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協作意識

林格倫曾說過:“在文明世界中的人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本領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領,以及教會別人也這樣做的本領。”善於協商與合作既是一種精神和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和修養。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協商與合作的重要程序卻絲毫不能減,無論是擁有現時的快樂童年,還是順利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都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為經驗。歐洲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因此,家長要在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協作能力,為孩子將來拓展自己的人生打下基礎。

如何培養孩子的協作能力呢?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如果孩子學習比較優秀,或者在某個方麵有突出的特長,就要注意教育他不能驕傲,在集體中更要善於合作,不能總是處處想表現自己。

2.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都比較強,這種良好性格包括開朗、自信、友愛、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這種性格的孩子會主動與別人合作,而且會合作得很好。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是邁向合作的必備條件。

3.培養孩子有愛心、友愛互助等品德

如果孩子因為幫助別人而耽誤了自己的學習時間,甚至損失了一個獲得榮譽的機會,則要給他鼓勵和支持。

4.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

所謂悅納別人,是指自己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璧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製。因此,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所以家長要常和孩子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道理,不能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多看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對於別人的長處要誠心誠意地加以讚美。此外,家長自己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應堅持這種態度來對待他人,從而成為孩子的表率。

5.讓孩子多參加需要配合的團體活動

家長可以讓孩子玩一些諸如共同搭積木、拚圖等需要協作的活動,還要鼓勵孩子參與如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活動。這些活動既有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又有團體內部的協調與一致,這就更有利於培養參與者的合作精神。

6.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態度

一般,在體育遊戲和角色遊戲中,孩子們的合作都比較好,但是在建構遊戲中,往往會出現合作得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態度的問題,因為矛盾往往發生在遊戲材料比較缺乏時,孩子們會將一部分遊戲材料據為己有,擔心一合作,就沒自己的份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與老師及時引導,幫助孩子消除一些顧慮,必要時家長或者老師可以參加到遊戲中,示範合作,引導拒絕合作的孩子與自己一起遊戲,讓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態度。

7.教給孩子正確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自然不能隨心所欲。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合作,家長應在具體的活動中教給孩子正確的合作方法。

有一位幼兒老師是這麽教孩子合作的方法的:

在一次教學活動延伸中,我讓孩子們分組合作畫畫,給一棵大樹添畫樹葉,結果隻有一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們在商量分工,分別完成大樹的某一部分。而其餘幾組幼兒雖然都在同一棵樹上畫畫,但卻在各行其是,並未真正合作。我便讓合作得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紹他們的方法,然後再進行示範,結果孩子們就馬上明白該怎樣和別人合作了。

由此可見,在活動中教給孩子正確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學以致用,以便在今後的活動中更好的合作。

8.幫孩子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

有時,在遊戲活動中,孩子遇到糾紛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告狀就是吵鬧,這時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解決這樣的問題時,需要采取一種孩子喜歡並樂於接受的方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9.向孩子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家長應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點點成果,也要展示給孩子,讓他們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激發孩子們還想合作的願望,在家長與老師的積極引導和充分肯定中,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10.創造協作的家庭環境

家長應創造善於協商與合作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熏陶。家庭或學習上有什麽事情,父母應多與孩子商量,不主觀武斷地幫助其作決定,讓孩子感受協商與合作的過程。

協商與合作能力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學會協商、學會合作,多啟發他們,讓孩子從小多與同齡孩子接觸,適應集體生活,使孩子具備積極向上的心理,活潑、快樂、健康地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