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像訓練,開啟孩子的潛意識

看到自己心像的能力是右腦的基本能力,這對右腦活動占據主導地位的胎兒、幼兒來說是一種極其自然而又簡單的能力,而成人在後天的成長環境中由於缺乏刺激和開發,因此,這種能力被封閉了起來。隻有在做夢的時候才能看到。

不過,不管是誰,隻要經過訓練,都能打開封閉的心像。那麽,我們應如何對孩子進行心像訓練,開啟他的潛意識呢?

專家以為,開啟孩子的心像,就應該讓孩子抑製自己的意識活動,使潛意識浮出意識的水平麵。而要抑製意識活動,首先可以通過調節呼吸,采用丹田呼吸法來放鬆精神,抑製顯意識,達到與宇宙共鳴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些相關的有助於打開心像的冥想訓練。

所謂丹田呼吸法就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做丹田呼吸時,人體內會產生一種前列腺素的物質,有消除活性氧,並且擴張血管的功能。同時,丹田忽視可以使腹部的各個內髒皆得以受到呼吸節奏的刺激。這種刺激透過神經,作為一種和緩呼吸節奏的自我調解信號傳到大腦,大腦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便進入a波狀態。科學家證實,既緩而深的呼吸法是早就a波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當大腦進入a波狀態後,人就比較容易看到大腦中出現的心像。

而冥想與我國傳統的靜坐是一致的。諾貝爾獲得者布萊恩·佐瑟夫說:"以冥想開啟直覺,可以獲得發明的啟示!"這裏的發明的啟示其實就是指看到心像,激發創造靈感。

冥想的方法很多,正如春山茂雄認為的,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聽聽最喜歡的音樂(古典、爵士)或者興奮地計劃自己的未來,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

冥想可以人的左腦平靜下來,讓意識聽聽右腦的聲音,這樣人的腦波就會自然轉成a波。當腦波呈現為a波狀態時,人的想象力、創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地湧出,人對於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就會大幅度替身,同時身心也會呈現安定、愉快的感覺。這個時候,人的潛意識就被開啟了。

那麽,家長應如何對孩子進行心像訓練呢?(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做心像訓練遊戲。)具體做法如下:

1.對動物的感受

爸爸先給孩子和孩子的媽媽看鷹、熊貓、蛇、豹子、大象、猴子這六種動物的卡片,然後讓孩子閉上眼睛,在腦海裏(右腦裏)深刻記住每一個動物的形象,這個形象由小到大,再到無限大。反複記憶多次後,媽媽用右腦感知孩子腦子裏想的是什麽動物,或者孩子用右腦感知媽媽腦子裏想的是什麽動物。

2.對物體的感受

有六幅圖分別是小提琴、高樓、鼓、斧子、巨石、筆記本電腦,讓孩子和孩子的媽媽仔細觀看後,閉目凝神,讓每樣東西都進入自己的腦海,然後浮現出心像。這時候,媽媽感知孩子腦中看到的是什麽物體,同樣孩子也可以用右腦感知媽媽腦中看到的是什麽物體。

3.對氣味的感受

有蘋果、油辣椒、咖啡、肉串四種東西的氣味。按照前麵的方式兩個人相互感知。

4.對音樂的感受

播放搖滾、重金屬、輕音樂等不同的音樂,閉上眼睛,在腦海裏"看到"這些音樂,由微弱到清晰,由模糊到具體。按照前麵的方式兩個人相互感知。

5.對數字的感受

拿一副撲克牌,從中抽出一張,由一人凝神觀看,浮現在腦海中,另一人則用右腦感知對方腦海中的心像。先確定是紅桃、梅花、黑桃、方塊四中花色中的哪一種,反複練習後再判斷那張牌的具體數字。

6.對情緒的感受

沉思、快樂、憤怒、恐懼四種情緒。按照前麵的方式兩個人相互感知。

7.對真假話的感受

由其中一人說出一句話,例如,"昨天我去哥哥家了","我上午收到一封信",另一人用右腦感知對方所說的話是真還是假。

這樣的練習可反複練習,當孩子把開發出來的右腦潛能應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時,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潛能得到驚人的發揮。

在對話中培養你心儀的孩子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因為生氣,口不擇言地怒斥孩子:"你瞎了嗎?這樣的東西都看不見?"或者“你聾了嗎?我講的話你都聽不進去?"

家長的痛責通過孩子的耳朵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深處,可以預見:這樣的孩子將來在他的視覺或聽覺方麵肯定會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聽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顏色。

日本腦科專家,七田真教授說過:每個孩子都會成長為父母們想象中的樣子。積極的態度塑造出積極的孩子,而消極的態度,也一定會塑造出消極的孩子。如果家長總認為"我的孩子發育太慢"、"沒有任何才能”、"沒有一點長處"……那麽,孩子就會忠實地按照父母的這種想法成長起來。也就是說,孩子有出息或者沒出息,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父母,他們呈現出的狀態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因此,要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家長應該停止對孩子的怒斥。不但如此,家長還應該通過積極的對話去培養自己心儀的孩子!

有兩個媽媽是這樣與她的孩子進行對話的:亮亮的媽媽——

門鈴響起,媽媽打開門,進來的是同事張阿姨。媽媽請張阿姨進門。這時,四歲的亮亮正高興地玩著遙控汽車。他拿著遙控器,追著玩具汽車跑,從阿姨和媽媽之間穿過。媽媽一把拽住他:"你這孩子,這麽不懂禮貌!快,向阿姨問好!"

亮亮嚇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時不知怎麽開口打招呼。

媽媽很尷尬,一個勁兒抱歉地對張阿姨說:"這孩子一貫是這樣,見到陌生人都不敢說話,嘴巴像貼了封條似的。"說著兩人進了屋,留下亮亮一個人在那裏發愣,這時,亮亮再沒心思玩了。

以後,隻要有客人來到家裏玩,亮亮都一聲不吭地回屋去了!

亮亮的媽媽與很多注重禮節卻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長一樣,把孩子嚇了一大跳,更讓孩子在客人麵前"丟了臉"。亮亮小小年紀就遭受這樣的打擊,又聽到媽媽在客人麵前對自己的消極評價。心生不滿之餘,他又會在潛意識中認為反正媽媽都這麽說了,我天生就是如此。因此,索性朝媽媽說的那個方向發展。

同樣是麵對孩子的不懂禮貌,青青的媽媽卻是這樣與孩子對話的——

門鈴響起,媽媽打開門,進來的是同事小陳阿姨。媽媽請小陳阿姨進門。這時,5歲青青正高興地玩著遙控汽車。他拿著遙控器,追著玩具汽車跑,從阿姨和媽媽之間穿過,匆匆地問了聲阿姨好後,就追自己的玩具汽車去了。媽媽叮囑他:“慢點。”

稍遲,客人離去後,媽媽把青青叫到麵前,給他講了一個不講禮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來客人時的場景。然後,媽媽問青青:"你說這種做法對不對呢?"青青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不對,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媽媽一聽這話,欣慰地笑了,並且不失時機地鼓勵孩子:"我就知道青青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以後,隻要家裏來了客人,青青都會上前很有禮貌地問好!客人們都誇獎青青是一個懂事、有禮貌的好孩子。還羨慕青青的媽媽教育的好。

在這個案例中,青青的媽媽雖然也意識到孩子的"不禮貌",但並沒有在客人麵前當麵訓斥孩子。直到客人走後,她才結合故事對孩子進行道理教育。首先,她先用故事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理性地分析、判斷自己的做法,之後又不失時機地給孩子“戴高帽”,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這種自我感覺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孩子之後的表現自然就會更加合乎父母的要求,更出色!

所以,要改變孩子身上的毛病,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要放棄對孩子的負麵態度,要停止用負麵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如果爸爸媽媽總是用負麵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可能優秀。如果家長停止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通過正確的努力,什麽樣的孩子都會在家長發生改變的同時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家長如果能善於向孩子表達愛意,給孩子足夠的認可、表揚,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棒。正所謂,美好的語言與期望會播下"美好"的種子!要播下"美好"的種子,家長可以經常對孩子說以下10句話:

傳達愛的話——媽媽非常愛你。

培養孩子愛心的話——你是個富有愛心的孩子。

培養孩子忍耐力的話——你的忍耐力真好,真得太讓人佩服了!培養孩子耐性的話——你很努力,很有耐心,媽媽很感動。培養注意力的話——你的注意力真集中呀,我就知道你能做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話——你真能幹,真幫了媽媽的大忙了!培養孩子積極性的話——這件事是你做的嗎?太了不起了!培養孩子創立力的話——嗯,你這想法很獨特!培養孩子社會性的話——你真是個善良的孩子!培養孩子自信心的話——我相信你,你肯定行的!

與積極的對話相對應的是家長對孩子消極的訓斥。家長的這10句話可能會傷害到孩子:

1.不要這麽做,我告訴你的怎麽都不聽?

2.快點兒!老是慢吞吞的!

3.不能做這種事!

4.我要說多少遍你才能明白呀?怎麽這麽笨?

5.我不管了,隨你的便!

6.你為什麽聽不懂我的話呀?

7.叫爸爸去做。

8.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

9.你說謊,因為媽媽知道。

10.我就知道你幹什麽都不行。

這就意味著,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家長應多說積極的鼓勵語,少說消極的打擊語。唯有與孩子進行心靈與心靈間的對話,才能達到親子溝通的真正目的!才能培養出讓自己心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