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改掉“亂發脾氣”的壞毛病

場景一:

一次,媽媽領著6歲的舟舟逛商場,她打算給自己選衣服,舟舟卻吵著要去買玩具。媽媽說買完衣服,再去看玩具,可是,舟舟非要堅持現在就去,還坐到地上號啕大哭,弄得媽媽十分難堪。

場景二:

丁丁爸爸在家趕寫一篇文章,丁丁非要爸爸陪他玩。爸爸不答應,丁丁就不停地哭喊,還亂扔東西,結果爸爸發火了。這時丁丁的爺爺趕緊過來袒護孫子,丁丁更是鬧翻了天。要爺爺給他當馬騎,爺爺說腰疼不答應。丁丁又大聲哭號起來,爺爺隻好趴在地上讓他騎。

像舟舟和丁丁這樣無理取鬧、喜歡亂發脾氣的孩子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是很多家長為之困擾不已的問題,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亂發脾氣會影響他的知識的獲得,影響人際交往等各方麵能力的發展,從而不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專家指出,孩子亂發脾氣,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的原因

3歲以後,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但因思維的刻板性和片麵性,還因語言發展的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求,隻能以“發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

2.家長過分遷就孩子,放任、溺愛

一些家長平常過分縱容孩子,孩子要什麽就給買什麽,導致孩子不懂得怎樣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遭到拒絕,他們就亂發脾氣,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沒有引起大人的製止,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就成了威脅家長的習慣和手段。

3.家長的虛榮促成了孩子的壞脾氣

由於爸爸媽媽的虛榮心,總要使孩子在任何物質享受上超過別人。別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爸爸媽媽省吃儉用,給孩子買鋼琴、小提琴,即使自己的孩子沒興趣,也要滿足爸爸媽媽的虛榮心,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使孩子滋生了自高自大的心態,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在家中不服爸爸媽媽管教,在學校不聽老師教導,形成了以“我”為中心,一切按“我”的意願去做,否則便會大發脾氣的性格。

4.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動不動就訓斥孩子,孩子對各種事情沒有任何解釋和發言權,這樣會使孩子減少或缺乏學習用語言正確表達情感的機會,也就有可能最終學會粗暴待人等不良習慣,這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消極影響,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父母應做耐心的典範。

要想讓孩子有個好脾氣,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專家認為,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孩子進行教育。分析孩子的需求,樹立家長威信。家長對孩子的需求要進行分析,合理的需求要分清輕重緩急,有的情況應立刻給予滿足,有的則可以暫緩滿足。不能立刻滿足的事情家長應用平和的語氣講清道理。具體地說,家長可采取以下的教育措施:

(1)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冷落孩子,發完脾氣後說教孩子,“媽媽不喜歡你發脾氣,你哭就哭吧,什麽時候不哭了,媽媽才理睬你”,一定不要因心疼或別的原因放棄原則。由於孩子對自己情緒的控製能力比較差,他們時不時地發“小脾氣”是常見的事情,有時不見得是什麽異常現象,也不需要特別地加以“控製”,大人采取視而不見的冷處理辦法,孩子的脾氣可能很快就煙消雲散了,正所謂來得快、去得也快。

(2)把握一切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家長要經常對孩子說:“人的很多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當孩子放棄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的心裏產生一種愉快感,促使他產生更多的積極行為。

(3)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打鬧,最好的辦法是引導他們辨明是非後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吵打得不可開交,隻要不出現危險或傷害,家長就不要單純去阻止,而要先讓孩子平心靜氣地安定下來,再讓他們各自講出自己的理由。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訴說,觀察孩子的交往行為,了解孩子的社會交往處理能力,以便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對方的理由、接納對方的意見,最終達到互相諒解、握手言和。

(4)當孩子固執的亂發脾氣時,家長應對他的態度冷淡下來,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軟”下來,再給他講道理。而當孩子有所進步,如同樣一件事,孩子在以前會亂發脾氣,現在不再亂發脾氣或亂發脾氣減輕了,家長就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希望孩子能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孩子正確的行為得到鞏固,錯誤的行為會逐漸消除。

(5)引發孩子良好的行為。從行為治療的觀點來看,如果孩子某方麵的行為不好,父母則要設法引發他另一方麵的良好行為。當孩子的良好行為出現時,則要鼓勵他、稱讚他,以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當霸道的孩子表現出禮讓溫和的行為時,要不失時機地給予他獎賞和鼓勵。

(6)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霸道的孩子認為發脾氣是一種獲得滿足的方式,這樣的孩子在孤單的環境裏霸道行為顯得更為強烈,因此,不妨多讓孩子參加同齡人的社交活動,如生日聚會等,讓孩子在歡愉的氛圍中產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