞動和工作賺零用錢。這種做法正是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學習和借鑒的。

2.讓孩子到農村去生活

林誠是一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的父母為了讓他了解農村,學習一些農業知識,經受勞動的鍛煉,在2005年暑假期間,把他送到了農村老家,跟著爺爺下地勞動。

林誠換上奶奶拿來的粗布衣服,走到驕陽高照的田間,一招一式地跟爺爺到田裏去鋤草、耕種一些時令菜蔬。

爺爺耐心地告訴孫子,別小瞧莊稼活,一道工序出了問題都會影響產量。林誠在撒種時,常將種子扔到田埂的外邊,爺爺就讓他揀起來,細細地講給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的道理。

林誠認真地聆聽著,他發現生活中處處是學問,而自己以前居然都不知道。

在村裏,林誠還發現與自己同齡的林舫居然連一天學都沒有上過,原因是家裏太窮,上不起學,他深深地同情林舫,更覺得自己太幸運了。後來,他跟媽媽說了這件事情,要資助林舫上學……

林誠回到城裏後,在作文《暑假最難忘的一件事》中寫道:“暑假裏,最難忘的事情不是到旱冰場與朋友一起滑旱冰,也不是到遊泳館跟老師學遊泳,更不是吃了哪些美味佳肴。而是我在農村的那些深刻體驗。在我看來,這些體驗是我在書本上永遠無法學到的……”

更令媽媽驚喜的是,回城以後的林誠學習自覺多了,從來不用媽媽督促。

專家認為,讓孩子體驗了生活的艱辛,認識到自己擁有的幸福,會讓孩子心懷感恩,更會培養出孩子博愛的心靈,提高他們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好處的。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擔心讓孩子吃苦,實際上,孩子隻有體驗到"苦"的滋味,才能珍惜“甜美”的生活。才能懂得同情、體諒、關愛與理解。

3.別讓孩子的生活太優越

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生活的過於優越,不能讓他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而應該讓孩子知道,很多東西並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必須通過努力才能獲得。這好比隻有努力了,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贏得尊敬一樣。一個不努力的人,永遠不可能有所收獲的。

4.讓孩子體驗困難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的確存它的道理。生活在窮困潦倒家庭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經驗的家長多是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於生活方麵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去克服,從而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優良品質。

有位家長是這樣做的:

孩子住在高樓大廈裏,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似乎沒有什麽突出的困難需要他們去解決。針對這種情況,這位家長給孩子布置了兩個特殊的作業:一個是每天上下12樓,不乘電梯,而是堅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徒步走5站路。

開始的時候,孩子覺得爸爸不近人情,但慢慢地他習慣了這種方式,覺得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可以在路途中看到一些新鮮的事物,比一天到晚家裏一學校,學校一家裏要強得多。

當然,給孩子設置的困難,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讓孩子產生畏難的情緒,從而更加逃避困難。

此外,讓孩子體驗成功、體驗失敗、經曆挫折、體驗愛與被愛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去了解生活的本質,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