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懶惰的毛病

方程今年10歲,是小學4年級的學生了,他長得胖乎乎的,走路還有點小喘。尤其讓爸爸媽媽頭疼的是,他簡直懶得沒有人樣了。在家裏,他懶得理發、懶得收拾東西、懶得疊被子,甚至於懶得給自己倒水,當然更不用說鍛煉身體了。每天從學校一回到家,他就氣喘籲籲地躺在沙發上吩咐他家的保姆給他倒杯水,而他自己則有模有樣地看起動畫片來。

在學校裏,他為了能少幹一點事情,經常賣弄小聰明、找偷懶的方法,上課從來都不動手抄筆記,也不動腦用心聽,寫作業總是馬馬虎虎“劃拉”幾下了事,有時候甚至懶得寫作業,叫同桌幫他寫,他付“工資”。做數學習題時,他最煩的就是抄題目了,至於演算的過程,他自然也懶得寫了,為了對付一下,他便把同桌算出的答案直接抄上去……

方程的“懶”是全校出了名的,為此,方程的爸爸媽媽憂心不已。

其實,方程的爸爸媽媽可能不知道,孩子之所以變得這麽“懶”與他們的教育是脫不了幹係的。長期以來,因為家庭條件優越,方程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幼兒園開始,每天都由保姆接送,家裏的任何事情都不用他沾手。甚至於他的學習用品,從來都是保姆負責整理好,放到書包裏的。很多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上課該帶什麽東西。

在方程還很小的時候,他也曾躍躍欲試,想要掃地、端碗、倒水、自己削鉛筆、幫保姆阿姨擇菜……可是,隻要他一沾手,媽媽就會大呼小叫:“小祖宗,這事情你不能幹,讓阿姨來吧!”而阿姨也總是對他說:“這事情不用你幹,你去玩吧!”“你到一邊玩吧,別給我添亂了!”“別動!”……就是這樣,他想勤快一下的念頭慢慢就被扼殺了。

漸漸地,他把自己不用動手視為理所當然,每天除了吃飯就是看動畫片、玩遊戲,甚至連寫作業,他都覺得太費時間、費腦筋了。懶惰帶來的結果是:思維與行動的遲緩,身體的肥胖。等到爸爸媽媽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後悔莫及。

從方程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懶”是家長不正確教育的結果,作為家長,請自我檢查一下,你對孩子是否有以下不當的教育方式。

1.製止孩子勞動

孩子小的時候,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總是躍躍欲試,想幫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可是在他們參與勞動或有幹事情的積極性時,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壞東西、弄髒衣服,卻加以製止。這樣,就使孩子們失去了嚐試的機會。

2.家長盲目地溺愛孩子

當孩子想勤快一下時,父母們總憐愛地說:“乖孩子,到一邊去,這事我們來做就可以了!”由於成人過分地包辦代替,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逐漸他們變得怕苦怕累,遇到困難就膽怯、退縮、逃避,什麽事都要成人代勞,不願獨立地去解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經常無止境地驅使、嗬斥

“快一點,你再不吃飯我就把你的飯倒了”,“趕快穿上衣服,要遲到了”,“我對你說過幾遍了,怎麽還不動”,“趕快上床睡覺去”,這些沒有效果的催促,使孩子變得對父母的話毫不在乎,不論輕重都不放在心上。這也導致孩子變得懶懶散散、不思進取了!

富蘭克林說過:“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而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茅盾也說:“即使天分很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有時反而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懶惰讓孩子思想愚鈍,辦事困難,精神萎靡不振,意誌逐日消沉,本該是努力向上的學生時期,就因懶惰而葬送智能發展的機會,毀了日後可能有的大好前程。因此,幫助孩子克服懶惰毛病是每位家長應負的責任。

那麽,如何才能預防孩子養成“懶惰”的毛病呢?

1.從小培養孩子自主的性格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孩子對父母都有依賴性,當依賴性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成了懶惰,由此父母要適時控製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不能任由其發展下去。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就不要包辦代勞,作為孩子,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找父母,應該先讓自己獨立處理。在學習方麵也是如此,若有疑難問題,力求自己解決,不要動不動就問老師、父母,父母在此時更要磨煉孩子的意誌,堅強的意誌力是克服懶惰的力量。

2.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

當孩子主動地做了一點事,不管那事兒做得是否值得稱讚,都要鼓勵他,這樣會使他大大提高做事的興趣。

如果學習的過程很枯燥,這時又缺乏鼓勵,孩子就很難持續學習的興趣,進而變得消沉、懶散,因此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父母都應該不遺餘力地為他加油打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適時地讚美孩子,隻有這樣,孩子的思維才會活躍,才能享受到思考所帶來的樂趣。當思考變成一種樂趣時,孩子就會喜歡事事去思考、去探究,就會習慣於勤奮。

3.對孩子的努力予以肯定

爸爸媽媽可抓住適當時機,通過語言,承認孩子的努力和勤奮。其範圍可從一句簡單的“我喜歡你努力”到對他們所作的預習、許諾和忍耐力作出詳盡的評論。爸爸媽媽也可在孩子按標準完成了一項任務後加以肯定和主動讚揚。通常我們還要將對完成一項任務和做好一項工作所確立的標準告訴孩子,例如,“我更喜歡你津津有味地去做這件事。”這句話傾向於強調勤奮與投入,而講“僅僅把這項工作完成”則不存在這種傾向。

4.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在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時,就會產生惰性,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沒有動力,於是就容易懶懶散散地看待。

此時,父母就要從各方麵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事情盡量變得豐富有趣,孩子一旦有了興趣,事情也就比較容易完成了。

5.為孩子製定一個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懶惰而造成學業停滯不前,甚至退步。當父母在麵對這個問題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短時間易達成、難度較小的要求,讓孩子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促使孩子繼續努力。

如此不間斷地學習,當孩子可以一個個目標逐步達成之後,漸漸地也就能夠克服懶惰的習慣。

6.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讓孩子有機會分攤家務,這不僅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還可以培養他們勤勞、愛幹淨的好習慣。此外,家長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動手,這樣不但可以增強他們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讓他們享受動手的樂趣。

7.讓孩子明白道理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是要付出更大的心血的。這不但能激發起孩子的好勝心理,更能讓孩子變得自強不息。

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有時候,孩子懶惰可能是因為遇到了困難。因此,家長們不要看到孩子懶惰就一味指責,要細究個中原委。 一個人如果習慣於懶惰,他就會無所事事到處溜達;反之,一個人如果習慣於勤奮,他就會孜孜不倦,克服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讓孩子養成勤勞的習慣,家長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