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心存慈悲,遠離偏見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作出的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的現象。孩子的言行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在他們的思想裏,通常烙刻著他人言論的影子,所以,對一些人一些事,難免有一些“偏差”,有一些“成見”。
璐璐放學回家,氣鼓鼓地對媽媽說:“我的橡皮丟了,我敢肯定是後桌的曉飛拿走的。這個小偷,我恨死他了,明明偷了我的東西還死不承認。”
“你怎麽確定是他偷的呢?”媽媽問。
“因為他家裏很窮,學習又不好,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
哦,原來這是孩子的判斷標準。因為人家窮,人家學習不好,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因此,其他人對他就有了偏見,也喜歡用“有色”的眼光看他。
媽媽不動聲色地說:“這麽說,你也不喜歡他了,所以,覺得他偷了你的東西?”
“嗯!”璐璐毫不猶豫地回答。
“那麽,如果我們家也很窮,老師和同學也不喜歡你,那班上同學丟了東西就是你偷的了?”
“沒有,我才不會偷呢!”璐璐著急地辯解。
“是呀,你不會偷,也就意味著別人也可能不會偷你的東西。你說呢?你想想,你可能不小心把橡皮放哪兒了?”媽媽和顏悅色地說。
璐璐聽了媽媽的話,認真地說:“是呀,也不一定是他偷的,我也許落在家裏了。”說完,璐璐就飛快地跑到自己的書桌旁,她抖了抖昨天晚上堆放在書桌上的書,果然,一塊橡皮掉了下來。
“呀!真的在呀,媽媽!”璐璐激動地喊道。
媽媽輕輕地拉過璐璐:“你冤枉了人家該怎麽辦呢?”
“向他道歉。”璐璐有些不好意思,“可是,班上的同學會嘲笑我的,他們也都認為是曉飛偷的。”
“可這是你們誤會他了呀!想想,如果你被班上的同學誤會,被同學不喜歡,你會不會很傷心呢?”
“會的!”璐璐毫不猶豫地說。
“所以,”媽媽頓了頓,“我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讓班上同學繼續誤會他。這樣,他會非常傷心的。而且不能因為別的同學不喜歡他,你也看不起他。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瞧不起人。”
璐璐看著媽媽,懂事地說:“媽媽,我知道錯了!我想曉飛一定會因為同學不喜歡他而難過呢!我會跟他道歉的。而且,我會告訴同學們,東西不是他偷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孩子之所以產生錯誤的判斷,盲目的推理,源於他(她)的無知,更因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一般而言,孩子對人有偏見,愛嘲笑別人,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1.周圍人的影響
例如,爸爸媽媽經常議論鄰居的孩子又髒又不懂事,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孩子聽後,在某個時候遇到了鄰居的孩子,就會嘲笑他:“看你那傻樣子,呆頭呆腦的,我才懶得理你呢!”
又如,老師瞧不起某位同學,班上的同學就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認為這個同學是不好的,因此,對他也有偏見,也看不起他。
2.家庭生活條件優越
優越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滋長了虛榮自傲的心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對別人有偏見,嘲笑別人,看不起別人。
如果孩子對人有偏見,缺乏公正、平等待人的心理,家長應該怎麽辦?
(1)注意言傳身教。如果孩子有了嘲笑別人的行為,大人應及時幹預,立即勸阻或製止,同時也應檢點自己的言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從而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2)教育孩子理解和體諒他人。條件優越的家庭,家長不要過分地寵愛孩子,應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帶孩子多看一些革命傳統教育的影片、木偶戲等,讓孩子從中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教育孩子從小助人為樂,如將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錢捐給孤兒、殘疾人,自己喜歡的東西善於與別人一起分享等。
(3)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同情,用同理心思考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要循循善誘,就事論理,讓孩子從小懂得尊重別人;教育和培養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要求孩子學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讓孩子認識到,被人欺侮的人是可憐的,是值得同情的,我們不能欺侮這樣的人。這是不善良、不厚道的表現。引導孩子用同理心思考問題,讓孩子假設自己深陷這樣的處境,會有什麽感覺。
(4)教孩子學會欣賞人們之間的差異。在很多方麵,人們的確彼此互異,對於這些差異我們不用覺得恐懼及鄙薄,因為人生雖不同,但彼此平等。用平等的心看待別人、理解別人,就能找到自己欣賞、喜歡的東西。
總之,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對別人有偏見,喜歡嘲笑別人時,不要置之不理,應分析其原因,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消除偏激的心理,將有助於完善孩子的個性,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與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