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任性、情緒化的行為

情緒化是一個人過於敏感的表現,情緒化的人容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發生較大較明顯的情緒波動,他們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不是大喜就是大悲。比如,他們容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過,同樣也極容易因歡喜而手舞足蹈。他們快樂時的歡樂固然能讓人感染喜悅;但是,他們憤怒時的火暴脾氣,卻也令周圍的人退避三舍。所以,情緒化的人,人際關係很難維持。

現在,很多孩子因為自控能力差、對自身的情緒認識不足,變得越來越情緒化,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

事例一

張嵐今年十歲,小學四年級。因為從小嬌生慣養,張嵐養成了任性、要強、情緒化、愛發脾氣的壞毛病。菜不好吃,責怪大人;父母吃了她愛吃的點心,就大聲怪叫;每天起床,幾乎總要找點事情,發一頓脾氣。

一天放學後,母親陪她上街,因為錯買了餅幹,她就坐在家門口的台階上不走,奶奶和鄰居好言相勸也不睬,父親又專門去為她重新買來她要的餅幹,但她仍不罷休。上樓後還將自己關在房間裏哭鬧了一兩個小時才逐漸平靜下來。

因為張嵐過於情緒化,班上的同學都不喜歡和她來往,總說她是一個“極難應付”的人,而張嵐的老師也評價說:“這孩子過於自我。”而張嵐的爸爸媽媽對張嵐打也不是,罵也不是,非常苦惱。

事例二

嚴浩已經是一名初二學生了,可這孩子非常情緒化,非常自我,無法與同學和睦相處,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同學大動幹戈。最讓家長煩惱的是,這孩子總是一意孤行,爸爸媽媽的意見他從來都不聽。比如,他看到鄰居大哥彈電吉非常酷,就要求媽媽也給他買一個電吉他,媽媽擔心嚴浩學習緊張沒時間彈,沒有答應他。因為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嚴浩大發脾氣,乒乒乓乓地摔東西,然後摔門而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任性、情緒化是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由於兒童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許多事情缺少認識和判斷力,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向往、興趣,向家長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而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導致孩子滋生出任性的毛病,加之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控製能力差,一旦有一天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表現出情緒失控等現象。孩子過於任性、情緒化不但影響健康人格的塑造,還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今後事業的發展。因此,家長應幫助孩子改掉情緒化的壞毛病。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做到:

1.理解孩子的心情,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有霸道行為時,父母應先處於他的立場,試著了解他的心情。對孩子的霸道行為,切勿迎合或者是敷衍,應當適時地給予輔導和糾正。當孩子有比較好的表現時,要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會意識到何事可為;而當孩子有霸道行為時,則必須給予糾正,孩子就明白何事不可為了。

2.培養和孩子講道理的習慣

父母要學著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紀小還不了解或聽不進去,父母也不必太過著急或過分期待孩子馬上接受,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慢慢他就會理解。做父母的千萬要記住: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讓孩子以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3.內心慈愛,處理事情態度堅定

處理孩子的任性行為,父母的態度要一致並且要堅決,同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一定要與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的態度。要不然,對孩子的任性要求,父親堅決不給,而母親卻給;父母堅決不給,爺爺奶奶卻給,這樣孩子的任性行為就永遠不會得到徹底糾正,同時這樣做還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雙重人格(父母麵前是個乖孩子,爺爺奶奶麵前則是個極端任性的孩子),這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想徹底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家長就要采取一致的態度。

4.冷淡地對待其情緒化的行為

當孩子情緒化、亂發脾氣時,家長應立即指出他的錯誤,並對他的態度冷淡下來,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軟”下來,再給他講道理。而當孩子有所進步,如同樣一件事,孩子以前會亂發脾氣,現在不再亂發脾氣或亂發脾氣減輕了,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希望孩子能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孩子正確的行為得到鞏固,錯誤的行為會逐漸消除。

5.采取“不理睬”的方式

即麵對任性的孩子,隻說一句警告的話,然後通過以下的幾個步驟糾正他。

(1)麵對孩子的種種理由與各種胡鬧行為,采取不解釋、不勸說、不爭吵、不理睬,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否則就會強化他的爭吵、胡鬧行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進一步胡鬧,且使你難以忍受時,可以暫時離開現場。這時仍然保持不批評、不與之講道理、不打、不罵的態度。

(3)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告訴他:“你剛才胡鬧是不對的,現在你情緒穩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後你再這樣,我們仍然不會理你。”然後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用“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6.明確要求法

對孩子要有明確的要求,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通過外界的要求來促進自控,如“不要亂發脾氣”、“不要大吵大鬧”,對孩子的壞脾氣絕不能遷就。

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讓孩子逐漸形成評價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掌握相應的規則。有的父母總覺得和孩子講道理是白費力氣,不如直接命令,其實真正的自控恰恰來自於孩子的理解。

父母既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孩子,也不能放棄耐心說服,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掌握一套評價自己行為的規則,達到真正的自控。

7.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

年幼的孩子總會因缺乏自控能力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這時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定要穩定情緒。父母要用最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心服口服,切不可意氣用事,衝孩子大發脾氣。如果孩子不能及時認錯,那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處理方法有誤,事實上,隻要父母能夠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交流,便能解決很多問題。孩子的一些壞習慣會在父母真誠的建議下逐漸改掉。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出現反複,這就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自製力。

8.少責備,多讚揚

孩子暴躁發脾氣時,不要過多責難,更不應實行體罰。那樣做的效果隻會適得其反。父母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平和的行為,並就這些行為加以讚揚,投去讚許的笑容,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平和的個性。千萬不能讓孩子時時提心吊膽,總是擔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讓父母討厭的行為。孩子越是提心吊膽,就越容易出格,越容易發脾氣。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發脾氣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還會越鬧越僵,直到一發不可收拾。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妨讓他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對他發脾氣,他的心裏會是什麽感覺。讓孩子想想發脾氣的後果,學會“三思而後行”,他今後的壞脾氣就會慢慢減少下來。

9.提前預防

孩子情緒失控往往發生在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一方麵需求逐漸增多,另一方麵他們還不知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要求,一旦需要不能滿足時,就通過發火或痛哭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時,父母可以針對有可能導致幼兒情緒失控的環境,提前做好預防。如帶孩子到商店去以前,要估計到孩子要求買玩具而哭鬧,父母事先要和孩子講好條件,隻許看,不許買,不聽話就不帶你去。如果孩子表現好,答應他回家後給予糖果以示獎勵。提前預防能增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