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高的期望讓孩子不堪重負

“望子成龍”這恐怕是普天下父母親的共同心願。尤其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就業壓力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就更高更嚴了。為了把自己的子女打造成“龍”、“鳳”,家長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教育的環境和發展智力的條件。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家長就急著給孩子報各類的培訓班、提高班,把孩子的課內、課外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以為隻要照自己的安排進行,就有光輝燦爛的前程等著孩子。

從此,孩子的字典裏隻能有“成功”,不能有“失敗”;隻能有“學習”,不能有“玩樂”;隻能有“進步”,不能有“落後”……在沉甸甸的期望之下,孩子漸漸失去了明媚的笑容,變得疲憊不堪。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本無可厚非。但美好的期望一旦脫離實際且變為固執的強求,那麽不幸便會頻頻出現。過重的學習負擔剝奪了孩子童年的歡樂,厭學、棄學的心理由此滋生;過高的期望迫使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四體不勤、鬱鬱寡歡,日後難以麵對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人生,有的甚至未步入社會悲劇便發生了。“望子成龍”結果成“蟲”,很多時候都是家長一手造成!

下麵,讓我們先來看幾則小故事。

(1)丹丹剛會走路時就表現出對舞蹈的熱愛。丹丹4歲時,媽媽把她送進了舞蹈班。媽媽認為孩子天資聰明、形體又特具舞蹈條件,她跳舞應該是很棒的。

可是,讓媽媽失望的是,丹丹不但沒有表現出任何優秀,還不如別的孩子。為了孩子能勝人一籌,丹丹的媽媽課後總是督促孩子練習,媽媽經常對丹丹說:“丹丹很聰明,隻要努力了,一定能和其他人跳得一樣好,甚至超過別人。”可是,每次練習時孩子都不情願,媽媽連哄帶逼,就這樣堅持了3年。

漸漸地,媽媽發現丹丹對舞蹈失去了興趣,每次上課都無精打采的,課後也不練習,還表現得很煩。

(2)小牧剛上3年級,爸爸給小牧報了一個奧數班,說要想上好的中學必須學好奧數,可小牧根本就不感興趣。試學了兩個月,陪讀的聽得津津有味,而小牧就是提不起勁。以後,發展到隻要一上數學課,小牧就昏昏欲睡。他私下裏跟自己的堂姐說:“我特別恨數學,尤其是奧數!”

(3)有個孩子期末考試後高高興興跑回家報喜,誰料媽媽卻冷冷地說:“這還高興?還沒進前三名呢。”孩子一聽這話,像泄了氣的球一樣,一下子變得無精打采了!

(4)有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是班裏的學習委員,酷愛學習,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父母要求女兒每門功課必須在98分以上,有時考了95分,雖然在班裏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滿意,對她嚴厲批評。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學習絲毫不敢怠慢。後來漸漸地她便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

(5) 一名高中二年級的女生,因為會考兩門不及格,打開煤氣自殺了!她留下的遺言是:“媽媽,你讓我太辛苦了!”讀者無不潸然淚下。

與中國大多數的家長一樣,這位女生的媽媽節衣縮食,風裏來雨裏去送女兒學鋼琴、上各種培訓班,一心要把女兒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兒有一點點惰性、一點點嬌氣、一點點落後,要是女兒有一處做不到便施以嚴厲的懲罰。當這個女孩到了十三四歲的“叛逆”年齡時,母女間便開始衝突不斷。衝突的結果是女孩子常常被怒不可遏的母親趕出家門。最終,女孩子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中太多了。家長的“高標準”、“高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巨大的壓力與心靈創傷。這種創傷是難以彌合的!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規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適宜,才會產生很強的滿足感。這個規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麵也同樣合適。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那麽,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家長也會熟視無睹,對孩子的優秀一點都不滿足。這種不滿足的情緒波及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抑鬱、恐懼、自閉、表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問題,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最終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嚴重扭曲,行為失常,甚至自殘、自殺、傷人等更嚴重的後果。這與我們教育的原意背道而馳!

因此,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期望值放低一點,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吻合,讓孩子用力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目標。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不必是“龍”,他可能是善於衝刺的小馬駒,也可能是耐力超群的小牛犢……可是,他們同樣很優秀!

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調整與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

1.拓寬期望麵,不要隻局限於智能與學業

以智能高低、學業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將來是否有前途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但事實上,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有許多評價標準。

很久很久以前,羅馬有個小男孩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成天鬱鬱寡歡。

有一天,父親把他帶上羅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頂。到了塔頂,父親對他說:“往下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父親指著像蜘蛛網般的街道說,“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達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條路試試!”

多麽聰明、豁達的父親!他以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2.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與誌向愛好

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形成對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藍圖,是一些家長樂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長心目中,對孩子期望的高低也會出現攀比心理。但現實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如果家長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事與願違。

聰明的家長在對孩子有所期望之時,不妨先評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點、興趣範圍、個性特征。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優勢在哪裏,不足之處又有哪些。

家長們要記住,要以孩子自身作為參照,以他的特長為出發點,而不要以周圍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為期望的參照與出發點。

3.表達適度,激發動機

要將期望轉變為現實,得讓孩子把家長的期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於信息時代,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中。所以,他們生來就被置於五彩繽紛的天地裏,享受著眾多成人給予的關愛。在這樣的生存空間裏,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了一種被動的習性,習慣於等待信息與指令。比如說,凡事都要大人說了才去做,每天在電視屏幕前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被動地接收著電視上的“精彩節目”。如此一來,那些真正源自於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則顯得相當缺乏,導致主動性與創造性水平較低。

同樣,在家長喋喋不休的期望表達麵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動的角色。其結果,要麽使孩子人雲亦雲地盲從,要麽使他對什麽都無所謂,還有就是使孩子產生“你越是要我這樣,我越是要那樣”的逆反心理。一句話,第一次講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講就是陳詞濫調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探討一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其效果遠遠勝過一日十次的重複。

家長還應該訓練孩子成為生活的主動參與者。這就要求家長適當減少對孩子的照顧與包辦,多讓孩子自己做判斷,做選擇,承擔與其能力相適宜的責任,將生存與發展作為自己的內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過內部因素產生作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樣的道理。

4.期望也應循序漸進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除了要掌握尺度、注意分寸、符合孩子的水平外,還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循序漸進。適當的要求與適度的期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出色。這裏有一個成功的教子經驗。

老陶的兒子考入市一中的時候,成績並不理想,排名在97位。

當時,老陶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給他製訂了一個高中三年的奮鬥目標:

高一爭取進入全校前50名;

高二爭取進入全校前30名;

高三要保持在全校前10名之內。

目標定下來後,老陶就讓孩子自我努力,自我發揮,平時不再嘮叨。因為,老陶覺得:讀書畢竟要靠孩子自己主觀努力才行,家長頂多起個監督或引導的作用。

高一期中考試,他兒子的成績升到了全校前25名。看到兒子的進步,老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開家長會時,老陶在兒子的成績單後,寫下了24個字:“認認真真學習,紮紮實實進步,健健康康成長,快快樂樂生活”,然後留給兒子保存。孩子當然明白家長對他的這些期望。

到了高三年,老陶見孩子的成績穩定在前10名之內了,便根據他的實力,重新調整期望值,與兒子一起商量,設立三個目標:

(1)衝擊目標:瞄準清華、北大。

(2)穩妥目標:考入複旦。

(3)保底目標:廈門大學或重慶大學。

這樣定下來後,孩子就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高考揭榜後,老陶的兒子考了663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以上的事例可總結出這麽一個道理: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堅持循序漸進,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而定,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強行打造。這樣,孩子往往才會有讓大人驚喜的表現!

另外,當孩子的發展狀況達不到家長的期望值時,家長要學會控製和改善自己的情緒。應經常鼓勵孩子,多給他們一些笑容,對他們的行為給予積極回應,而不要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和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