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積極應對“恐懼”

每個人都有懼怕的事情或情景,而且不少事物或情景是很多人普遍懼怕的,如怕雷電、怕火災、怕地震、怕生病、怕高考、怕失戀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孩子的恐懼心理異於正常人,如一般人不怕的事物或情景,他害怕;一般人稍微害怕的,他特別害怕。這種無緣無故,與事物或情景極不相稱、極不合理的異常心理狀態,就是恐懼心理。這種不健康的恐懼心理將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因此,家長應正確引導,幫孩子走出膽怯的陰影。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避免錯失發展機會。

當你的孩子經常在很多事情上表現出畏懼、退縮,不願主動去嚐試,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家長不必因此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簽”。這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逐漸擺脫膽怯、恐懼的困境。具體可參考如下建議:

1.教孩子戰勝恐懼感

印度有一則故事:

一位懦夫極想使自己變得勇敢,就報名參加了“殺獸”學校。這所學校專門培養人的能力和膽量,使人敢於拿起劍去殺死吞食少女的怪獸。校長是印度有名的魔術師莫林。莫林對懦夫說:“你不必擔心,我給你一支魔劍,此劍魔力無邊,可以對付任何一種凶惡的怪獸。”事實上,校長給懦夫的隻是一把普通劍。在培訓中,懦夫以“魔劍”壯膽,殺死了不少模擬的怪獸。結業考試時,懦夫將麵臨吞食少女的真怪獸。不料衝到山洞口,怪獸伸出頭露出猙獰麵目時,懦夫卻發現自己拿錯了劍,“魔劍”丟在了教室裏。這時懦夫後退已不可能,他硬著頭皮用他受過訓練的手臂揮動那把普通的劍,結果居然殺死了怪獸。莫林校長會心地笑了,他說:“我想你現在已經知道了,沒有一支劍是魔劍,唯一的魔術在於相信你自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戰勝恐懼,唯一可做的就是戰勝自己,因此,家長要抓住一切可能鍛煉孩子膽量的機會,循序漸進,以達到鍛煉孩子膽量的目的。

2.情感上多關懷,多摟抱愛撫

父母甜蜜溫馨的摟抱、愛撫,不僅可以增加親子感情,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懼的心理。父母應該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要關心孩子思想感情的變化、恐懼持續的時間,以最確實的行動,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3.引導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以戰勝恐懼

這就要求家長鼓勵孩子把注意力從恐懼的對象上轉移到其他方麵,以減輕或消除內心的恐懼。例如,對付在眾人麵前不敢講話的恐懼心理,除了多實踐多鍛煉外,每次講話時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聽眾的目光轉移到講話的內容上,再配合“怕什麽!”等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因此變得比較鎮定,說話也比較輕鬆自如。

4.讚賞孩子勇敢的表現

消除孩子恐懼心理的關鍵是要讚賞孩子勇敢的表現。當孩子去歡迎曾經害怕的小兔子時,大人要及時地鼓勵孩子的勇敢。家長坐在公園長椅上休息時,可以鼓勵孩子去找周圍的小朋友一塊玩;孩子回來後,要緊緊地擁抱孩子,讓孩子明白你很高興他這樣做。看著爸爸媽媽的微笑,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充滿自信,在不知不覺中消除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心理。

5.不要強迫孩子否認令他們感到害怕的事物及掩蓋他們的恐懼感

心理學家認為隻有當孩子感到你承認他們害怕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時候,他才會相信你對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釋,才能更好地釋放自身的恐懼感,戰勝恐懼。在這一點上,家長需做到:

(1)理解孩子的恐懼。當孩子內心恐懼、焦慮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是,用理解與接納的態度傾聽孩子的恐懼,讓他首先感到安心,覺得其實恐懼隻是人諸多情緒中的一種,是很正常的現象,是每個人都需要麵對的,你完全理解他的恐懼,也同情他的遭遇。比如寶寶害怕小動物,媽媽千萬不要說:“有什麽可怕的呀?那小貓小狗又不會咬你,況且它比你小那麽多,你看馬路上的人有幾個被它咬到的?你還怕什麽?”聰明的家長往往會采取這樣的說法:“我知道你很害怕小貓小狗,媽媽也曾經這樣害怕過。所以,讓媽媽陪你一起走過去好不好?”“哦,你還是害怕對不對?那媽媽抱你過去好了。你看,它根本就不會咬我們,你看它在媽媽的腳邊多乖!”當孩子從媽媽的舉動中發現小狗其實沒有什麽可怕的時候,以後就不會為相應的事情恐懼了。

(2)做孩子恐懼的傾聽者。精神治療師羅伯特·達施說:“父母對孩子恐懼的最大幫助是聽他說明自己為何恐懼。”比如說,一位怕狗的小孩在對父親說完自己為何怕狗後,父母居然說:“狗有什麽好怕?”把孩子的恐懼當成“無稽之談”才是一種傷害,因為他們很容易從不了解中擴大誤解。

為了幫助感到恐懼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個好聽眾,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所說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該作何反應,說些什麽,或者做什麽。既要注意他說的話,同時也要注意非語言溝通,比如麵部表情、身體的移動、眼神的交流。

隻有等到孩子明確地、表示已經說完了想說的,你才能加以評論,即使在談話中出現較長的停頓,也要這樣做。

(3)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讓孩子把心裏想的事情說出來,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而且研究顯示,傾訴本身也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緊張。有些時候,是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也有些時候,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表達方式。當孩子說“我害怕”,“媽媽,我發愁……”的時候,他們的內心一定經曆了一番掙紮,並且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氣。父母此時應該耐心地鼓勵他們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說:“嗯,媽媽以前也有過你這種感覺,你能具體說說嗎?”或者說:“我很願意分享你的煩惱。”這時候父母切忌說:“有什麽可怕的?”“別人都不怕,你怕什麽?”“小孩子也知道什麽叫發愁?”

總而言之,家長可以從多方麵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逐步戰勝自身的恐懼感。此外,在讓孩子具備勇敢性格的過程中,家長要樹立榜樣作用,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的真實想法,鍛煉孩子的獨立性,這樣能讓孩子變得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