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養成“猶疑”的個性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機會往往如電光火石,稍縱即逝。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魄力,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了成功的最佳時機。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做事情缺乏主見、猶豫不決的孩子。

案例一:

亮亮8歲了,無論在學校還是鄰裏間,大家都誇他是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在家裏,大人讓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讓他怎麽做,他就怎麽做,表現得十分聽話;和小朋友一起玩時,亮亮也順從別人的領導,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最近,亮亮媽媽從老師那裏了解到亮亮有個缺點:當老師教了一種解題的方法後,他就不再嚐試其他的方法。這讓亮亮媽媽非常擔心。

案例二:

海林今年上四年級了,可做事總是不果斷、猶豫不決。給他錢讓他上超市買零食,他會挑來挑去,拿不定主意。如果沒人催促,可能要挑上十幾分鍾。有一次去逛商場給他買衣服,他東挑西揀,因為拿不定主意買藍色的還是紫色的,猶豫了一個上午。作為一個男孩子,這樣優柔寡斷,真讓人擔憂他長大以後該怎麽辦。

……

以上的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遇到事情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不果斷,更有甚者,喜歡人雲亦雲,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就是一味無原則地迎合和遷就別人。這樣的孩子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常常成為受人欺負的對象,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

那麽,孩子的這種遇事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的性格又是怎麽形成的呢?事實上,每一種不良性格的形成都有其不利的因素。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形成的優柔寡斷的性格,與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歸納起來,造成孩子猶豫不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成人過於保護,孩子依賴性強

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去一所學校調查小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在被調查的150名學生中,當被問到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該怎麽辦時,150名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當被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麽職業時,竟有70%的學生說要回家問過父母後才能回答。家長、教師本來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再加上有些家長習慣於替孩子設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從,不敢幹甚至不敢想違背家長或教師意願的事情。長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主動判斷、決定的能力了。

2.認識上的障礙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限製頗多,總是要求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為,這讓許多孩子造成認識上的障礙。心理學認為,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一個人遇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而孩子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

3.缺乏溝通,讓孩子產生猶豫不決的心理

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懼心理,不敢說、不敢做想做的重情。

4.缺乏訓練,導致孩子遇事拿不定主意

這種孩子從小在備受溺愛的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成生活,父母已成了他們的拐杖。這種人一旦獨自走上社會,遇事就比較容易出現優柔寡斷的現象。

5.家長管得太緊

另一種情況是家庭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孩子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然後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如果不能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們規定學習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優柔寡斷、遇事毫無主見的人。

現實生活中,那些富有影響力的人,通常是那些既能為人著想,又不失有自己主見的人。沒有主見、做事猶豫不決的人是永遠抓不住機會的。要想讓孩子在將來能夠把握人生中的各種機遇,就必須從小鍛煉他們果斷幹練的性格。以下是教子的幾點建議。

1.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克服依賴性

孩子都是好奇好動的,一般都願意參加一些活動。家長要盡早讓孩子練習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獨立完成簡單的委托任務。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家長盡量不插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嚐試,發現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會果斷地去做。 2.創造機會,鼓勵孩子下決心

一個人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需要考慮利弊得失後,再做出最佳選擇。家長應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充分自主的機會,讓孩子有自我決策和選擇的權利,憑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決定做什麽事、如何做。如在商店給孩子選購衣服,價錢由父母選定後,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與花色。

3.從意識上真正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家長不妨回憶或反思一下,在關係到孩子個人生活和學習的事情方麵,自己是否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見?是否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就從這些方麵入手吧。

4.幫孩子擺脫依賴心理

遇事能夠征詢他人意見,借助他人的智慧為自己做出正確決策,無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缺乏主見的孩子不是這樣。他們遇到點事就問別人怎麽辦,完全等著別人拿主意,這是孩子的依賴心理在作怪,必須想方設法幫他拿掉這個“拐杖”,他的自主意識才能成長起來。如當孩子遇事向父母討主意時,父母不要馬上說三道四,而是要引導和鼓勵他拿出自己的意見,哪怕孩子說出的意見沒有多少價值,也要先予以語言上的鼓勵,然後再幫其完善,最後要讓孩子感到,這個決定是自己做出的,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久而久之,果敢性格就會逐漸形成。

5.家長不要過分嚴格要求孩子

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對待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讚許少、批評多。有的爸爸、媽媽還讓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孩子常常感到失敗的痛苦,既不自信,害怕做錯事,更拿不定主意。 孩子做事不會天生就果斷,家長應注意教育孩子,並讓孩子在自我鍛煉中培養果斷的品質。

6.鼓勵孩子當斷則斷,勿求“萬全之策”

有些孩子遇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怕自己考慮得不周全。這本無可非議,但是,周全與否是相對的。萬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就在追求完美中猶猶豫豫,甚至坐失良機。家長應讓孩子懂得,凡事能有七八分的把握,就應該下決心了,這對於孩子形成果斷的性格會大有裨益。

不優柔,不盲從,有主見,善於選擇,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性格素質,它比好的考分重要一百倍、一千倍!家長要做有心人,要不惜花大力氣培養孩子這種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