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毛病”要立即糾正

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居然存在很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毛病”時,你會怎麽辦呢?是搖頭歎息、聽之任之、遷就姑息?還是發怒、打罵、強令改正呢?事實證明,以上的兩種教育方式非但不能讓孩子的壞毛病得到有效的遏製,還可能讓孩子形成其他壞毛病。正確的方法是:認真思考孩子壞毛病形成的原因和動機,然後采用正確的方法,輕輕鬆鬆地處理孩子的“壞毛病”。

烏申斯基說:“神經體不僅可以有先天的反射,而且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說,經過教育、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來矯正孩子們的不良行為。以下是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具體方法:

1.要善於發現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壞習慣已經形成很久了之後,還渾然不覺。因此,要想有效地將孩子的壞習慣遏製在萌芽狀態,家長應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如,孩子第一次因為不給買他喜歡的東西哭泣時,家長不要為了讓孩子不哭就滿足他。應該知道,這是孩子形成任性壞習慣的端倪。這時候,家長可以采用暫不搭理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到孩子的情緒趨於平靜以後,再給孩子講道理。

2.重視孩子的第一次

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從第一次開始的,家長應重視並抓住這每一個“第一次”的教育時機,這是防範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

有一位母親這樣談到:

記得女兒在三歲時,有一次吃飯,她第一次將自己最願意吃的菜拉到自己的身邊,害怕別人吃光了,我批評她時,她甩掉筷子賭氣不吃飯了。我就狠下心,不但不哄她吃飯,反而將菜全部吃掉,將她冷落在一邊不管,過了一會兒,她見我不理她,反而主動跟我說:“媽媽,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這時,我才跟她說:“這樣做太沒禮貌,不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然後重新去給她炒了菜讓她吃。

有了這“第一次”經驗,孩子顯得比其他的孩子懂事、有禮貌多了,有好吃的東西,總會自覺地說:“好東西我們一起吃!”

這就是第一次的重要性。因為有了第一次,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壞的習慣一旦養成了,以後再改就比較費時費事了。

3.要“及時”,不可錯過時機

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要適時,一般情況下,可在壞習慣出現後立即進行。例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食物,一發現,就應該馬上教育他。可一邊給他講病從口入的故事,一邊督促其洗手。如果下次吃食物時孩子先洗手了,就要及時地表揚他。

4.用遞減法減去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一位媽媽,兒子已經上五年級了,可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采取習慣培養的措施。

有一天,媽媽經過觀察發現兒子寫10分鍾的作業就會站起來,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沒有什麽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一會兒又在屋子裏轉兩圈。這樣寫作業能不磨蹭嗎?

媽媽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你就站起來了7次,這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愣,想不到媽媽挺寬容的。

媽媽繼續說,“你如果一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寫作業一小時內站起來超過了3回。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於是,母子倆達成了協議。

5天下來,兒子有3天做到寫作業一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於是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2天忘了,沒做到,一到了6點鍾就著急了,因為不能看動畫片。可怎麽央求媽媽都不讓看。

在媽媽的嚴格訓練下,孩子終於慢慢養成了自我控製的能力和寫作業專心的習慣。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製是自我控製。孩子唯有養成自我控製的習慣,才能改掉自身的壞毛病。

5.冷靜地與孩子溝通

如果孩子表現出某種不良行為的話,大人盡量不要大動肝火,要用平靜、愛護的口氣與其對話。每次在和孩子說話前做一個深呼吸,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這樣,孩子才能在感情上與父母接軌並互相溝通。如果父母居高臨下、盛氣淩人,甚至大動肝火、怒氣衝衝,孩子就會在感情上懼而遠之,敬而畏之。這不但不利於大人了解孩子壞習慣的形成原因與動機,也不利於教育措施的落實。

6.落實協議,當場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即使孩子的不良行為依然沒有改正的跡象,也要把你和孩子之間達成的協議堅持完成。你必須保持協議的一致連貫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你是認真的。一旦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你就應該馬上加以糾正。

7.不可要求太高

糾正孩子已養成的壞習慣,家長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實際,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時期內發生奇跡般的轉變。隻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也可能以前的壞習慣重複出現,這是正常的,要寬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過急,隻要引導和教育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8.不可有成見

孩子有了壞習慣,即使是“屢教屢犯”,大人也不能抱有成見,感到孩子“孺子不可教也”。因為這種態度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從反麵強化孩子形成壞習慣的動機。這不僅不利於糾正孩子的壞習慣,而且也不利於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和成長。

9.務必做到公平

教育的目標不是要把孩子表現出的每個小問題都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因此要把握尺度,力爭在對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做到嚴格與公平共存。當孩子的行為與你製訂的規矩相衝突的時候,一定要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解決你和孩子的爭端時,以下列出的幾個方法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折中。“這個時候你本該去做家庭作業,但是我看你現在專注於練習運球,你同意半小時後去做作業嗎?”請記住,不要讓孩子影響你的判斷,不要做出你認為不公平或不合適的讓步。

(2)讓孩子進行選擇。“今天你要把家務活做完。你想在晚飯前做完還是等吃完晚飯再做呢?”

(3)共同解決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你和孩子是否有可能達成雙方都讚同的協議。這就意味著你需要適當改變一下為孩子製訂的行為規範以使你和孩子都能接受。

(4)讓步。如果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是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那麽你不妨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確保孩子能給出一個充分的理由。同時你也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麽時候如果你犯錯的話,一定要做出讓步,並且要向孩子承認錯誤。

10.對孩子的努力進行表揚和鼓勵

在改變孩子的行為時,請不要忽視那些最簡單,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剛才和我說話時表現出了對我的尊重,我喜歡這種說話方式。”你說清楚了,孩子才會明白,原來這種方法是好的。要知道改變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對於孩子而言。因此,你要適時肯定、讚賞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揚孩子的每次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