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孩子因為年紀小,他們的基本特點中最為明顯的心理傾向是“以自我為中心”。要想孩子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家長需要學習並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在正確認識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作出以下努力:

1.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要改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應堅決拒絕,以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家長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擔共享,並使其懂得應該經常關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時應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這樣可以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

2.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觀察孩子時,不能隻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飽滿、是否能融入社會,一定要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來觀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動,如捐款、幫助鄰居倒垃圾等,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

3.千萬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裏人不要整天圍繞著孩子轉,不能萬事以孩子為中心,當孩子習慣了以“我”為中心的性格,那麽他是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的。

4.教孩子運用“角色互換”,弱化“自我中心”心理

“角色互換”就是轉換與他人的位置,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悲歡苦憂。如孩子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家長應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會是什麽感受,這樣就會使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不安、羞愧。“角色互換”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幫助孩子從自己角度出發轉為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讓孩子知道,當他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欣慰,並表揚他,告訴他:“你學會關心別人了,我感到很高興。”有時,還可適當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發揚。

5.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

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僅僅是想要父母多陪陪他,如果是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足夠的愛、關注。當然,在關注孩子的同時,家長還應該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因為愛他,所以關注他,但他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其他人的需求也同樣需要得到尊重。當孩子逐漸形成這一意識後,“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就能慢慢得以克服。

6.製訂規矩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長可以製訂一些規矩,並耐心、詳細地向孩子講解這些規矩,讓孩子在遵守這些規矩的過程中明白,他是家庭與社會的一員,遵守一定的規矩是必須的。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鬧,一旦規矩設立,家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他必須遵守這些規矩。如果家長輕易地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將規矩拋到一邊,那麽,這些規矩就會形同虛設,同時家長的威信也會在寶寶的眼裏大打折扣。

7.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共同協作的意識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集體就是小組、班級、學校等。孩子在集體中學習和生活,與其他同學團結互助,共同完成集體活動,從而增長孩子的社會知識逐漸形成共同協作的集體意識。一般情況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集體中,往往開始時會受到委屈和挫折,但這並不是壞事。因此,父母應與學校老師保持一定的聯係,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耐心傾聽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與集體和諧相處、為他人服務,努力培養孩子謙讓、守禮、樂於助人的良好行為。

8.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不要摻和進去,即使小朋友之間發生問題也要叫他們自己去解決。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處理和夥伴之間的矛盾——哭是不能解決夥伴之間的問題的,隻有充分對話才能成為朋友。在與小朋友交往的社會生活中,孩子會逐步認識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樣,而是與自己對立存在的。在對立存在的認識過程中,孩子才能逐漸改變“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缺陷。

9.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意見

教育孩子虛心學習夥伴的長處,尊重別人的意見,珍惜與小夥伴之間的友誼,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可以製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為。家長應幫助孩子從狹隘的圈子中跳出來,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以求理解他人,並教給孩子尊重、關心、幫助他人。

當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因此,要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長一定要耐心、細致。做到教育孩子,但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唯有如此,教育才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