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孩子口無遮攔的壞習慣

生活中,有些孩子能說會道,但是因為說話不分場合、口無遮攔,經常使雙方陷入尷尬,讓別人覺得別扭,甚至讓別人錯誤地理解了話意,造成矛盾。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有個財主晚年得子,非常高興。生日那天,大家都來祝賀。財主問客人:“這孩子將來怎麽樣?”

客人甲說:“這孩子將來能當大官!”財主大喜,給了賞錢。

財主又問第二個客人:“這個孩子將來怎麽樣?”

客人乙說:“這個孩子將來要發大財!”財主又賞了錢。

財主又問第三個客人:“這個孩子將來怎麽樣?”

客人丙說:“這個孩子終究要死。”財主氣極了,叫人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頓。

客人丙說得顯然是大實話,畢竟每個人都是要死的呀!但這大實話在人家孩子滿月的時候說,就顯得太不吉利,不合乎規矩了,難怪財主把他打出去。無獨有偶,生活中還不止一個不注意場合亂說話、被人哄的例子。

有一天,小鄒醫生要趕到好朋友小張家去參加小張的婚宴。

他拚命地蹬著自行車前往,但來到小張家時,已經遲到了一段時間,於是小張要罰他三杯酒。

小鄒聽了急得亂叫:“我不想遲到,誰知道送來了急診病人,救了半天也沒救活,死了。”大家聽了,個個麵有慍色,小張想改變一下氣氛,連忙讓小鄒去見新娘,來到新娘麵前,小張想介紹小鄒和新娘認識,小鄒得意地說,“新娘子嘛,跟她熟透了,她燒成灰我也認得!”

新娘立刻氣得臉通紅,滿屋子的親朋好友都尷尬極了。

最後,雖然小鄒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認為他喝醉了,於是決定把小鄒送回家去。可是,小鄒自己還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小鄒因為說話不注意場合,所以才落了個被送出婚宴的下場。可見,說話注意場合很重要,如果不注意場合隨便亂說話,那麽,就會像客人丙和小鄒一樣,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生活中,像客人丙、小鄒那樣“天真”“口無遮攔”的孩子並不在少數。

小王帶著自己的兒子去參加同事的婚禮。

婚宴上,新郎帶著新娘子逐桌敬酒,來到小王這一桌的時候,小王的兒子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新娘阿姨長得真醜呀,臉上都是疙瘩!”

一聽這話,新娘原本笑容可掬的臉一下子拉長了,而小王尷尬得差點要找一個地洞鑽進去。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孩子性格外向、愛表達、愛說話原本是好事,可是,如果說話不看對象、不分場合亂說,就顯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了。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注意說話的對象和場合呢?

1.說話之前,應該先了解有關場合的一些知識

如“13”這個數,歐美人認為它不吉利,他們盡量避免與之打交道。而“4”和“9”是日本人的忌諱。原因是日語中“4”的發音同“死”相似,而“9”的發音與“苦”相近。

又比如,**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所以送日本人的禮物上,不能飾有**圖案,否則會被認為是一種放肆行為。在拉美國家,**是最常用的葬禮之花,因此,看到**會使人聯想到死亡。

而我國,禁忌語更是特別多,婚喪喜慶以及開會、交往、遊樂等諸多場合,都各有各的特點和約定俗成的規矩,都應該讓孩子認真學習。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避免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來。

2.讓孩子說話要看對象

要做到說話看對象,首先要了解交談的對象。

孩子對家人、親朋好友很熟悉,說話時自然會注意到個人的不同特點,但是與初次相識的人交談就需要一些技巧。有些信息能夠從他人的神情、精神狀態上直接獲得,有些信息則必須通過言談話語去了解。因此,與陌生人見麵時,要教育孩子不急於表達,而要先傾聽對方的話語。如果對方彬彬有禮,就應該讓孩子和氣、謙遜、文雅;如果對方說話很直,不拐彎抹角,就應該讓孩子直接、坦誠,想到什麽就說出來;如果對方情緒低落,不愛說也不想聽,就應該讓孩子少說幾句,或者幹脆不說。總之,隻有讓你的孩子多了解對方,才能說出合適、有禮貌的話。

3.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你的孩子說話也是口無遮攔,家長不要當眾斥責孩子,這個時候禮貌用語的建議比純粹的斥責要好得多。家長可在事後教育孩子,有什麽話可以悄悄地跟媽媽講。同時,家長應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提醒孩子,如果別人當著自己的麵說了讓自己不愛聽的話,你的心情會如何呢?此外,家長還應該進一步提示,經常這樣說話沒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讓孩子明白口無遮攔的嚴重性。

杜絕孩子的“粗言穢語”

李慧在客廳裏一邊織毛衣,一邊聽音樂。而她的兒子王陽此刻正在他自己的臥室裏打遊戲。

不一會兒,王陽的房間裏發出“砰砰”的響聲。李慧有些納悶了,王陽在砸東西嗎?她再仔細一聽,嚇了一大跳,原來是王陽在用力敲鍵盤,他一邊“敲打”還一邊罵罵唧唧:“去你的”、“他媽的”、“王八蛋”,聽著一向乖巧的兒子用帶著稚氣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語言時,李慧都快氣炸了。

為什麽孩子會有這樣不文明的語言習慣呢?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說髒話、粗話,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1.學著說粗話

沒有是非觀念是兒童的特點。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孩子學罵人的一種普遍心理。作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誰學的,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孩子好奇心強,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爾聽見別人說一句髒話,他雖然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卻跟著學了。

而許多家長剛開始的時候,往往覺得很好玩,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孩子也因此覺得新鮮好玩,故意用來取悅成人或表現自己。這樣的行為強化了孩子說髒話的習慣。

(2)有的家長平時不太檢點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響,也學會了說粗話。這樣的家長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嚴於律己,從頭做起,為孩子營造文明、禮貌的語言環境;其次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教會孩子學用禮貌用語。如果家長偶爾又犯,就應該坦誠地跟孩子檢討:“剛才是由於不高興,說出了那句話,那是不對的,你也不要學,今後我們誰都不說這種話了。”

(3)孩子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難免受到各種不良言行的影響,說粗話也是如此。

2.被迫罵人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小夥伴之間發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孩子講髒話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每一位做家長的都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兒童的心理和特點,要有耐心,要講究方法,簡單粗暴、過分嚴厲不能解決問題,放任自流也不能達到目的。具體地說,家長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端正教育態度

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講髒話,就暴跳如雷,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有的父母甚至袒護自己的孩子,這兩種教育方法顯然都是不可取的。作為家長應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教孩子用謙讓的態度來解決小夥伴之間的糾紛,並應明確表態。孩子怕失去父母的愛,怕失去小夥伴的心理,會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2.家長應該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觀,他們往往從電視、電影中,從父母、同伴那兒學來許多髒話和一些不健康的兒歌、順口溜。為此,父母應該做好表率,帶頭說文明語言,並且要慎重選擇影視節目,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遊戲。如發現孩子和小夥伴說粗話時,應及時指出並給予糾正。

3.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家長應該教育孩子讓其明辨是非,告訴他們,罵人、說粗話是不文雅的行為。當孩子說髒話、粗話的時候,家長可以采用暫時的冷漠,不理睬他,以不高興的臉色、嚴厲的語調等來對待,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抑製、減少他的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

4.采取恰當的態度和措施

對偶爾說粗話的孩子,家長應以文明的語言把孩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重複說一遍,進行正確示範。如果孩子經常津津樂道重複一些髒話,家長就應嚴肅地告訴孩子這句話不文明、不好聽,爸爸、媽媽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聽,並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尊敬的他人以及小英雄們是怎樣說話的。利用榜樣的力量,可使孩子產生說粗話不好的感覺。

在此基礎上教育孩子表達氣憤、激動情緒和處理矛盾的文明用語和方法。和他人發生爭執時可以說:“你住口!”“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或自己先走開等。

5.對症下藥

家長要解決孩子愛說髒話這一問題,就應先了解孩子說髒話的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如果孩子說髒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家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個能增強孩子判斷是非能力的機會,並加以利用,進而給其深刻而有力的教育。孩子做得對的,應給予表揚;錯的,及時給予善意的批評。

通過正反教育使是非分明,從而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樣,孩子在生活中就能夠排斥不良影響,為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打下基礎。

如果孩子說粗話是因為發泄不滿,家長就要隨時教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家長可在孩子安靜時告訴他如何表達心中的不滿,如告訴對方:“你沒道理”、“你這樣說是不對的”等,甚至生氣不理對方也行,總之比罵人更能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說髒話隻是因為覺得新鮮好玩,故意說來取悅成人或表現自己,家長可在孩子每次說髒話時,表示出不高興或覺得無味,幾次下來孩子就不再津津樂道了。

當然,孩子的自製能力差,明白了罵人不好的道理之後,髒話有時還會脫口而出,所以家長要經常提醒他。如果孩子屢教不改,家長可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明確告訴他,如果不改掉說髒話的毛病,就會失去某些權利,如不帶他出去郊遊或者不帶他吃他愛吃的東西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抑製孩子的壞毛病的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