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衝動的孩子學會自控

《青少年法律知識讀本》曾刊登過這麽一篇文章:一個常常登台領獎的小學生竟成了殺人犯,就是因為他的一時衝動:

楊明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他的學習成績頂呱呱,老師和家長都經常表揚他,以致楊明養成了驕傲自滿,不可一世的個性。稍有不稱心的事,就驕橫無理,大發雷霆。

在一次文藝演出時,拿著表演用的大刀的李東不小心把楊明最愛穿的阿迪達斯衣服劃破了,兩人發生了爭執。楊明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抄起旁邊的鐵棍將李東打得頭破血流,倒地不起。最後,楊明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培根曾經說:“衝動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一同毀滅。”故事中的小楊明就是因為一時的衝動,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一生!這樣的代價似乎過於慘痛。

生活中,像小楊明這樣喜歡衝動的孩子有很多,在他們衝動時,總是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因而失去理智,做出讓我們十分失望的事。孩子偶爾衝動在所難免,如果經常出現衝動逆反的情況,其危害就不容忽視了。

1.衝動不利於身心健康

人在衝動、發怒時,體內的各個髒器與組織極度興奮,會消耗血液中的大量氧氣造成大腦缺氧,為了補充大腦所需要的氧氣,大量的血液湧向大腦,使腦血管的壓力激增。在大腦缺氧以及腦血管壓力劇增的情況下,人的思維會變得簡單粗暴。此外,人在衝動、發怒時,精神心理會過度緊張,造成心髒、胃腸以及內分泌係統功能的失常,時間長了,必然要引起多種疾病,對身心健康大為不利。

2.衝動影響人際關係

衝動的人往往脾氣比較暴躁,與其他人交往容易產生矛盾。而引起矛盾的誘因多數是因為一些小事,話不投機半句多,輕者發生爭吵,重者拳頭相向。在一個集體裏,每個人都必須和周圍的人接觸,如果因為衝動和別人鬧得不愉快,勢必影響一個集體的團結。大家在一個環境裏生活,都希望有一個和睦相處的氛圍,更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尊重和理解。而性格衝動的人往往認為以聲壓人,以拳服人,就能建立自己的威望。其實恰好相反,如果一個人性格衝動,動不動就跟周圍的人過不去,別人自然會厭煩他,對他敬而遠之,長此以往,不僅得不到周圍人的尊敬和理解,還會失去朋友,不免會孤獨和寂寞。因此,隻有加強自身的修養,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衝動的人難以獲得進步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都想在這個集體裏獲得進步,取得好成績。但如果孩子的性格過於衝動,就很難獲得進步。

一方麵,衝動的孩子容易受挫折。有的孩子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都表現不錯,就是愛衝動,他們脾氣比較暴躁,經常和周圍的人爭吵,甚至打架……這樣的孩子輕則受批評,重則挨處分,個人的成長進步自然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影響自己的工作情緒。

另一方麵,性格衝動的孩子很難得到老師喜歡,長大以後更難得到領導的認可。每個集體都有嚴格的紀律,性格衝動的孩子往往沒有辦法忍受紀律的約束,受到批評或者委屈時,會變得衝動,喜歡跟老師或者領導頂撞,次數多了,必定會引起老師和上司的反感,這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

4.衝動的孩子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所有導致嚴重後果的衝動中,對社會、對自己危害最大的莫過於“**矛盾”。在穀歌中以“**殺人”為關鍵字搜索文章,有近二百萬篇相關條目,大都是因為衝動而動手的。比如,有因為受到侮辱而操刀的,有因為言辭衝突而動手的。無數慘痛的事實與血淋淋的教訓,一再告誡家長:一定要改變孩子性格衝動的弱點。

一般來說,孩子容易衝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大方麵,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會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孩子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不夠完善,特別是大腦皮層興奮和抑製過程還很不平衡。因此,一旦他們遇到緊張刺激,就會非常激動而不能自控。比如,三四歲的孩子,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雖然都有發展,但興奮過程仍占優勢,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在行為上容易引起興奮,不能約束自己,從而發生衝動行為。

社會因素往往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使他的衝動行為得以強化。其次,就是家長過分地“保護”和限製孩子。比如,不允許孩子與小夥伴在一起玩等,時間長了,孩子會很封閉,缺乏集體合作的體驗,於是就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一旦有什麽不滿就會表現衝動。此外,環境的不良刺激,如家庭氣氛的緊張,家長對待孩子教育的不一致,缺乏雙親配合的愛以及遇有疾病或外傷的打擊等都會導致孩子的興奮而產生逆反和衝動。

除了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之外,還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情感是不穩定的,好衝動,遇到喜歡的事就愉快,遇到厭惡的事就不高興,他們不能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如,幾分鍾前還在大哭大鬧,幾分鍾後就“雨過天晴”,笑聲朗朗了。

當孩子因衝動而失去理智時,很多家長可能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專家建議,對待愛衝動的孩子,家長不妨試用以下幾種方式:

1..讓孩子合理地宣泄

自控並不等於壓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泄的基礎上的。孩子受了委屈,傷心地痛哭,有的父母就說:“好孩子要堅強,不許哭。”孩子受到了老師表揚,得意地對父母笑,父母又說:“好孩子不要驕傲,多想想你的缺點。”這樣的孩子很可憐,他們的情緒似乎被父母“剝奪”了,這種壓抑並不是自控,情緒的自控來自於合理的宣泄。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隻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東西,如哭泣、運動、訴說、在紙上亂畫一陣、大聲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

在孩子情緒很激動的時候,不要急著和他講道理,也不要粗暴地控製,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引導孩子把不良的情緒宣泄出來。

在上海市閘北區安慶幼兒園一項關於“幼兒宣泄渠道”的研究中,幼兒園在活動室的附近設立了“宣泄室”。宣泄室中有自製的發泄袋、海綿玩具、發泄球、廢報紙、毛絨玩具、塗鴉牆(牆麵用報紙貼滿)、蠟筆等,供孩子選擇。“發泄球”和“塗鴉牆”是孩子選擇最多和操作時間最長的發泄工具,經過這兩種活動後,孩子進行安靜遊戲的時間也最長。家長也可以借鑒一下,在家裏,將一個角落做成“塗鴉牆”,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讓他在上麵任意塗抹。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對他進行教育。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家長應善於調控自己的舉止行為,堅持正麵教育的原則,改掉那種動輒打罵的教育方法。

3.耐心引導

如果孩子出於好奇心而引起衝動,把東西搞壞了,家長不要打罵孩子,而應耐心地引導他,給他講清楚東西損壞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以後做事要細心、認真,並啟發和幫助他對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探索。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兩個孩子正為爭一個玩具而哭泣時,可以用另一種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融入另一種遊戲的快樂中,就會破涕為笑。

5.告訴孩子遇事三思而後行

家長應教給孩子,在做出行動之前要多思考,耐心地從多角度考慮,多問幾個為什麽,不要急著行動。

6.教孩子學會忍耐

一個人情緒容易失控,主要是“忍”字功做得不到家。所以修煉忍耐功夫是自控的有效措施。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告訴他一些可以控製情緒的方法,比如可以在心中默數“一、二、三……”再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值得爆發,也可以通過掐自己的“虎口”穴位以製怒。

7.父母的管教方式要一致

麵對孩子的衝動,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是很不好的,這會讓辨別力不強的孩子陷入迷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一致。同時,在對孩子的愛中還應提出要求,使孩子懂得為所欲為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同時父母要有修養,不急躁、不憤怒,要用冷靜理智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8.教給孩子心情平靜法

家長應教給孩子,當血液又開始湧向四肢時,可以選擇以下的方法來平靜心情:

(1)深呼吸,直至冷靜下來。慢慢地、深深地吸氣,讓氣充滿整個肺部。把一隻手放在腹部,確保呼吸方法正確。

(2)自言自語。鼓勵孩子用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例如,讓孩子在憤怒時默數“1、2、3……”或默念“我不發火,我能管住自己”,從而避免衝動行為。

(3)采用水療法。讓孩子洗個熱水浴,可能會讓孩子的怒氣和焦慮隨浴液的泡沫一起消失。

(4)延遲滿足法。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煩惱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產生積極的思維:“這一切都是暫時的,自己的需要過一會兒也會獲得滿足的。”

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嚐試美國心理學家唐納·艾登的方法:想著不愉快的事,同時把指尖放在眉毛上方的額頭上,大拇指按著太陽穴,深吸氣。據艾登說,這樣做隻要幾分鍾,血液就會重回大腦皮層,人就能更冷靜地思考了。

總之,家長隻有認真對待孩子的衝動,才能避免他們因衝動而失去理智,惹出禍端。父母可營造安靜平和的家庭氣氛,減少或杜絕一些暴力刺激的來源,使孩子在平和安靜的氣氛中靜心閱讀或製作手工類的活動,從而減少發生衝動行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