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擺脫依賴的拐棍

劉莉莉的媽媽中年得千金,視女兒如珍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為了給孩子最無微不至的關愛,莉莉的媽媽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卻從不“虧待”莉莉,她給孩子買各種玩具、電子琴、鋼琴,請家庭教師輔導,但家裏的大小事情從不讓莉莉沾手……

而小莉莉也是很乖巧、聽話的孩子,媽媽說什麽,她就做什麽,媽媽不讓她做的事情,她一概不做。莉莉讀到3年級還不會自己穿衣服吃飯,甚至連鞋帶都不會自己係。當然,在媽媽看來,這都是小事情,孩子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

莉莉高中畢業以後,媽媽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15萬元錢拿了出來,讓她到國外留學。

莉莉走後一個星期,那天她下班回到家裏,驚奇地發現,她的寶貝女兒居然在家裏看電視!媽媽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了下來!

原來,因為一直以來習慣了獨處的劉莉莉不懂得與人交流,加之習慣了媽媽的“關懷備至”,她自己一點獨立生存的能力都沒有,遇到事情就隻能手足無措地打電話回家哭訴!

她要媽媽去國外陪她,可媽媽哪有錢去呢,於是,她索性就自己買了張機票回來了……

看著自己嬌氣的“千金”,莉莉的媽媽欲哭無淚!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因為從小習慣了家長的包辦與嬌慣,很多孩子養成了極強的依賴性。在生活中,小到穿衣吃飯、整理書包,大到報考哪所學校、找什麽工作等事情都要家長為他們安排好了,一旦離開了家長獨自生活,他們似乎就沒有了主心骨,手足無措了。

這種依賴性過強的表現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如果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乃至今後的發展。

生活中,那些過分依賴大人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許多不成熟的跡象:膽小、怕事;遇事退縮、沒有主見;總是要別人幫助,屈從他人;逆來順受,無反抗精神;進取心差,意誌薄弱,害怕困難,遇到問題就驚慌失措,經受不住挫折和失敗;人際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閉。

因此,作為家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地成長起來,在今後的人生中有所作為,不妨從現在開始讓孩子丟掉手中依賴的“拐棍”,學會自己獨立行走。一個缺乏獨立行走能力的孩子,永遠都是思想上的“瘸子”,能力上的“跛子”,是不可能抓住成功的機會的!

那麽,如何才能讓孩子克服依賴,自覺丟掉手中的“拐棍”呢?建議家長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幫助孩子擺脫依賴心理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給予糾正和改過。先了解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

如不少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總是賴在**不起,一旦遲到了,反而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從**拉起來。為孩子上學做準備成了許多家長的痛苦折磨。

小王也曾經曆過這樣的折磨。後來,她知道自己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讓孩子再一味地依賴自己。首先,她把孩子上學能走的路線詳細地偵察了幾遍,幫助孩子選擇好了一條可以安全到達學校的路線。平時與孩子一起外出的時候,向孩子有意無意地講解了一些交通常識。

通過近半個月的精心策劃後,她找了一個機會跟孩子談了一次心:“上學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去完成,晚上睡覺前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然後自己去上學,以後如果再起來晚了、遲到了隻能由你自己負責。”

第二天,鬧鍾一響,兒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對孩子施行教育的過程中,小王意識到,父母的包辦會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與對自己、對生活的責任感。比如,早上起床磨蹭,但大人越是不冷靜、督促、批評、替孩子著急,孩子就越磨蹭、越不著急。等到家長不再讓孩子依賴,要求他自己去承擔後果的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起**學,原來是我自己的事情。因為沒辦法依賴誰,所以漸漸孩子就會克服依賴心理。小王的做法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鑒的。

2.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獨立鍛煉的機會

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多承擔任務,使自己有機會獨立麵對問題,促使自己拿主意、想辦法。鼓勵他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當他們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要及時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多給予幫助、理解,和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3.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決策是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決策的能力。孩子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斷。玩具放在什麽地方?遊戲角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麽?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幹預,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作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但不要幹涉,更不要包辦,代孩子決策。

4.讓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讓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這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小孩子來說確實有些難,但是這種意識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種,及早萌芽,就可以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家長每次帶孩子外出,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麽東西,通過幾次提醒,孩子便會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

(2)孩子學會表達和思考以後,可以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一天的行程,準備做些什麽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和不足之處以及可能性等。

(3)出去之後,孩子如果發現自己要帶的玩具或物品忘記帶了,而生氣或發脾氣,家長不要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應該安排好,並且養成負責到底的習慣。

(4)家長要經常這樣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負責。”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逐漸地形成這種“負責”的習慣了。

5.還要鼓勵孩子多讀好書

用古今中外有誌之士自強不息的事例武裝孩子的頭腦,激發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自強向上的孩子接觸,向他們學習。因為青少年時期同伴的作用有時甚於父母的影響。

6.別過於保護孩子

生活中很多家長多是“懷了愛憐之心”的父母,他們總是怕孩子吃苦受累,於是總想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以至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越來越強。許多明明有辦法自己做到的事情,也非要依賴別人去完成。因此,要想讓孩子擺脫依賴的惡習,家長就不要過於保護孩子。

有一天,王先生帶兒子去醫院拔牙,兒子是個性格怯懦的孩子,很害怕拔牙。

王先生就安慰孩子:“別怕,爸爸會守在你的身邊。”誰知進了診療室,兒子卻抓住王先生的手不肯放,哭著鬧著不讓醫生拔牙,醫生拿著工具站在那裏歎氣。王先生使勁安慰兒子說:“別怕,不疼。”但兒子依舊抓著他哭。

就在這時,有一個老醫生走過來對王先生說:“請你出去,在外麵等著。”王先生問:“為什麽要這樣做?”

老醫生笑著說:“你出去一會兒就知道了!”

王先生說:“那好吧!”

但兒子卻嚷著說:“爸爸,你別走,我好害怕……”

王先生忐忑不安地在外等待著,過了一會兒,兒子平靜地走了出來。王先生急切地問:“兒子,疼嗎?你哭了嗎?”

兒子說:“有點兒疼,可我一聲也沒哭!”

王先生覺得很吃驚。帶著疑問,王先生問了那個老醫生,老醫生回答說:“你知道當時我為什麽要你出去嗎?你守在孩子的身邊,孩子有依賴對象,就會撒嬌、任性。我讓你離開你的孩子,是要促使孩子自己去直麵痛苦和磨難。孩子沒有了依靠,自然會丟掉幻想,用自己的意誌和毅力去戰勝怯懦和疼痛。”

王先生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啊,我終於找到改變兒子怯懦性格的方法了!”

總之,克服孩子過分依賴心理的方法是很多的,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長時間的鍛煉之後,孩子過分依賴的心理就會減弱。慢慢地,孩子就能自己主動丟掉手中的“拐棍”而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