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規定任務和期限

葉航的媽媽是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爸爸也是個出色的工程師,可是,這一對名校出來的高材生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卻毫無辦法。因為,葉航實在太不爭氣了。他的學習成績在班裏倒數第一,每次去開家長會,葉航的媽媽都覺得自己的臉全給孩子丟盡了,而葉航的爸爸則索性以工作忙為理由,從不去參加家長會。

最後,葉航的媽媽隻好求助於心理老師。心理老師分別與葉航的媽媽和葉航進行交流。在交談的過程中,心理老師發現,問題不全在葉航一個人。

由於“望子成龍”心切,葉媽媽從小葉航上一年級開始,就放棄了自己的夜生活,扮演起了“警察”角色,她每天晚上都呆在葉航身邊“站崗”,督促葉航學習。不管孩子學習到幾點,媽媽都不叫苦,不叫累。媽媽以為,葉航隻要懂事一點,就能體諒自己的苦心。可惜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葉航特煩媽媽監督自己寫作業。他覺得媽媽不信任自己,更重要的是,每次葉航提前完成了作業後,媽媽就會額外再增強他的作業量,為此,葉航覺得自己的學習沒有盡頭。每天晚上,不管作業是多還是少,他都會磨磨蹭蹭到10點以後才把作業做完。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不少家長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因為,像葉航家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太常見了。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吃不好”“吃不飽”,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扮演起了“警察”的角色,輕則窺探孩子,看他是否專心學習;重則索性就待在孩子身邊“站崗”,一心一意監督孩子。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後於其他人,很多家長經常會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作業之後,再給孩子“加量”。

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方麵,它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家長一不在身邊,孩子就不做作業;另一方麵,它增加了孩子的負擔,使孩子不堪學業重負,從而對學習產生了厭煩、逃避的心理。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單位領導要求你在3天內完成某項工作,這時你就會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如果領導說這項工作什麽時候做出來都行,你可能很難集中精力來做這件事,工作效率也不會高,同樣,孩子學習時間或內容也應該有個明確的規定,這樣,他就會把全部注意力集中起來,傾注在規定的期限之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有些家長不知道這個道理,隻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坐到他自己的小桌子旁,隻要孩子坐在那裏,他們就以為孩子在學習,就感到心滿意足了。有的家長則隻是一味地督促孩子看書,至於看什麽,看到什麽時候則沒有明確要求,可憐的孩子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他會感到特別累,易生疲倦,自然不容易集中注意。

因此,要想孩子學習有效,且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家長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次的學習任務是什麽,應該在什麽時間內完成。當孩子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與期限以後,就會產生一定的緊迫感,從而做到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如果孩子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家長就應該讓他休息,或者讓他做些別的事,千萬不要再重新給孩子布置作業。因為那樣,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說話不算話,就不會再信任家長了,以後再給他任務,他就不聽了,有的甚至會故意拖延時間,或者心不在焉地學習。到那時,再想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來學習就很難了。

此外,家長還應該控製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作業量,如果家長給孩子布置的作業過多,超過了孩子注意力穩定的時間,應該讓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來完成,使孩子的學習有張有弛,這樣有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中途休息,長時間地讓孩子做作業,甚至坐在孩子的旁邊監督,還嘮叨不停,就容易使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力也就不能集中。

除此以外,家長還應該給孩子玩的時間。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由於作業做得太慢而沒有了玩的時問,因此就不斷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懲罰孩子更長時間地學習,其實,孩子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才會不珍惜時間,才會拖拖拉拉的。在這種沒有希望、沒完沒了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態是消極的,沒有目標,沒有興趣,往往心煩意亂、錯誤百出,時間又拖得很長,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每天放鬆一小時。在這一小時內,孩子可以玩、聽音樂、休息等,不管幹什麽,家長都不去幹涉,等孩子情緒比較穩定和愉快,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時,就會比較願意開始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