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故事啟發孩子想象

故事作為一種形象的語言藝術,深受孩子的喜愛,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通過詞語的描繪,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相應的形象與活動。可以說,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是激發孩子想象力的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孩子可以通過"故事"這個小小的窗口去認識這個世界上各種千奇百怪的新鮮事物,也可以對自己聽到的故事產生聯想和大膽的想象。

那麽,作為家長,應該怎麽講,才能讓“故事”的作用發揮的恰到好處呢?下麵,是專家為家長們傳授的一些講故事經驗:

首先,家長們應該從選擇故事入手

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故事。隻有符合年齡特點、容易被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才會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引起孩子們的注意。

正常情況下,2~3歲的孩子思維還沒有獨立,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童話,內容上應做到簡單易懂。家長們麵對可愛的孩子可以講述一些生活小常識、小兒歌等,隻要具有童趣,語言生動活潑就可以了。

4歲以後,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這個時候就可以講一些品德教育,科學常識等方麵的趣味小故事了,雖仍然要求讀起來簡單易懂,但是,此時家長麵對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一些,所以在故事情節上,要有小的起伏與波動。這一點小小的區別能引起孩子思維與想象的大腦活動。

其次,家長講故事之前自己就要先熟讀故事,掌握故事內容情節

在為孩子講述故事之前,家長自己就要知道這個小故事講的是什麽內容,情節有哪些變化。哪一句該用什麽語氣來講述等。充分掌握了這些要點之後,當孩子作好了聆聽的準備時,父母最好把書放在一邊。盡可能地將整個故事完整有序且繪聲繪色地描述給孩子。

要避免為孩子講故事時發生因生疏而結巴的情況,這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喪失對故事本身的興趣及聽下去的耐心。如果在講故事時,有大大的彩色圖片和模型等,那就再好不過了。這些小道具可以讓孩子瞪著大大的眼睛與您分享讀書的快樂呢。

再次,講故事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

講故事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發現其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隨時調整策略。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家長選擇的故事一定要簡短,要特別容易理解。當孩子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時,我們可以適當改變自己的語調,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或將原有的語氣表現得更為誇張一些。

聽覺上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孩子的注意。當孩子張口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家長們應耐心聽完孩子可能不太完整的陳述。不要不耐煩,更不要從頭講到尾,不看孩子一眼,不給孩子發問的機會。要知道,隻有更好地互動才能更積極地調動起孩子的想象力並活躍腦細胞。下麵傳授幾個講故事時可以用到的小方法和小技巧:

1.布置任務法

講故事之前就將準備讓孩子回答的問題一一列出,比如:故事裏的小主人公有什麽特征,最後小主人公的結局是什麽等。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聆聽,可以讓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節中去。

2.設疑問法

結合故事內容巧設問題,可以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當然問題不能太難,過於難解的問題會讓孩子直接產生放棄的念頭。這就考驗到家長們的智慧了。

3.鼓勵提問法

問題是發展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喜歡提出問題,家長一定要加以鼓勵。並且耐心引導孩子從故事中找出答案來。千萬不要隻講故事,卻不給孩子發問的機會。

4.續編法

為發展兒童的創造想象,講故事時,家長可以訓練兒童續編故事結尾,問後來又發生了什麽事?他怎麽樣了?……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從多角度續編。

德國詩人歌德幼年時,母親就常常給他講故事。講到最驚險處就停住了,以後的情節讓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時的歌德為此做過多種設想。有時他和媽媽一同談論故事情節,然後再等待著第二天故事情節的"公布"。第二天,母親在講故事前,先讓歌德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設想的,然後再把故事情節講出來。

這樣,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得到發展,這也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聽爸爸媽媽講故事時,孩子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情節的發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場麵和情景,這對右腦的圖形思維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複述故事情節法

當父母辛辛苦苦為孩子講完故事後,可以要求孩子進行複述,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邏輯性。這種方法是很有效的。

6.配音法

故事裏常常會描寫到源於自然界的各種有趣的聲音,如:小動物們的叫聲,高山流水的聲音等。可以讓孩子模仿這些聲音並參與到故事中來,孩子們一定會興致勃勃地發揮自己的表演天賦。

7.表演法

給孩子講故事時,我們要學會把故事情節通過語言描述、肢體動作及道具的運用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使孩子獲得情緒上的愉悅,也可幫助他們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

8.配畫法

為自己喜歡的故事配上插圖,是孩子很樂意做的事。當孩子們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為故事中各種角色人物,或森林、大海等填塗顏色時,家長不要過多地幹涉。應該讓孩子獨立創造和想象,孩子們需要自己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