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我們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最受歡迎的孩子往往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說會講的,而是有好東西能夠想到朋友、和朋友分享的孩子,也就是表現比較“大方”的孩子。因為孩子們對分享很在意,如果有人對她們以分享的方式示好,那個人將會受到歡迎,反之亦然。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獨占甚至爭搶玩具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不能武斷地說自己的孩子“自私自利”。孩子們爭搶玩具,這說明他們還沒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還不具備對分享美德的認知。這就需要父母平時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到底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呢?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在孩子主動與別人分享玩具或者其他東西的時候,家長應給予適當的物質或者精神上的幫助和鼓勵,這樣就能讓孩子感到分享對他不是一種剝奪,而是一種增添更新更多的樂趣的機會,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2.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比如,在飯桌上,家長可以讓孩子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孩子給客人讓座等。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味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有位母親是這樣教育孩子與人分享的:

周末,媽媽帶小小去公園遊玩。小小又累又渴,要求坐在路邊的凳子上喝點東西。

媽媽給小小拿出了一袋餅幹和牛奶。這時,媽媽看見一個小女孩也坐在旁邊,正看著小小吃餅幹。媽媽看出,小女孩也餓了,也許和她一起來的大人去給她買吃的了。

媽媽對小小說:“兒子,給小妹妹吃點餅幹,好嗎?”

“不,我要自己吃!”小小顯然有點不樂意了。

媽媽耐心地引導小小:“寶貝,如果媽媽有事不在這兒,這位小妹妹有餅幹吃,你想不想吃呢?”

“想吃。”小小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

“這就對了,現在你拿一些餅幹給小妹妹吃,下次媽媽不在你身邊的時候,小妹妹也會把好吃的東西分給你吃的。”

小小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小妹妹,終於把自己的餅幹送到了小妹妹的跟前。

大多數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但他卻希望能夠分享到他人的東西。家長應該充分了解孩子希望獲得他人東西的心理特征,通過換位思考,讓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3.家長可以讓孩子多結識大方的同齡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與其說大人的榜樣是很重要的,那麽同齡人的帶領就會更加實在,孩子會下意識地向同齡人比較和學習。如果孩子身邊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斤斤計較的孩子,那麽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太差!可見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4.讓孩子之間互通有無

有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分享,是這麽做的:

隻要給孩子買了他喜歡的玩具、畫片或者圖書,這位家長都鼓勵孩子帶到學校去,並且鼓勵他與其他孩子交換自己的玩具、畫片或者圖書。媽媽教育她的孩子說:“隻要你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借給別人玩,那麽,別人也會把好玩的玩具送給你玩,這樣你們就有很多的好玩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的圖書和畫片可以看。”

慢慢地,這個孩子嚐到了分享的甜頭,以後,不用媽媽提醒,他都會把新買的玩具帶到學校,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5.讓孩子與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

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統統都讓孩子去享受。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誠心誠意地請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一塊吃好東西,家長卻堅決推辭,說:“你吃,你是孩子,我們是大人,大人不吃!”或者說,“讓你吃你就吃,裝什麽樣子!”就這樣,孩子與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給扼殺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習慣了。

因此,要想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家長首先要學會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接受和別人分享的事實,讓孩子去發現分享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感。比如在家裏,父母可以讓孩子為每個家庭成員分蘋果、分橘子等,教孩子學會尊敬老人,先分給爺爺奶奶等長輩,再分給爸爸媽媽,然後才分給自己。在這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的傳統美德。

6.給孩子做“分享訓練”

當孩子較小時,家長不妨就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分享訓練”。比如,當孩子手中拿著畫冊時,家長可以拿著一個玩具,然後溫柔地、慢慢地遞給他玩具,並從其手中取走畫冊。這樣通過反複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此外,家長還可以想一些比較特別的點子,讓孩子體驗到與人一同分享玩具時可以玩出一些新的花樣,孩子在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後,就能自動嚐試著與小夥伴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別對孩子做“假分享”的遊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一幕:

小寶貝正吃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奶奶假意試探說:“乖乖,給奶奶吃點。”小寶貝乖巧地跑到奶奶跟前,拿著餅幹往奶奶嘴裏送,奶奶假裝咬了一口,說:“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孩子一看,自己的東西不但沒有被奶奶吃掉,還得到表揚,心裏喜滋滋的。接下來,為了測試孩子是否真的“大方”,爺爺、姑姑、爸爸、媽媽都會如此訓練一番。而孩子每次都很大方地配合大人們的“表揚”。他(她)料定,大人是不會真吃自己的東西的。後來,有一次,家裏來個小朋友,媽媽要求孩子將餅幹分給小朋友,小朋友開開心心地吃掉了餅幹,結果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因為,以往都是“假吃”,這次卻變成“真吃”了。

因為知道獨享是自己的專權,孩子從小就不懂得有東西應該跟大人一起分享,從小就有了自私的觀念。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請家長不要跟孩子玩“假吃真表揚”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