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的毛病應從小糾正

俗話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勤勞、勤奮自古以來便被人們推崇和讚美,能給人們帶來累累碩果;而“懶惰”隻能遭到他人的反對和鄙視,最終使人兩手空空。可以說,懶惰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大敵。

首先,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或行為上的倦怠情緒。懶惰的思想和行為將會腐蝕孩子的靈魂,讓孩子變得精神不振、不愛動腦、不喜歡學習。

其次,懶惰更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能慢慢地征服人的勇氣、消磨人的意誌。懶惰的孩子總拈輕怕重,缺乏生活責任感,缺乏鬥誌,更缺乏挑戰難關的勇氣。在麵臨困難的時候,他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離。

再則,懶惰的孩子體驗不到“勞動”以及“生活”的諸多樂趣。他們總寄希望在別人身上,希望有人能幫助自己渡過難關。而自己卻是缺乏行動力的,不喜歡主動參加勞動,更不能自強、自勉、自我激勵。這樣的孩子對生活缺乏熱愛,長時間陷入疲乏不堪的狀態中。

此外,懶惰還容易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想一想,一個連襪子都不會洗的孩子,會有多強的生存能力?一個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孩子,又有多少獨立的能力去麵對成功所必須要經受的曲折與磨難?

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有個懶人,他靠著上輩人留下的家產過活,平日裏這個懶人除了吃就是睡,什麽都不做,懶得三年都不洗衣服,乎日裏又髒又臭。

坐吃山空,慢慢地,懶人終於花盡了祖宗留下的一分一厘,最後還把房子賣掉了。懶人花盡了所有的錢財,開始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困頓生活。

懶人已有好一陣子沒好好吃上一頓飯了,一天,他想,如果再這樣下去自己很可能會被餓死,於是終於下決心要幹活養活自己。

懶人首先來到鐵匠鋪,對打鐵師傅說:“請收留我吧,我可以幫你管賬。”打鐵師傅停下手中的鐵錘,說:“我這小小的鐵匠鋪,用不著管賬,倒是缺一個打鐵的助手,你若願意,可以試試。”

懶人看了看大鐵錘,搖搖頭走了。

接著,懶人又來到了茶館,他哀求茶館老板說:“請收留我吧,我可以幫你看門。”茶館老板一邊忙著給廚灶加水,一邊說:“我這個小茶館,用不著專人看門,倒是缺一個挑水的人,如果你不怕吃苦,可以留在這裏。”

懶人低頭看了看那兩個大水桶,又搖搖頭,離開了。

懶人的最終下場我們可想而知了……

一個懶惰的孩子,長大以後,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更別說前途和發展了。

其實,惰性每個孩子都會有,如何幫助孩子去克服才是問題的關鍵。要幫助孩子克服懶惰的惡習,以下的方法值得借鑒:

1.家長要起示範作用

父母言行一致是極其重要的。父母想在孩子身上培養某種品質,首先應從自身開始。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工作的情景,對培養孩子的勤勞的品質會非常有利。

2.家長要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在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時,就會產生惰性心理,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動力,於是就容易懶懶散散。此時,父母就要從各方麵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勤奮的思想,有利於孩子克服懶惰心理。

在劍橋讀書的孟雪瑩是一個靠勤奮獲得成功的例子。在她小的時候,父母就用“頭懸梁,錐刺骨”的勤奮讀書故事來教育她。因此,孟雪瑩小小的年紀就對勤奮有著自己的看法,讀高中時,她在日記本裏這樣寫道:理想好立,目標好定,但難的是實現目標的過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惰性,在目標確定時,信誓旦旦,但真正實施目標的時候,卻隻是3分鍾熱情……勤奮的父母為孟雪瑩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確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隻有培養孩子的毅力,才能讓孩子在成功的路途上邁出堅實的每一步。

3.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家長要想讓孩子熱愛勞動,首先要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有一部日本紀錄片是講述野生狐狸的:

狐狸媽媽對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顧,可謂舐犢情深。

小狐狸漸漸長大了,狐狸媽媽卻發了瘋似的要“遣”小狐狸離開溫暖的家。剛開始,小狐狸們都不願意離開舒適溫暖的家,但狐狸媽媽就是不讓小狐狸們進家,它又咬又趕,非要把它們都從家裏攆走。最後小狐狸們隻好夾著尾巴落荒而逃,去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

狐狸媽媽看似冷酷,但是,它卻懂得小狐狸應該學會勞動、學會獨立去捕食,這樣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

任何一位媽媽都應學習狐狸媽媽的這種精神,隻有讓孩子學會勞動。隻有讓孩子學會獨立,孩子才有能力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一定不要溺愛孩子,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以社會生活實際、家庭生活實例等讓孩子體會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偉大。

4.家長要保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當孩子表現出勞動的主動性時,做媽媽的切不可以潑冷水,而應該熱情地鼓勵孩子:“噢,寶寶知道幫媽媽幹活了,是個大孩子”“快來看,小華洗的手絹真幹淨!”也許,由於孩子剛剛接觸家務,手腳還不夠靈活,常常會出麻煩,如桌子越擦越髒、地掃得亂七八糟等。這時候,家長千萬不可對孩子失去耐心和發脾氣,如果那樣,孩子勞動的積極性很容易被打消。另外,家長還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孩子隻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起事來才會事半功倍,信心十足。

5.家長應該多誇獎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誇獎往往比責罵更有力量。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吧!”或者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或者嚴厲地責怪孩子無能,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本事,從而產生厭倦的情緒。因此,在孩子的勞動過程中給予指導、給予鼓勵,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是比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哪怕這個進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從每一點進步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6.家長要幫助孩子擺脫依賴心理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給予糾正和改過。先了解孩子依賴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如不少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問題讓父母費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總是賴在**不起,一旦遲到了,又會責怪父母沒有及時把他從**拉起來。讓孩子準備上學,成了許多家長的痛苦折磨。

王媽媽也曾經曆這樣的折磨。後來,她知道自己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讓孩子再一味地依賴自己。首先,她把孩子上學能走的路線詳細地偵察了幾遍,幫助孩子製定好了可以安全到達學校的路線。在與孩子一起外出的時候,向孩子有意無意地講解了一些交通常識。

通過近半個月的精心策劃後,她找了一個機會跟孩子談了一次心:“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覺前上好鬧鍾,早晨自己起床,沒有人再叫你了,以後如果再起來晚了,要自己去上學了,遲到了隻能由你自己負責。”

第二天,鬧鍾一響,兒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對孩子施行教育的過程中,王媽媽意識到,父母的包辦,會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與對自己、對生活的責任感。

像王媽媽的兒子那樣,大人如果越是不冷靜、越是督促、批評、越是替孩子著急,孩子就越磨蹭,越不著急。等到王媽媽不再讓他依賴,要求他自己去承擔後果的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起**學,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因為沒辦法依賴誰,所以孩子的克服了依賴心理,不在懶惰、磨蹭,不再認為叫自己起床是媽媽的責任。王媽媽的做法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鑒的。

當然,孩子的懶惰,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而改變孩子的懶惰性格也不是一時之功。所以當家長教導孩子的時候,要堅持不懈、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