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華爾街與希特勒的崛起

(一)《華爾街與希特勒的崛起》

美國學者Antony C. SuUon的金融史專著《希特勒的崛起和華爾街》,是通過史料記錄猶太壟斷銀行家族對希特勒進行資助的重要曆史學術文獻。這本書和《美聯儲的秘密》是研究華爾街銀行家對希特勒進行資助的重要曆史學的美術文獻,史料嚴謹、可靠,實屬難能可貴。

(二)軍火公司——“歐洲救濟委員會”

美國和英國一直被認為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敵人,但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卻不是這樣,美國總統也在神秘地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添加燃料",這無疑是醜聞,但知道的卻不多。

華爾街金融詐騙犯、奴隸販子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在舊中國騙占開平煤礦。他秘密綁架了20萬個中國奴隸工人,運到了剛果銀行家擁有的銅礦(這些人全部死在了那裏),開采出銅送到德國支持德國的戰爭。華爾街的銀行家對他很賞識,就讓他在歐洲搞“人道主義工作”,也就是管理一個銀行家建立的“救濟委員會”。這個組織主要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向德國提供糧食、煤炭、銅、棉花(炸藥),以此讓德國的軍事工業得以發展和恢複,是一個跨國軍火卡特爾的經理人。他和一些銀行家參與其中,大發橫財。

(三)美國國會貨幣委員會主席路易斯·麥克法丹揭露美聯儲股東和羅思柴爾德家族資助希特勒後不久被暗殺路易斯·麥克法丹這個人,堪稱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家中的典範。一個階級、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製度中,必須有這樣不畏權貴,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忠臣。他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和美國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相反。

1930年12月17日,《紐約時報》摘錄了路易斯·麥克法丹演講的內容,主要是批評美國總統胡佛密會銀行家尤金·邁爾(EugeneMeyer):“他(尤金·邁爾)代表著羅思柴爾德家族的利益,是法國政府(“法蘭西銀行”)和J.P.摩根之間的聯絡官。”

路易斯·麥克法丹發現美聯儲股東銀行家尤金·邁爾、銀行家保羅·沃伯格、J.P摩根和羅思柴爾德家族在秘密資助德國納粹運動,也就是資助希特勒。他之所以說“法國政府”,不說“法國政府資助希勒特”,就是指羅思柴爾德家族控股的“法蘭西銀行”。這個時候,美聯儲股東和法蘭西銀行股東,兩個“獨立央行”的股東,實際上是羅思柴爾德家族在主導,共同協商資助扶植納粹。

美國總統胡佛密會銀行家尤金·邁爾,這個事件表明美國政府在秘密資助希特勒,而不僅僅是美聯儲股東在資助納粹,這有"某種性質的不同"。路易斯·麥克法丹就試圖揭露這件事,但他明顯沒有把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掛鉤,這是他的一貫作風。因為他認為美聯儲是私有金融卡特爾,根本就不是美國的機構,是外國銀行家的皮包公司,在詐騙美國,他後來還試圖起訴美聯儲,但他很快就連續遭遇了多次暗殺,雖僥幸躲過,最後還是突然“不明原因地去世”了。(他其實在指控美聯儲世襲股東,也在指控美國總統聯合外國銀行家出賣美國利益。這讓總統胡佛很“關注”,但僅此而已)

這個問題的性質比路易斯·麥克法丹指控的還要複雜得多。因為他僅僅是站在美國的國家利益的高度,並不關心法國的內政。他所說的“法國政府"實際上是說"法蘭西銀行”,但他也知道“法蘭西銀行”就是羅思柴爾德家族在控股,故此又把這說成一回事。但他卻不把美聯儲等同於"美國政府”,這有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味道。但在財富之爭中,路易斯·麥克法丹的這個指控,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肮髒的“小秘密”——法國的“獨立央行”秘密資助敵國——德國的納粹軍國主義勢力,資助他們來消滅法國。

其實,“法蘭西銀行”正如美聯儲“不能代表美國”一樣,它是銀行家族聯合各國腐敗官員建立的皮包公司。“獨立央行”看似“又大又高又神秘”,可什麽都不是,什麽都沒有,不過是“國際債權人”“用數字搶劫人們的財產”的工具,一個脫離各國政治監管的信用卡特爾,僅此而已。

法國、德國、美國的“獨立央行”都在“資助”希特勒,猶太金融寡頭羅思柴爾德家族則是通過希特勒對歐洲的、富裕的猶太同胞發動了一場毫不留情的“資本凝結之戰”。希特勒與猶太金融寡頭的友誼“地久天長”,德國很多軍工企業就是猶太金融資本的產業,一直在希特勒的羽翼之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個被麥克法丹“攻擊”的銀行家尤金·邁爾(Eugene Meyer)可不是一般的人!這是一個華爾街跨國金融集團,控製著軍工的金融跨國集團。尤金·邁爾是戰爭金融集團的主席,伯納德·巴魯士是戰爭工業委員會的主席,保羅·沃伯格是美聯儲主席。這些人對德國進行戰爭資助,戰火還能燒不起來嗎?

(四)銀行家如何解決“希特勒崛起”所亟須的兵員和社會基礎

1.銀行家蓄意製造德國龐大的、吃不飽飯的流浪失業大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整個德國工業基本落入了“國際債權人”的掌控,他們蓄意解雇工人,而不是恢複生產。不論此時銀行家說得多麽好聽,德國的失業率已高達50%。也就是說,整個德國每兩個勞動力就有一個失業,而且有工作的人生活也不比失業者好,後麵要解釋這個問題。整個德國一片淒惶,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糧食。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吃的!

為什麽德國沒有糧食了呢?

華爾街銀行家和美國情報機構是一撥人,這種跨國金融商業情報體係有一個演變過程。當時美國BOI(1908,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即美國調查局就和華爾街一起在設計各地建立各種以“慈善基金會”為名義的情報機構,尤其在歐洲宣揚“唯經濟論”,一塊土地用來生產糧食,不如從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購買,而德國用來發展房地產與工業更加合算。當時德國容克家族紛紛破產,大量土地的所有權被“國際債權人”作為抵押而廉價取得。這些土地大量閑置,並沒有種植糧食。

美國調查局,即“BOI”,權力一直不是很大,主要由華爾街銀行家的商業跨國情報組織“處理國際事務”。1935,年美國現代情報之父、共濟會成員約翰·埃德加·胡佛把美國調查局升格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從此確立了“FBI體製”。美國富豪也紛紛響應,成立"慈善基金會",讓美國聯邦情報機構的權力迅速擴大,並和壟斷資本徹底合流。

1936年福特基金會建立了,四處招募情報人員,在歐洲製造了一種“糧食價值低,不值得種植”的“媒體論調”,配合美國糧食署大量對德國注入“免費或低價的援助糧食”,導致德國農場大量虧損和破產(“客觀現實”),不得不轉去市場待沽,通過建廠房、搞房地產、炒地皮渡過難關。這樣表麵食物逐漸增多的德國卻陷入了嚴重的隱性糧食匱乏,埋下了饑荒的禍根。由於德國當時的儲備糧和飼料高達3年以上(可見美國糧食“援助”的力度有多大,德國農業產品的銷售有多難、多“不劃算”),人們忽略了這是一場打擊德國的第一產業的財富之爭,這注定了德國戰爭的承受極限為3~5年,德國人民的生死就由華爾街通過“不值錢”的糧食牢牢地控製了。

不過,FBI與華爾街的關係還不夠緊密,故華爾街主要集中在後來的“美國戰略情報局(OSS)",也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情報係統有三大組織:福特基金會、卡耐基基金會和美國民主基金會。其中福特基金會和卡耐基基金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是活躍。福特基金會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後來的美國總統福特就是FBI的高級特工。而卡耐基基金會與華爾街商業情報體係更加接近,後來則更偏重於美國戰略情報局。美國民主基金會比較“直接”,不是始於銀行家和富豪建立的商業情報組織,而是美國政府正式給美國中央情報局撥款、立法建立的“另一塊牌子”,本來為了讓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活動更加隱蔽,沒想到反而成了最公開的中央情報局的機構。不過這塊牌子1982年由裏根政府在美國會通過《國務院授權法案》正式立法掛出,也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屬於現代史,與本書關係不大),負責有關美國各種名目的“基金會”在世界各地的顏色革命、文化滲透、情報據點建立和情報人員招募。本來德國並不缺耕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用菊苣替代咖啡,用煤焦油提煉物替代白糖,土豆的供給都成了問題。美國總統胡佛做美國糧食署署長時,大量對德國輸入糧食,在讓德國欠下大量美聯儲券記賬債務的同時,摧毀了德國糧食的自給自足,這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中國的“糧食援助”的戰略目的是一樣的。

當時德國大量從羅馬尼亞等歐洲相對不發達的國家購入糧食,甚至從歐洲以外的地區進口各種食品。這在和平時期是可以的,因為德國工業品可以換取這些食物,但稍有風吹草動就不行了,何況是世界大戰那種暴風驟雨呢?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工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銀行家故意製造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的金融危機,在高效剝奪德國容克家族土地、工廠、存款的同時,也“意外地”導致了德國進口糧食支付能力的驟降,人們根本就不會接受比廢紙更加不值錢的金馬克(幾年間貶值到無法計算價值了)。德國突然出現了嚴峻的食品供給枯竭,這不僅僅是一個價格的問題,而是“食品總量不足”,沒有肉可以,但沒有糧食,甚至土豆,人們就慌了!當時在柏林發生過肉店老板誘騙失業青年到家,然後“製作”“香腸”的刑事案件。這不僅是財富之爭對人性和經濟的摧殘,也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重視糧食自給自足的德國所經曆的嚴重食品短缺。一個被情報機構收買和捧紅的“經濟學家”足可以頂一個滿員的裝甲師,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時,隻要有人招兵,可以吃飽飯,有多少糧食,就有多少士兵,兵員的問題就解決了。

2.銀行家如何讓德國民眾支持殘酷的戰爭呢?

普通的戰爭界限分明,而財富之爭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國的“獨立央行”控製在跨國銀行家集團手中,而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的“獨立央行”,並不代表這些國家的利益,歐美的“獨立央行體係”實際上是一個“股份化的跨國私有信用卡特爾”,一個壟斷銀行家族“用虛擬經濟擁有實體經濟”的金融戰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央行利用德國各階層貧困和失業的窘境,大量發放金馬克貸款,德國人民和容克家族大量抵押房產、工廠、珠寶取得急需的“錢”,德國老百姓用來購買食品,德國企業主則大多用來做流動資金。可從1919年至1924年,僅僅5年的時間裏,“國際債權人集團”濫發德國的金馬克,大肆掠奪德國的一切財富和實體經濟。當時馬克的貶值幅度超過了後來“蘇聯財富之爭”的幅度。

1919年,一個富有的容克家族把一個運行良好的中型企業抵押給銀行家可以得到1億馬克,可這些錢1924年連一片麵包都買不來。

1919年,一個擁有1億馬克存款的容克家族,如果利息是1%,他們每年可以輕鬆地收入100萬馬克,可以從黑市購買各種食品,生活不會出現問題。可1924年這些祖輩的畢生積蓄,已經連一根火柴都買不回來了。

1919年一個幸運的德國就業者,月收入如果為3000馬克,可以養家糊口,可到了1924年,他即便成捆地往家拉紙幣,也買不回足夠的土豆。失業者和就業者的界限模糊了,社會矛盾就迅速激化了。

德國的教育水平比較高,人們並非不理解銀行家的把戲,尤其是對容克家族對國際銀行家的所作所為特別清楚他們對於這場發生於1919年以後的“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性質非常清楚,對跨國銀行家的掠奪(從形式上則是“借貸”和“資金援助”,是“合法的市場行為”)痛恨到了極點。這是一場壟斷銀行家族對德國人民的財富之爭,即“德國財富之爭(1919)”。

在這種條件下,仇恨、饑餓、失業、屈辱……這一切戰爭因素都可以通過虛擬經濟的數學模型,精心地設計和主導,故此整個財富之爭進行的特別精確和可控,這是一般戰爭形態無法達成的結果。

(五)希特勒的戰爭貸款與戰爭工業

1.希特勒的反猶、猶太銀行家的反猶、“德意誌第三帝國”民眾的反猶,三者截然不同

J.P.摩根、沃伯格等美聯儲股東,公開給希特勒“貸款",他們都是猶太銀行家羅思柴爾德的銀行代理人。希特勒的反猶和德國社會的反猶是不同的,希特勒本身對猶太銀行家是利用大於反對,“長期警惕,短期結盟”。德國社會,尤其是士兵階層則把猶太壟斷金融資本簡單化為“猶太人”,這就把前麵引用過的“猶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中獲得解放”這句話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混淆了。

包括猶太跨國壟斷金融資本在內的歐美壟斷信用

集團,製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猶運動”。他們資助了希特勒,並非不了解他的政治傾向和反猶思想。但希特勒卻理智地和猶太銀行家結盟,共同分享了歐洲大量中小銀行家,甚至是“外圍大銀行家族”的財富,充實了德國的戰爭機器。同時,讓歐美壟斷銀行家族,一舉完

成了資本凝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的1944年就締結了“布雷頓森林體係”,讓紐約美聯儲的世襲股東、摩根財團、沃伯格家族等發行的“私有貨幣”一下子成了人類社會爭相取得的“錢”!

這個過程的意義就是——從此,幾個銀行家族廣義擁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可以用“美聯儲券”購得的財富和所有權。而他們卻什麽也沒有付出,不過是精心組織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之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比起這種“不可思議的收獲",死幾億人,死一些同胞,簡直就是“太值得”了。尊敬的讀者可以參考《華爾街和希特勒的崛起》,裏麵有關於銀行家族直接在德國建立軍火企業,在戰爭中直接資助希特勒的事實。絕非一兩起個案,而是美聯儲、英格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均有介入,華爾街銀行家尤甚。美國銀

行家在“德意誌第三帝國”建立軍火企業,生產軍火用來殺死美國士兵,美國卻不敢去轟炸這些“德國的美資軍工企業”,這種“資助”近乎直接參戰,比給幾百萬美聯儲券的力度大不知多少倍。這些銀行家出賣了美國利益,直接影響著美國的軍事行動,這種性質是嚴重和惡劣的,從美國法律來講是叛國投敵;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來說,這些銀行家族站在了人類文明和正義的對立麵。

2.“法本公司即希特勒,希特勒即法本公司。”——美國參議員霍默·T·寶恩,1943年6月4日,美國參議院軍事事務委員會證言

(1)為什麽要選擇這個曆史事件作為美聯儲股東和猶太銀行家族資助希特勒的曆史案例?

①如果選擇一些銀行家某年某月給了希特勒金錢讚助,隻能說明有一筆資金被注入了“德意誌第三帝國”,雖然大抵是用來打造刺刀,但“也許用來給可愛的嬰兒購買了橘子味道的棒棒糖”。這種事說不清,也很難考證。

“德意誌第三帝國的青年師”的“孩子兵”每天配備的是糖果,替代了“成人兵”的酒,糖果和子彈都成了“軍需品”,但無論如何這還是有區別的。J.P.摩根給過希特勒貸款,英格蘭銀行股東幫著“弄到過糧食”,前者無法簡單解釋為“資助戰爭”,後者更可以解釋為“人道主義”,曆史就是這樣,這雖然有點滑稽,但必須嚴謹,不能想當然,要有可靠的證據。

②法國、英國、美國的銀行家給“德意誌第三帝國”一些貸款和資助,這不能全部解釋為“資助獨裁者”,因為希特勒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民主式的“民選總統”,“德

意誌第三帝國"實施的是“三權分立”,並且“信仰上帝”,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誰也沒有說“希特勒政權”不合法。所以,這些貸款至少從法理上來說,是“合法的借貸”,還算不上喪心病狂,頂多是“唯利是圖”,這在資本主義社會也不算是什麽罪過,甚至“很有經濟頭腦”。③從規模上來說,尤其是對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銀行家的介入,如果僅限於一筆貸款、一個家族成員提

供某種服務,都不足以得出一個羅思柴爾德家族或美聯儲協助納粹德國進行戰爭的整體結論,因為這都是個案而不是“係統的介入”,尤其不是直接介入戰爭。

德國鐵路總長4.38萬多公裏,其中電氣化因為這有點不可思議,美聯儲不是美國的“獨立央行”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對德宣戰,美聯儲如何會資助敵國呢?問題就在這裏!

人們必須得到一個華爾街大規模、係統的、直接參與的、戰爭期間的,共同發動戰爭、進行戰爭、取得戰爭利潤的決定性曆史因素。

(2)很遺憾,法本公司就是這樣一個曆史事件,真實無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羅思柴爾德控製的德國“獨立央行"用金馬克的“超級通貨膨脹騙局”,一舉擁有了德國的全部工業體係,此後德國再也沒有了民族工業,僅有十幾萬家中小家族企業,其中有一部分還算是德國民族企業,但舉步維艱,數量越來越少。

希特勒得到再多的美聯儲券、法蘭西銀行券也沒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綻放耀眼光芒的曆史時期,沒有軍事工業做後盾,沒法打機械化戰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猶太銀行家羅思柴爾德就讓他們在德國傳統的代理人家族沃伯格家族,出麵在1920年組建了I.G法本公司。

這不是一家公司、一個工廠,而是一個包括了德國六大工業寡頭 (Badische Anilin、Bayer、Agfa、Hoechst、Weilerter Meer、Gfiesheim Elekon)的巨型軍工托拉斯。在德意誌第三帝國,連蓋世太保都退讓三分,它被稱作“國中之國”,是希特勒發動機械化戰爭的核心推動力量。法本公司就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軍事工業,甚至是工業體係的一個特殊形態——金融工業托拉斯,這是一個涵蓋了一切領域的資本怪物。所以,美國參議員霍默·T·寶恩在1943年6月4日對美國參議院軍事事務委員會作證的時候才會說:“法本公司即希特勒,希特勒即法本公司。”

因為這不是“一家公司”,而是擁有整個德國工業的軍事托拉斯產業集團。沃伯格也是德國猶太銀行家族,是跨國壟斷猶太銀行家羅思柴爾德扶植的銀行代理人。保羅·沃爾格是美聯儲主席,他出麵擁有“法本公司”的美國部分,而他的大哥、德意誌第二帝

國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秘密警察頭子“馬克斯·沃伯格”出麵建立並擁有納粹德國的法本公司。他當然沒有這麽多資本,沃伯格銀行家族雖然是美聯儲的世襲股東,但現在卻不太出名,主要活躍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他們是德國猶太銀行家族,一直控製著德國的情報係統,人頭熟、語言方便,這是德國法蘭克福猶太銀行家羅思柴爾德家族選中他們發動兩次世界財富之爭的原因。

法本公司是,且隻能是控製著德國私有央行、私有貨幣的羅思柴爾德家族的企業,他們有所有權組建這個超級工業托拉斯的奧秘就在於“獨立央行”製造的“馬克通貨膨脹”剝奪了容克家族的民族工業所有權。

所謂的法本公司,就是希特勒的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資本形態,“法本公司就是德意誌第三帝國,德意誌第三帝國就是法本公司”,二者無法區別。理解這一點,就會知道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是猶太銀行家沃伯格家族的私產,殺害了幾百萬猶太人的“高級設備”和“殺戮機器”就是由猶太銀行家族擁有的法本公司製造。

這裏讓我們第三次回顧馬克思這句話“猶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中獲得解放”,就會深刻地理解希特勒集團的反猶是什麽概念。他反的恰恰不是給德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猶太”(猶太跨國壟斷金融資本),而是同樣苦難深重的“猶太人”(猶太人民)。

人們永遠不要忘記,當猶太銀行家馬克斯·沃伯格在德意誌第三帝國與希特勒集團握手言歡、高談闊論的時候,他們又會如何談起“屠殺猶太人民的先進機器與高效藥劑”呢?(1943年納粹德國毒氣產量95%由德國法本集團生產,爆炸物的84%由德國法本公司生產。)

美聯儲史的經典鼻祖之作《美聯儲的秘密》竟然以"反猶"的理由被"焚毀",可美聯儲世襲股東的沃伯格等猶太銀行家族竟然是屠殺猶太人民的罪魁禍首,這層“鎧甲”上麵有著同胞太多的鮮血,他們不感覺到沉重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法本公司的技術人員、管理層紛紛被起訴戰爭罪,並受到了曆史的審判。可猶太銀行家族的馬克斯·沃伯格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而且這個法本公司,幾經易名和“股權轉手”,依然由他們控製。

美聯儲主席猶太銀行家保羅·沃伯格和原德意誌第二帝國秘密警察頭子這對親兄弟,作為德國法蘭克福猶太銀行家羅思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起到了任何人也無法與之相比的作用——他們直接參與了規劃、策動兩次世界大戰的一切幕後交易,直至公開和希特勒聯手,與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行戰爭。

美國參議院當然知道,這種跨國壟斷金融資本同時作為戰爭雙方而主導戰爭的曆史現象,就是世界金融僭主體製,就是金融主義。

補充一點: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法本公司的核心產業,從來沒有遭受過美國空軍的襲擊,從未被列入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