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體驗助人的快樂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在困難麵前,他人的幫助能讓陷入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和溫暖,得到力量和勇氣。而幫助他人的人,收獲的不僅僅是尊重與感激,還有快樂與自足。很多時候,我們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個名叫克雷斯的年輕人因為汽車“拋錨”被困在郊外。正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個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這裏。見此情景,這個男子二話沒說,便用馬幫助克雷斯把汽車拉到了小鎮上。事後,當感激不盡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鈔對他表示酬謝時,這個男子說:“我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
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裏,克雷斯主動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並且每次都沒有忘記轉述那句同樣的話給所有被他幫助的人。
許多年後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發的洪水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一個勇敢的少年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竟然也說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說過無數次的話:“我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克雷斯的胸中頓時湧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來,我穿起的這根關於愛的鏈條,周轉了無數人,最後經過少年還給了我,我一生做的這些好事,原來全都是為我自己而做的!”
“愛能生愛”,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人,最終受益的是自己。首先,有能力幫助別人,說明自己並非沒有用處,也就是說,幫助別人能讓我們更好地證明自己,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快樂;其次,幫助別人,目的是幫助自己,因為我們自己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獲得他人幫助的需要,今天你幫助了別人,今後別人同樣可以幫助你。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養成助人的行為習慣意義重大。這是因為,樂於幫助別人,並且能恰當幫助別人的孩子,不僅能受到同伴的歡迎、大人的喜愛,在他們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的時候,同樣也會獲得其他孩子的幫助,從而順利渡過難關。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孩子將從中感受到幫助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相反,那些不愛幫助他人,凡事首先考慮自己的孩子,往往會被同學所排斥,成為一個沒有朋友的“獨行俠”。因此,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助人的品格,強化孩子助人的行為,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一般來說,助人行為包括對他人的痛苦有情感反應(移情和共情),關心他人,試圖通過安慰、提醒、分享、給予、協助等方式幫助別人。要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品格,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教育孩子學會幫助別人。
1.增強孩子助人的信心
有些孩子在同伴需要幫助時,表現得很漠然或不知所措,此時家長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伸出援手,隻是並不相信自己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因此,家長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孩子來幫幫自己以增強其助人的自信心。比如,摘菜時,家長可以請孩子幫忙搬個小凳子讓自己坐下,並對孩子說聲“謝謝”。在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運用情境教育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是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的。比如,螞蟻搬運食物、工人師傅蓋樓房等。在孩子幫助他人後,家長一定要給予鼓勵和讚揚,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從而激發孩子助人的積極性。
2.讓孩子看到別人的需要
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有的孩子能很快發現並伸出援手,而有些孩子卻毫無反應,該幹什麽還幹什麽。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經常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描述需要得到的幫助,並教孩子懂得如何從別人的表情、行為看出對方的需要。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並給予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向孩子尋求幫助。比如,購物回家的路上,家長可以向孩子“求援”:“我一個人拿不動這麽多東西,你幫幫媽媽(爸爸)吧!”聽到這樣的“請求”後,孩子肯定會過來幫忙。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樂於助人的行為習慣。
3.適當擴展孩子助人的範圍
當孩子有樂意幫助別人的意識後,家長可以適當擴展孩子的助人範圍,如讓孩子去幫助那些比自己年幼的孩子,把掉到地上的雛鳥送回鳥窩,攙扶盲人過馬路,在空餘時間掃掃樓梯過道、擦擦樓梯扶手,為行動不便的老年鄰居送送書報等。雖然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讓孩子更深刻地體會到幫助別人原來很簡單、很快樂。
4.讓孩子及時作出助人的決定
據研究,情感的力量有助於孩子作出助人的決定。對5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經曆過的類似情景和感受,如“以前你係不上扣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挺著急的?”“上次你摔了跟頭,也這麽哭來著?”對6歲以上的孩子,家長還可以設置情景,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想想,使孩子對需要幫助者產生同情,進而作出助人的決定,“要是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你會怎麽想”,等等。
5.培養孩子助人的能力
有時孩子沒有幫助別人,並不是他不想幫助,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力”就是個人能力,如助人的特定技能(想幫小朋友係扣子,自己就得會係扣子)、有效的策略知識(如媽媽突發重病,知道可以求鄰居幫助)、人際間問題的解決能力(媽媽生病要求助鄰居時,知道怎樣把事情向鄰居說清楚)等。這些能力,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教給孩子。
6.教育孩子要“幫正確的忙”
能給別人施以援手是件好事。可是,要讓孩子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幫忙以及怎麽幫。如果兩個孩子在打架,其中一個孩子請求幫忙,這個忙就不能幫。因此,家長要教孩子學會辨別是非,不能幫倒忙,不能因為去幫助人而傷害到別人或自己。
當然,家長還應該告誡孩子當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應該主動請求幫助。如果因此遭受了拒絕,不要認為自己就不應該再幫助他人了,因為,熱心腸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教育孩子,讓他們逐漸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