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澳大利亞的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

進入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穩定發展並呈現新的特征。國內方麵,消費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農業、製造業等傳統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總的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比重逐漸上升。在對外方麵,澳大利亞的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與亞洲經濟的關係也越加密切。

一、20世紀90年代的主要經濟指標

20世紀90年代,由於歐美"新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較為平穩,實際經濟增長率有所提高,在1999—2000年出現增速的大幅度提高。受“新經濟”和國內80年代經濟改革的影響,與之前的滯脹相比,澳大利亞的經濟有所恢複,實際經濟增長率緩慢上升,並且顯著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滯脹時期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也得到控製,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2%,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7%。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經濟衰退以來,澳大利亞的失業率就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1992年和1993年失業率甚至達到10%以上,與40—70年代初持續的充分就業有很大的差距。

二、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特點

(一)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用支出法計算的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總收入中,消費支出占絕大部分。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年份,澳大利亞的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在75%以上。1992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最高,達到81.7%,其中,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為19.4%,私人支出的比重為62.3%;而同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儲蓄的比重分別為17.05%和1.2%。1992年以後,儲蓄在國民經濟中得比重逐漸回升,2000年達到5.5%。固定資產投資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一直較為穩定,在17%~20%之內小範圍浮動。

(二)製造業的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逐漸上升

20世紀90年代,由於澳大利亞服務業快速發展而製造業發展緩慢,因此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逐漸上升,而製造業的比重不斷下降。1990—2000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67.59%上升至70.58%,相應的製造業的比重從15.25%下降到12.08%,兩者的變化都約為3%。農業、礦業和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小幅度波動,沒有顯著變化。

(三)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

澳大利亞一直就是開放型國家,國民經濟受世界經濟影響顯著,國際貿易在本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改革更加強調出口的作用,引導建立了許多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和行業。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的出口依存度不斷上升,2000年達到20.1%。澳大利亞的進口依存度遠遠低於出口依存度,在1994年以前,澳大利亞的進口依存度都在11%以下,1995年以後,進口依存度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四)與亞洲經濟關係越加密切

澳大利亞屬英聯邦,與歐洲尤其是英國一直保持密切的經濟往來。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緩慢發展,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出現騰飛,亞洲發展中國家成為澳大利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原材料的主要進口國,與亞洲的經濟往來也成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經濟關係。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向歐洲發達國家的出口占澳大利亞總出口的比重逐漸下降,向亞洲發達國家的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比重迅速上升,從1989年的29.76%上升到1997年的45.35%,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比重在1998年有所下降,但是之後1999年和2000年再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