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自私自利”的毛病

以自我為中心,或者自私,是當下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些“自私”往往表現在隻顧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有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

案例一:

黃羽是個非常自我的孩子,他喜歡吃的東西,家裏任何人都不能動。他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錯,但卻不樂於幫助同學。同學找他問問題,他找借口推托;同學要看他的筆記本,他不給借;同學向他請教學習方法,他總是假裝很忙的樣子。還常常為一些小事情與同學互不相讓,鬧得彼此都不愉快。爸爸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案例二:

因為30歲才生下東東,所以,小周夫婦倆對小東東嗬護備至,即便他們的生活不富裕,但總盡力滿足東東的需求。可是,他們發現,小東東竟然一點都不懂得體貼人,家裏有好吃的東西,他從來不會問爸爸媽媽吃過了沒有,總是一個人獨自享受。

有一次,小周夫婦帶東東一起出外吃火鍋。餃子一上來,東東“啪”的一聲把餃子全倒到自己的鍋裏。當時,鄰桌的一對年輕夫婦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幕,臉上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神色,小周夫婦別提心裏有多難受了。為此,他們請教了教育專家,問這孩子到底是怎麽了?

黃羽和東東這樣自私自利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自私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它讓孩子落入孤獨無援的處境裏。這是因為,自私自利的孩子受自私心理的控製,往往隻顧自己,從不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凡事隻關心自己,對於別人的付出絲毫沒有感激之情。所以,常常令人生厭。

孩子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教育與環境影響了他們,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式對孩子有著更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防止或糾正孩子的自私心理和行為最重要的是從父母做起。

1.不能給孩子搞不適當的特殊化

要糾正孩子自私自利的毛病,家長應該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別總是給孩子開“小灶”,好吃的先讓孩子吃……“特殊化”待遇隻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把自身享受到的某些“特殊”待遇視為理所當然。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家長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擔與共享,並使其懂得應該經常關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同時應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這樣可以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

2.製訂規矩,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長可以製訂一些規矩,並耐心、詳細地向孩子講解這些規矩,讓孩子在遵守這些規矩的過程中明白,他是家庭與社會的一員,遵守一定的規矩是必須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鬧,一旦規矩設立,家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他必須遵守這些規矩。如果家長輕易地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將規矩拋到一邊,那麽,這些規矩就會形同虛設,同時家長的威信也會在孩子的眼裏大打折扣。

3.多對孩子進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要隨時發現孩子的一些不顧別人的行為,並及時教育、糾正。如一盤好吃的菜上桌後,有的孩子一下就先拉到自己麵前,不讓他人吃。對這樣的問題,不可放任不管,要抓住時機,進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一旦放過,就助長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4.支持孩子的“分享”行為

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從小一般都受到過有玩具大家玩、有蘋果分著吃的“分享”教育,家長要注意隨著孩子的成長鞏固這種行為,使之“泛化”到集體主義、助人為樂的社會行為規範中去。家長切不可教孩子自私或用自私思想、行為影響孩子,要為孩子起好表率作用。

5.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共同協作的意識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集體就是小組、班級、學校等。孩子在這些集體中學習和生活,與其他同學團結互助,共同完成集體活動.從而逐漸形成共同協作的集體意識。以防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與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計較,影響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因此,父母應與學校老師保持一定的聯係,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耐心傾聽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踴躍參加集體活動,為他人服務,培養孩子謙讓、守禮、樂於助人的良好行為。

6.父母利用角色扮演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態

通過人們之間扮演的不同角色來教育孩子。例如,爸爸媽媽怎樣愛護自己,老師怎樣愛護和教育小朋友,司機怎樣有禮貌地對待乘客,醫生怎樣關心、照顧病人等。孩子通過體會他人感受,就會從以自己為中心轉變成從他人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學會為他人著想。

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孩子的自私自利作為一種很不得了的錯誤,孩子的這種行為與心態是可以糾正的。隻要家長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就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懂得關心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