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泰山會

有一個片段,記載在媒體的報道中——

2007年,史玉柱東山再起後,來京邀請好友組織座談會,會上口口聲聲謝"泰山會"。泰山會的發起人之一,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專門趕來為史玉柱做主持。

史玉柱顯然把泰山會當成了自己的娘家。一旦翻身,首先要向娘家人匯報。在這場名為“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座談會上,史玉柱說,在他低穀的時候,"泰山"給了他很大的精神幫助和重新創業的經驗,"這是我能夠複出的重要條件。"

這位中國企業家群體中最敢賭的人,即使在最艱難的幾年裏,仍每年都堅持參加泰山會的例會。

兩年後的2009年9月8日,聯想總裁柳傳誌在盧誌強的泛海集團入股聯想發布會上透露,"我和盧總早在泰山會時候就認識。”

然而,史玉柱和柳傳誌等人身後的泰山會,名聲在外,卻鮮有報道。因為會員們從一開始就達成一致:聚談時不錄音、不記錄、不邀請當地領導、不對外宣傳。

泰山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團體,為何如此神秘,又有如此浩大的召喚力?

泰山會的起源與發展史

追溯泰山會的曆史,最初隻是一個“四人小組”。

這四人分別是:陳春先,中國矽穀第一人,1980年下海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陳慶振,1983年成立科海公司,中國電腦買賣第一人;段永基,四通集團董事長;王洪德,京海集團董事長。四人都是中關村元老,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下海經營科技產業的人。

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7名科技人員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借鑒美國矽穀的經驗,提出建立中國的矽穀的想法。從1980年到1984年,"中國矽穀"和“先進技術服務部”事件引發了爭論。當時,牽頭的科技工作者們被屢次召集到中南海開會。觀點分為兩派:一方麵國家急於要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希望走市場化路子,把科技成果帶到市場上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麵科技工作者中的保守派認為“文革”耽誤了理論研究時間,需要夯實理論基礎。1983年1月,“先進技術服務部”項目得到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和支持。科學院計劃局成立了成果推廣機構來促進此項工作。從此,科技工作者紛紛下海,中關村民辦科技機構迅速發展,相繼成立了以"兩通”(四通、信通)、"兩海”(京海、科海)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群,並形成了著名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在此期間,第一批下海的人逐漸形成規模。

陳春先是"文革"後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的科技工作者,與陳景潤齊名。1983年,他帶頭創辦中關村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先進技術服務部”,被譽為“中關村民營科技第一人"。

1983年元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陳慶振辭掉每月60元工資的公職,下海籌建科海公司。

同年8月,還在中國科學院任職的王洪德帶八名工程師下海,創辦我國第一家計算機機房技術開發公司——京海公司。

也正是同一年,還在中國航空材料研究中心任研究室副主任的段永基加入四通集團,下海經商。

當年,四位民營科技行業的試水者經常擠在一個辦公室裏喝茶聊天。沒有老板椅,也沒有高爾夫,僅有木桌、清茶,和忐忑迷茫的心境。他們相信"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至於如何經營,茫然不知,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並互相提醒和學習。

陳慶振向《中國周刊》記者舉例:科海賣電腦,當時一台電腦贏利高達1萬元。由於不懂經營,磨損和壞掉的電腦一直不能出手,隻能將電腦中好的零件單賣。年終計算利潤的時候,就包括了賣出去的電腦和單賣的零件利潤總和,而成本則按照賣出了多少台計算。如此一來,計算出的利潤高了,稅收就高。

諸如此類的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很多,為此,四人約定每周六晚上喝茶聊天,各自說說自己公司的事情。地點一般定在某一家公司的辦公室。這樣的不成文的聚會進行了兩三年,後來,大家越來越忙,就規定在每個月選出一個周六晚上一起喝茶討論。按照陳慶振的話說,小聚會讓大家省了很多學費,"一家有經驗教訓了,拿出來分享,大家就一起學習借鑒了。”陳慶振記得,茶話會開始前幾天,總有人問起,"老陳,什麽時候開會,我這邊又有問題了。"

1984年到1987年間,一批科技企業成長起來,其中包括當時並不出名的聯想、方正、紫光等。他們的領軍人物也開始加入到這個小組中。

小組很快擴展到六七人,十幾人,幾十人。小會議室容不下了,就找大會議室,直到大的會議室也容納不下了,成立一個正規組織的想法開始萌生。與此同時,這個團體的影響力也吸引了政府的關注。

陳慶振回憶,"後來八九十個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是來自政府、學術領域和媒體。每次開會,人都坐不開,還有很多人站在後麵。很多人是來報道的。作為當時改革中的一股先進力量,社會各個方麵都對我們這個小圈子表示出了關注。”

1987年,在國家科委牽頭下,成立了"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此後,全國更多的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到這個團隊中,遂改名“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

李嵐清親自給協會題詞:“繁榮社會,振興中華。”

這一年,協會第一任秘書長便是掛職國家科委的華貽芳。

組織建起來了,隊伍越來越大,問題也跟著來了:由於人員太多,反而減弱了交流的效果。

陳慶振向《中國周刊》解釋:“最早發展起來的民營科技企業,後來成長得很快,大家談論的問題已經上升到上市、海外並購等層麵。而中民協裏很多剛剛加入的中小企業還在關注他們發展之初的企業問題,攏在一起不好交流。”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於是,一個更小、更有效的“頂級”小圈子的形成成為需要。1993年6月,四通集團在香港證交所正式上市,融資3.2億港幣。這是內地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同年10月,時任四通集團總裁的段永基提議建立一個上規模、企業資產超過億元的企業家小圈子。段永基等人對小圈子的構想具體到:資產過億的、達到某種量級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私人圈子。

這一年,華貽芳退休了。在他的具體牽頭下,中民協裏影響力大、私交好的企業家們組成了一個小圈子——泰山產業研究會(1998年改稱泰山產業研究院)。會員資格為“當年資產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家"。泰山會首任理事長為段永基,柳傳誌任會長,華貽芳任秘書長。

泰山會的組建中,華貽芳是不得不談的人物。華貽芳在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被公派出國留學,1955年因受其父華崗冤案牽連,華貽芳被突然召回國內進行隔離審查,後來調入中國科協工作。

華貽芳的父親華崗是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華崗1925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六大代表,黨內的才子和一支筆。後來出任《新華日報》第一任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的首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文革"中受到迫害。1980年經中共中央批準,對華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認定為著名的革命活動家、理論家、馬克思主義學者。

華貽芳之母葛琴,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左聯”時期著名女作家,1932年她的第一篇描寫淞滬抗日戰爭中士兵的小說《總退卻》,發表在丁玲主編的《北鬥》雜誌上,得到魯迅的鼓勵並為之作序。葛琴在新中國成立後任北影電影廠副廠長,"文革"中也受到嚴重的迫害。

華貽芳思想前衛,支持新事物發展,人脈關係極廣,人緣很好。一直在擔任輔助別人的角色,他自稱是“泰山會的老仆人"。2009年,在華貽芳去世四周年後,中民協還為他組織了一次追思會。如今,中民協每期的會訊底頁還一直印刷著華貽芳的話:“敬業樂群,獻身民營。”

國家科委原副主任吳明喻評價華貽芳:“他和民營企業家們不是一般的私交。那是生死之交。"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回憶道,"華老朝氣蓬勃,思想意識超前。人際關係很廣泛,幾乎和杭州地下黨的成員都有很密切的聯係……"

華貽芳生前的朋友,現任長城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武文生在2010年舉行的華貽芳追思會上回憶:"華老給我感覺最深的是他真正為民營企業家呼籲。他對每一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企業家都是盡心盡力的。當時很多企業家落馬了,還有一些遭受更大委屈,進去了。華老想了很多辦法,到各地去,有的是去撈人,有的是去想辦法幫助他們恢複生產和維護企業家權益。他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做這個事情。他認識很多老一輩的人,善於把不同的人聯係在一起,對企業家的想法和影響力都有了很好的提升。我記得華老60多歲的時候,很多時候他騎著自行車工作,他從不計較工作條件。很多企業家喜歡和華老傾訴心裏話,包括一些決策者也願意向華老谘詢。華老和民營企業家們不是一般的交情。"

華貽芳熱心於民營經濟的發展,把企業的問題放在心上。1992年,北大方正第一任總裁樓濱龍被解除領導職務,華貽芳對此事高度關注,並找到巨人集團史玉柱向其介紹樓濱龍的情況。後來,樓濱龍就做了珠海巨人集團執行總裁。諸如此類的事情,華貽芳樂此不疲。陳慶振記得,計劃經濟體製時期,許多民營企業家受到不公平對待或者遭遇失敗,"華貽芳就想辦法把他們解救出來,恢複生產。"

華貽芳做了很多開拓性的事情。在"四人小組"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華貽芳就已經開始關注這股民營科技企業力量。他一直主張在市場經濟下建立平等的經濟秩序,並為民營經濟的發展鼓與呼。因為沒有宣傳陣地,華貽芳後來辦起了《泰山通訊》,雖然隻是一本內刊,但刊載了很多經濟上的超前討論,也有一些政治的主張。華貽芳還成立了首個內刊研究會,成為企業之間交流的平台。這個內刊會運行了很多年,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內刊研究團體。《泰山通訊》上討論的內容在當時還是比較敏感的,柳傳誌和段永基等成員對此也有所擔心。最後不得不停刊。內刊研究會也逐漸停辦了。

2005年,華貽芳去世,泰山產業研究院改名為泰山會。泰山會的組織形式更加私人化。

泰山會陣容

"對於民營企業家而言,泰山會絕對是一個超豪華陣容。"

泰山會掛靠於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以下簡稱中民協),中民協現任副秘書長朱希鐸曾任四通集團副總裁,他告訴《中國周刊》記者,"‘泰山'成立十多年,會員幾乎沒有變過。"

1993年,泰山會成立大會在山東濰坊召開,會員們也認為,“五嶽至尊”的泰山寓意一種高度,以泰山命名,也代表中國民營企業家的高度。遂取名“泰山”。

1993年11月28日,首屆泰山會在山東濰坊召開。中關村科海集團總裁陳慶振、京海集團總裁王洪德,江西科端集團總裁鄭躍文、河南思達集團總裁汪思遠以及時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胡德平、國務院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明瑜、泰山會秘書長華貽芳等參加會議。

1994年4月2日,第二屆泰山會在珠海舉行。因事沒有參加第一屆會議的史玉柱主動請纓,在珠海做了東家。陳慶振、王洪德、秦革、鄭躍文、汪思遠、胡德平、吳明瑜、華貽芳、段永基、盧誌強以及橫店集團董事長徐文榮、萬源新世紀集團總裁張曉崧、信遠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榮強等人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從第三屆泰山會議後,泰山會的規模不斷擴大,萬通地產董事局主席馮侖、遠大集團總裁張躍、信遠公司董事長林榮強、步步高公司總裁段永平、清華紫光集團總裁張本正、和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吳力等人先後加入了泰山會。

泰山會在成立初期對新成員的加入要求不太嚴格,後來才嚴格起來。泰山會規定,新成員的加入必須有兩名泰山會會員介紹,全體成員一致投票通過才能成為泰山會預備成員,一年後轉為正式會員,如有一票反對,則新成員不得加入。當初就有一些企業家經會員介紹後沒有入成泰山會。

泰山會的會議由段永基、柳傳誌輪流主持,出資做東的會員也同為會議主持人。泰山會最初規定,泰山會會議所有費用由一位會員輪流做東埋單,康拓公司總裁秦革承辦的安徽黃山第七屆泰山會,會議費用近20萬元。後來人員增多,會議地點多選在國外,費用逐漸增加,泰山會又規定,每次會議的費用輪流由兩位會員共同做東埋單,每位會員出資20萬元。

泰山會的會員中,有全國頂尖的經濟學家,其中,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年年參加泰山會例會。會議上第一個發言的大多也是吳敬璉,會員們對他很尊敬,叫他吳老或吳老師。他向大家講述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吳敬璉教授有一次對他們講:“你們經常與政府官員打交道,但是不要與某一個政府官員走得太近,這樣對你們很不利。”

陳慶振對《中國周刊》記者說,每年年關的時候,大家也會聚在一起,召開年會,聽聽吳老對於這一年經濟的總結,下一年經濟形勢的預測。企業家們非常關心這個。學習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公報,也是泰山會的會議主題,目的是理解和吃透黨的方針政策。

陳慶振是中民協的現任秘書長,也是泰山會的成員。陳慶振向《中國周刊》記者粗略地列舉過現任泰山會成員:四通集團段永基、聯想集團柳傳誌、萬通集團馮侖、泛海集團盧誌強、複星集團郭廣昌、遠大空調張躍、信遠控股林榮強、巨人集團史玉柱……這些會員大部分也是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的理事。

這些會員企業組合起來就是一條強大的產業鏈,鏈條上的每個企業都占據了所在行業的絕對影響力。

然而,泰山會一直低調。現任會長林榮強曾通過短信告訴《中國周刊》記者:“泰山會是一個私密的個人組織,從不接受對外采訪。”

據林榮強的秘書才寧介紹,2005年的時候,泰山產業研究院才改名為泰山會,人數縮減為現有的16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單純的企業家私人交流的圈子。泰山會規定,會員人數不得超過19人。“現在也主要是以娛樂性為主,會員們有時間就一起打打高爾夫,喝喝茶,聊聊天"。

萬通總裁馮侖對《中國周刊》記者開玩笑地說:“我們是一幫老頭子,私人組織。”

的確,經曆了十七年光陰的泰山會有些"老"了,它幾乎是改革開放以來,自發形成的最早的企業家組織,它的發展進程及變異,記錄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史以及企業家的喜怒哀樂。

拯救史玉柱

盡管泰山會經曆了幾次變化,但一直沿襲著較為緊密的圈內關係。在私交基礎上,泰山會總能爆發出市場之外的能量。由此,會員企業出了問題,大家齊出主意。

泰山會的“救死扶傷”,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拯救史玉柱了。史玉柱和泰山會的關係真的是“生死交往”。

1989年,27歲的史玉柱憑借一款叫M-6401的桌麵文字處理係統開始創業。1991年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團,注冊資金1.19億元,並頻頻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級別中央領導的造訪,是當時最紅的青年企業家之一。1993年,巨人銷售額突破3.5億元,史玉柱把公司總部從深圳遷移到珠海。在巨人集團最紅火的時候,同一時間研製開發巨人漢卡、巨人腦黃金、巨人電腦、巨人筆記本電腦、巨人筆輸入等多個項目。1995年,史玉柱被列為《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第八位,是當年唯一一位高科技起家的企業家。

1994年史玉柱開始建造巨人大廈。最初是打算用公司的一億元建造18層的巨人大廈。事態的發展超出史玉柱的控製,巨人大廈從18層長到40層、64層、68層,最終這幢大廈確定建造70層,要建成中國第一高樓。沒想到的是,巨人大廈的地基是在地質斷層上,蓋16層大樓沒問題,蓋70層大樓就要挖幾十米的大坑做地基,僅地基就花光1億元資金,共需投入資金12億元。當時的巨人集團剛剛在中關村推出巨人電腦,因非法預裝微軟公司軟件,被微軟公司等三家外企告到北京市中級法院,被查封一百多台電腦,巨人集團損失慘重。史玉柱四麵楚歌,麵臨資金壓力。

1997年初,因資金斷裂,巨人大廈隻建到地麵三層就動不了工了。史玉柱被迫離開珠海。

現在,再回憶起當年敗走珠海的事情,他說:“我是悄悄離開珠海的。當時坐僅剩的一輛奔馳離開,車到江蘇,連買汽油的錢都沒了。”

早在巨人大廈動工之前,泰山會的前輩們已經對史玉柱提醒過幾次。大家覺得巨人發展得太迅猛,沒有遵循市場規律。但當時的史玉柱三十多歲,年輕氣盛,還很浮躁。

華貽芳還曾寫了一首措辭嚴厲的詩送給當時意氣風發的史玉柱:“不顧血本,渴求虛榮;惡性膨脹,人財兩空;大事不精,小事不細;如此寨主,豈能成功。”史玉柱後來把這首詩掛到了辦公室裏。事發後,華貽芳“到處找關係,想辦法”幫助史玉柱。

1996年8月28日,第五屆泰山會在山東泰山召開,信遠公司董事長林榮強做東。這次會上,史玉柱主動提出把巨人的案例拿出來討論,大家幫助他分析巨人集團的經營方式、資本運作上的問題。指出巨人集團在經營方式上用毛主席的“大兵團作戰”、“人海戰術"等辦法,在理論上可以,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國家科委原副主任吳明瑜清晰地記得,"當年史玉柱要在珠海蓋樓,協會成員是不讚成的。此後,真的半途而廢,巨人集團受到很大的打擊。大家都想著怎麽樣幫助他"。

長城企業戰略發展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表示:“巨人集團倒塌之時,段永基幫了史玉柱一把,後來還支持史玉柱從腦白金重振雄風,並且獲得新生。"

2004年1月,四通控股更是花12億元買下腦白金,並給了史玉柱20%的四通控股的股權。段永基和史玉柱是在1993年認識的,當年泰山會剛剛成立,兩人同為會員。史玉柱曾說,"在困難的時候,他(段永基)給我打氣,在稍微好轉的時候,他叫我要清醒,一年多以前,我們情況開始有所好轉,我到他辦公室去,他說:你注意,你又要犯錯誤了。現在,一旦有一個好的突破,有一個好的業績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句話來。所以現在我每次取得成績的時候,情緒並不高漲。”

柳傳誌也跟史玉柱單獨談過。1994年11月12日,第三屆泰山會在杭州舉行,聯想的柳傳誌首次參加泰山會。這也是史玉柱和柳傳誌首次見麵。

柳傳誌曾說:“史玉柱在他很強盛的時候,就是蓋巨人大廈的時候,募集了很多錢,沒蓋到他的預定頂數,也沒垮的時候,他很得意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就認識,而且在一個俱樂部裏是朋友,那時候我對他是不滿意的。當時他說話的口氣非常之大,而在當時我就看出這裏邊有很大的問題。那時候我基本上不怎麽理他,也不太跟他說話,因為我們有一個叫作泰山研究院的這麽一個組織,大概有十幾個人,大家都認識,很多人關係都不錯,我當時主要是覺得呢,史玉柱真的要是向自己的這個目標去做的話,他有很多方麵的問題都沒有考慮清楚。"

柳傳誌批評史玉柱:“‘我們要做東方巨人'這樣的口號太虛。”並傳授他聯想的經驗。史玉柱後來回憶說:“他總結了幾點,後來我全部采納了,一個是說到做到,一個企業要有這樣一種氛圍,從一把手到下麵,承諾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去做,哪怕不合理,錯了,都要去做。我們現在很多文化都受聯想的影響。”

1995年、1996年和1997年,是史玉柱最困難的時候,即便如此,史玉柱年年參與泰山會例會。泰山會有一個規定:正式會議會員如有困難不能參加,需交納請假費1萬元。2007年,史玉柱因籌辦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事,無法參加泰山會會議,他派人送來1萬元請假費。

對史玉柱而言,在和泰山會會員的交談中,最直接的收益是明確了東山再起的方向。史玉柱曾經利用宣傳攻勢,通過“讓幾億兒童聰明起來”的電視廣告詞展開地毯式廣告轟炸,"巨人腦黃金"在全國走紅,成為當時同類產品的佼佼者。回憶腦黃金銷售情況時,史玉柱曾說:"腦黃金在巨人集團手中,銷售額十分驚人。巨人集團下屬的分公司,曾有一個月向集團上交800萬元的銷售額還屬於業績最差的,讓我狠狠地批評了一回。”可見巨人集團的腦黃金銷量是多麽巨大。大家讓史玉柱在"巨人腦黃金"上想想辦法。

1999年,史玉柱在上海注冊建立生產保健類產品的生物醫藥企業——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稱和原班人馬在上海及江浙創業,做的是“腦白金”業務。

2007年,史玉柱複出,召開新聞發布會,得知消息的記者蜂擁而至,史玉柱卻臨時改變了計劃,到泰山會做起了講座,開口大談:“我粗粗地算了一下,要搞死一個民營企業,至少有十三種方法。"他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講述給在座的會員。對史玉柱而言,在泰山會裏和兄弟談失敗,更知心。

史玉柱把泰山會視為“娘家"。史玉柱曾說:“泰山產業研究院就好像是我的娘家,在這裏我找到了重新站起來的信心。”

在泰山會,幫扶也是相互的。

譬如,史玉柱也為四通從IT電子改做保健品的轉型不遺餘力,曾表示“出任四通CEO,年薪隻收一元”。

當時,四通集團麵臨經濟壓力,亟須轉型。在四通二十年慶典上,段永基說:“20年前,四通重點服務於以機關和企業為主的集團用戶,20年做下來太累,太難掌握市場,因為商業規則缺失,人

為因素太多。今後,四通將轉向直接為13億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2001年12月21日,四通巨光成立。史玉柱的巨人集團投資1億元,占四通巨光總股本的32%。史玉柱不遺餘力地把做保健品的經驗拿出來,出任四通巨光的CEO。四通轉型後,段永基負責資本運作及公共關係,史玉柱負責生命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