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孤僻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開朗,生活得豐富多彩,擁有愉悅的心情、真摯的友情。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那麽一些孩子,他們性格孤僻、畏縮,成天躲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皺著眉頭與天花板做伴。他們的生活圈子也僅僅局限於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小牧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

小牧的童年過得很孤單。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又要每天上班,從咿呀學語開始,小牧的生活起居就是由保姆代辦的。保姆畢竟不同於自己的父母,他們能給予孩子基本的照顧,但給不了孩子豐饒的內心生活,於是,可憐的小牧成天隻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在這種孤獨、自我且又寂寞的環境中,小牧度過了漫長的兩年時光。

後來,小牧終於上了幼兒園。媽媽發現,自己家的小牧跟別的小朋友相比,明顯不如人家活潑、開朗。他不敢靠近小朋友,更不敢與小朋友交往。當別的小朋友在一起開心地玩遊戲的時候,小牧總是一個人躲得遠遠的,偷偷地觀察他們,眼裏充滿了羨慕與渴望,可就是不敢走上前去。老師跟小牧說話,小牧也不敢正眼瞧老師,隻會低著頭囁囁嚅嚅地在嘴巴裏說著什麽,一副瑟縮、不安的模樣……

小牧的情況媽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調查表明,生活中像小牧這樣孤僻離群、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往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大多數不是緣於天生,而是由於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如小牧這樣,因為從小缺乏與人交往的機會,因此養成了孤僻、畏縮的性格,這種性格一旦養成,想要糾正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此外,如果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照顧和遷就,也可能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孤僻的性格。

蓧蓧的媽媽在35歲的時候才生下蓧蓧,對於這個女兒她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寶貝的不得了。

因為擔心孩子萬一有什麽閃失,所以,家人很少讓蓧蓧出去玩,更不要說讓蓧蓧單獨與小夥伴相處了。大部分時間,蓧蓧都待在家裏聽奶奶講故事或自己一個人過家家。

小蓧蓧從小就習慣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個人”生活,所以,對其他小朋友與外來的事物都很排斥、很驚懼。

在幼兒園裏,蓧蓧從來不讓其他小朋友碰自己的東西,更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師反映說,不僅如此,蓧蓧對於集體活動也一點都不感興趣,總是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老師跟她說話,她也是一副冷漠、躲閃的模樣。

與小牧不同的是,從小習慣了“中心人物”生活的蓧蓧習慣於用自己的冷漠與躲閃來表現自己的孤僻、不合群。事實上,蓧蓧之所以回避集體活動,不與人說話和交往同樣也是內心驚懼所致,冷漠是孩子逃避新環境、拒絕新事物的一種方式。

當然,孩子的孤僻離群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內向、拘謹、好獨處、不愛活動等,孩子本身具有這些特點,家長又很少讓他們出去與同伴一起玩耍,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孩子孤僻的不良性格。孩子的挫折經曆可能是造成其孤僻離群的另一個原因,在與人交往中屢次遭到拒絕後,就會產生挫折感,因而尋求自我保護而不願與他人交往。

當今社會是一個群體合作的社會,任何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是離不開群體的。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因為,孩子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與完善,與其所在群體和所處的社會環境關係密切。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養成孤僻離群的性格,對其成長與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那麽,孤僻的性格對孩子有什麽影響呢?

首先,孤僻離群的習慣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養成,使得孩子難於應付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而變得自卑和羞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當這種孤僻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時,孩子就會心理扭曲,對周遭的事物產生“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視心理”和“報複心理”。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就是這樣因為心理的變化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家長應采取措施糾正孩子孤僻離群的壞習慣。

其次,孤僻、不合群的孩子難免為群體所排斥,失去被他人了解的機會,從而可能導致與成功失之交臂的結果。

另外,孤僻離群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與他人的交往能力也是在孩子參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如果不及時改變孩子的這種不合群的現象,那麽就會限製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

總之,孤僻離群是孩子成長的大敵,專家建議,要想讓孤僻離群、形單影隻的孩子融人群體生活,家長應采取如下措施。

1.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良好的家庭氛圍主要表現為全家人的和睦相處,家長疼愛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彼此關心照顧,共同生活。這樣的家庭環境有一種凝聚力,孩子在這種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學會與人融洽相處之道,其人格也會不斷完善。

2.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多與同伴交往

家人不要太親近孩子,孩子應該與年齡相同的玩伴在一起,然後才能學到與人相處之道。如果總是與家人在一起,就會產生依賴式的自卑心理,將來步入社會就會感到很難適應。

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來看,一般孩子長到3歲時,就已經產生與社會交往的欲望。這是孩子社會交往的萌芽期,在這個時期,家長應提供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條件,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多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獲得豐富的社會交往經驗,得到社會生活的訓練,培養社交能力。

3.強化訓練,培養行為習慣

可以安排一些活動,促進幼兒相互交往。如開展“對對坐,交朋友”活動。讓兩個對坐的幼兒結成對子,先交朋友,然後擴大交友範圍。這些坐在一起的幼兒相互接觸多,交往也就多了。另外在安排值日生時,也要考慮適當搭配,讓比較活躍的孩子與不合群的孩子組合在一起,促進和帶動不合群的孩子的轉變。還可以采用辯論、講故事、做遊戲、畫圖畫等方法。當然,孩子的行為習慣、個性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個故事或一項活動就能完成,要細水長流,持之以恒,反複練習,不斷強化。

4.培養團體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首先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隊集體活動。讓孩子明白隻有融入團隊當中去,關心他人、關心集體,才能得到別人的關心,也才能真正變得快樂起來。

5.讓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是孩子與他人良好交往的一個巨大障礙。害羞的孩子膽子特別小,不太愛表現自己,在社交場合顯得比較拘謹,與別人打交道時很少采取主動方式,不善於與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展示自己的優點,以此來克服害羞心理。

6.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隻有與他人來往得多了,才能更有自信心,才能更樂於與他人交往;孩子隻有與他人來往得多了,才能更有親和力,才能使其他孩子更願意與他相處;孩子隻有與他人來往得多了,才能較好地學習和掌握交往的技能,才能避免在他與人交往中的消極行為的發生。因此,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讓孩子更多地與同齡夥伴進行交往。

7.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對協調人際關係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應重視孩子熟練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誼的社會技能的培養,包括讓孩子順利地加入某個群體、對同伴表示讚揚和支持、很好地解決衝突等。如果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那麽孩子就會在社會性方麵獲得較大發展。

研究顯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麵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孩子。因此,家長應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讓“離群索居”的孩子融人群體,變得活潑、大膽、勇敢起來!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