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向大海進軍,作為第二國土開發

1994年11月,作為海洋憲章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世界各國為了擴張海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世界151個臨海國中,122個國家將200海裏宣布為“排他性經濟水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對公海的利用也因聯合國的主導而受限製。特別是國土狹小,陸地資源貧乏的韓國,與周邊海域相連的中國、日本展開了激烈的擴張海洋領域的競爭。為此,政府將地球村整體轉換成海洋產業的新基地,並為了呈現“第二藏寶庫時代",而促進多種實策。

首先積極開發太平洋深海底的礦物資源。1994年8月,韓國繼6個發達國家之後的第七位,確保了太平洋深海底礦區15萬平方公裏麵積。此外,對西太平洋島嶼馬紹爾共和國、馬裏亞納等排他性經濟水域內,自然存在的海底礦物資源,現正實施著縝密探測。此海域埋藏著鎳、錳等可用於尖端產業的金屬,當時計劃從2001年開始進行實質性開發,可以獲得200年以上的實用的數量,估計年獲利超過10億美元。

今後日趨活躍的南極開發,將搞活對南極的研究。南極有韓半島60倍大的麵積,並具有豐富的資源,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堡壘”。1899年挪威在世界上首次進入南極後,到現在已有28個國家建立了42個科學基地。政府將繼續通過1988年2月竣工的南極世宗科學基地,促進對南極所藏石油、甲烷等能源及水產資源的調查與研究。同時,為了搞活對南極的研究,當時計劃於1998年年底與智利設立"共同研究中心”。

此外,為了確保南太平洋海域的海底礦物與水產資源,計劃於1999年上半年設立“韓·南太平洋共同研究中心”。同時,為了共同開發超高速線、水中機器人、深海潛水艇等核心技術。當時預定至2000年設立“韓·極東俄羅斯共同研究中心”。

韓國進出口貨物的99.7%由港灣處理,所以是韓國經濟中的核心基礎設施。韓國在地理上位於世界大型集裝箱航船運行的主航線上,並位於世界上具有極大經濟發展前景的中國、日本、俄羅斯等東北亞中心地帶。所以,國民政府將充分發揮韓國港灣的有利條件,把釜山港、光陽港與中國上海以北、日本西岸及東俄羅斯之大陸橫斷鐵路(Trans Siberia Railway,Trans China Railway,'Frans KoreaRailway)相聯接,使之成為集裝箱轉換中心。現在韓國港灣設施較之競爭對象的日本福岡、中國台灣高雄等要落後。所以,至2011年在釜山新港與光陽港大幅擴充48個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

同時,在釜山、光陽港後方設置大規模物流基地,使之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國際物流流通港灣。與此同時,擴充港灣設施,並使之現代化,這樣就能使韓國港口確保與臨近國家與地區港口的競爭力。

如果韓國港口發展成為國際物流中心港灣,對與此相聯的金融、信息通信、船舶注油、造船等高附加價值相關產業,也會產生很強的波及效應,由此對韓國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大的作用。處理1個集裝箱,獲利相當於出口一輛汽車。

為了將韓國發展成為東北亞中心基地,在海運港方麵與朝鮮探索多方麵及實質性協作方案。此外,為了與歐洲的鹿特丹、東南亞的新加坡、香港特區比肩成為世界性港灣,在新港灣設立東北亞運輸協作機構。同時,為了協商海運服務自由化等共同性海運港灣政策,設立國際論談。

今後要加強韓國海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為了讓海運相關產業創造出高附加價值,而建立海運綜合信息服務係統。希望通過此係統,迅速獲得、分析、提供海運實況、船舶買賣、用船、船舶金融、造船等海運市場信息和國際機構及世界各國海運政策動向等相關信息。此外,將依存於海外的船主責任保險(R&I)引入國內運營,創造海運產業穩定增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