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現象一:

平平已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可是他一直不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經常忘帶課本、作業、學具和其他物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他送過好多次,為此老師還批評過家長呢。另外,在家裏平平也是從不整理自己的用品,書架亂得一塌糊塗,家裏到處都是他的書,媽媽光收拾他的東西就得好半天,可是要不了一兩天,又會亂成一鍋粥。

現象二:

文文是一個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孩子,不是把作業本忘在家裏了,就是忘了帶課本。這不,期末考試時,文文又犯了同樣的毛病,他把文具盒落在家裏了。這該怎麽辦呢?

像平平和文文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周圍並不鮮見。這些孩子缺乏條理性,他們的學習用品經常亂擺亂放,沒有次序、不分場合:書架上,橫豎站臥各種姿勢的書都有;長短大小各種規格的書都有;古今中外各種內容的書都有;床頭、窗台、茶幾、餐桌、沙發、鞋架到處都有沒看完的書;寫完作業後,課本、作業本、草算本、字典、鉛筆、文具盒、橡皮、尺子、轉筆刀、墨水瓶擺了一桌子,書包扔在地上;沒課程表、沒作業記錄本;紅領巾、校服、鞋套、學具等亂扔一通。正因為如此,他們才總是丟三落四,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麻煩。

專家以為,孩子之所以養成了這些不良的習慣,跟家庭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

(1)家長自己沒有好的習慣,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2)家長對孩子的習慣養成不重視,忽視了生活細節對孩子的影響,沒有從小給孩子培養好的整理習慣。

(3)對孩子過分溺愛,總是在替孩子“善後、擦屁股”。如,孩子學習完了,家長幫忙收拾;孩子的鉛筆斷了,家長幫孩子削鉛筆;孩子的筆盒落在家裏了,家長很及時地送去學校等。類似的做法讓孩子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從而養成了不整理、不善整理、不樂於整理的生活習慣。這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其整理習慣,能使孩子做事更有秩序、更有條理,這對孩子今後的工作與生活將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位年輕人,他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圖書公司做編輯,他說:“生活有秩序幫了我的大忙,平時,桌子上的稿子非常多,我將它們一一分類,從不混淆。改稿子的時候,我精神高度集中,不會因為忙亂而分心。”正因為如此,他的工作效率很高,工作很出色,很受公司器重。

而要讓孩子養成整理、做事有條理的習慣,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別總是大包大攬替代孩子做他已經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從小處著眼著手,從培養孩子自己整理學習用品開始,這將使孩子受用終生。

第二,演習遊戲。讓孩子在亂七八糟的書架和有序清楚的書架上找書,體會有條理帶來的好處。體會要出門旅遊了,卻找不見火車票、照相機、水杯,提前做不好準備帶來的麻煩。

第三,讓孩子定期整理書包。孩子最好每月整理、刷洗一次書包。因為書包是孩子每天都要攜帶的,經常清洗可以清除細菌。同時,它的整潔也關係到個人的衛生麵貌,背上幹幹淨淨的書包,會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第四,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這能讓孩子體驗到整理的樂趣。

為何教孩子學會整理呢?

首先,家長應該為孩子準備一塊地方,專門讓孩子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讓孩子知道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之後,都應該將這些東西送回它們自己的“家”去。

其次,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家長偶爾幫幫忙,隻是幫忙,應該獲得孩子的感謝。

再則,家長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用品等事情,並且堅持不懈地不斷強化,最後使孩子形成習慣。

第五,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體會家長的辛勞,知道亂放物品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

第六,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書桌,盡可能地避免書桌的不整潔,還要注意不要在書桌上堆滿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這樣做,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專注。

第七,讓孩子在自己的學習場所準備好所需的所有用具:紙、筆、直尺、草稿紙、削好的鉛筆、橡皮擦等。這樣,孩子學習的時候順手拈來,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體驗到整理給自己帶來的諸多便利。

第八,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參觀書架、書包用品整理得好的同學家,並且使勁誇獎該同學,使孩子因不服氣而產生超過他的動力並付諸行動。

在孩子學會整理的時候,家長不但要授予方法,還應該多加鼓勵和表揚,為孩子的進步喝彩。慢慢地,孩子就能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