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規則。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一個懂禮儀的人,展現給他人的是一種高雅的儀表風度、完善的語言藝術、良好的個人形象和氣質修養。它是一個人贏得尊重與成功的基礎。

優秀的人從來都不能缺少良好的禮儀。對孩子來說,禮儀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個人素質,是他們與他人溝通感情、獲得信任與支持的保證。

那麽,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教孩子掌握哪些社交禮儀呢?

1.要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並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的個人禮儀:

(1)儀容儀表,讓人先人為主。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千幹淨淨的。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幹淨、整潔、合體。一個儀容儀表整潔大方的孩子,會給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2)行為舉止,優雅無聲的語言。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提出要求,目標就是“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應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行為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表達語言信息的身體語言。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能夠幫助孩子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使表達更加輕鬆。

(3)表情親和,讓孩子更有吸引力。教育孩子在神態表情上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麵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友好與善意的表情,能打動他人、感染他人,讓他人更加願意親近自己、信賴自己。

(4)注意使用禮貌用語。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教育孩子無論碰到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都要學會主動地和人家打招呼,“哥哥好、姐姐好、弟弟妹妹好、阿姨好、奶奶好”等。對人說話彬彬有禮是有教養的表現,也能受到其他人的歡迎。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使用禮貌用語,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以指導和示範。

從兒子2歲開始,小丘就特別注意教兒子說禮貌用語。

兒子不會做的事情,需要大人幫忙時,小丘會教他說:“爸爸(媽媽),幫我一下好嗎?”幫完後,教他說:“謝謝!”同時,大人也回以禮貌用語:“不客氣。”

同樣,有時她有意讓兒子幫忙拿東西,然後大聲說:“謝謝!”兒子也會說:“不客氣。”

在兒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小丘會讓他承認錯誤並說:“對不起。”等兒子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後,小丘才會對他說:“沒關係。”而當小丘和丈夫犯錯誤時,他們也會主動對兒子說:“對不起,爸爸(媽媽)做錯了。”並表現出道歉的誠意,兒子也會禮貌地回答:“沒關係。”

久而久之,小丘的兒子不但口齒伶俐,很會說話,而且習慣了有禮貌地說話。

可見,孩子的禮貌用語習慣應該從小培養起。隻要家長能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引導,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能變得彬彬有禮、大方得體了。

2.要尊重交往的對象

對交往對象要表示尊重,不能失禮於人。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說話態度要和藹。談話力求簡潔,抓住要點。語氣要誠懇,使對方感到有被尊重、重視的感覺。說話時態度要誠懇和親切,聲音的大小也要適當,不能大聲嚷嚷。

(2)不要無故打斷他人的講話,要認真聽他人說話,不能心不在焉或做自己的事情。

(3)不要在背後議論他人,也不要打聽別人的秘密和隱私。

(4)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應該及時表示謝意。在道謝時,除了用“謝謝”等詞語外,還要兩眼看著對方,態度要真誠。

(5)做錯了事、打擾了別人,應該主動道歉。道歉的時候態度要真誠,懇請對方的原諒。

(6)要準時。準時是主要靠言傳身教的一項基本禮儀。即使因為各種原因而遲到,其實也是對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經常遲到,就會使孩子形成別人的時間不重要,為他人著想不值得的錯誤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孩子如果從小就在此氛圍中成長,就會形成準時、守信、負責的好品質。

(7)在公共場合不要吵吵鬧鬧,也是應該從小學會的社交禮儀之一。如果說孩子的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他們在社會立足的硬件的話,那麽孩子的得體的禮儀就是孩子立足社會、建立良好關係的軟件。兩者缺一不可,沒有禮儀的交往也永遠不可能成功。

因此,家長們要重新認識禮儀在家庭、在與孩子相處中的影響力。在鼓勵孩子積極發表自己想法,積極與家人、朋友溝通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禮貌習慣的培養,這樣才能使你的孩子真正學會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