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銀行家約翰·勞是一個“騙子和預言家”

(一)銀行家約翰·勞與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自古存在,是實體經濟的貨幣反映,並沒有什麽特殊,也根本就不需要專門研究,更不需要創立虛擬經濟學來獨立研究。道理很簡單:在那些時候,根本就不存在於獨立於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單純從理論來說,英國銀行家約翰·勞代表著一個“欺騙理論體係”的建立,是歐洲古代跨國壟斷銀行家族服務於金融僭主體製的一個“財富轉移理論”。

1.其目的有三:

(1)鞏固世襲銀行家族在歐洲各國的金融僭主體製。

(2)把壟斷銀行家對歐洲社會各階層的野蠻的搶劫合法化、理論化。

(3)讓古代歐洲各國政府的稅收機構演變為銀行家族的馴服工具。

歐洲古代的跨國壟斷銀行家族要想實現這一切,必須憑空創造一個可以用毫無意義的虛擬數字來表示的“虛擬經濟”,這是一個獨立於實體經濟,主導實體經濟的資本怪物,銀行家族世世代代主導著虛擬經濟,也就擁有了一切實體經濟的所有權。

這個所謂的“國際債權人控製的歐洲虛擬信用供給體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騙局,就是一次搶劫,就是一個壟斷金融卡特爾,就是一個非市場經濟的鬧劇。一句話:銀行家創造的近代虛擬經濟是一個跨國的財富轉移體係,持續剝奪著所有人的財富和勞動,卻合法和不為人察覺,且能製造持續的繁榮——虛擬增長。

這一切在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實體經濟無法創造,必須由虛擬經濟來實現,由統計數字來證實,但一切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如果我們不稱之為騙局的話。

2.約翰·勞的信用理論與虛擬經濟

約翰·勞堅持社會需要更多的貨幣和有活力的銀行與失業做鬥爭。隨著1621年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約翰·勞和許多其他人論證說信用就是社會的血液。他在《貨幣與貿易論——建議向國家供應貨幣》(1705)一書中斷言:“當血液不在全身循環時,身體就失去活力,當貨幣不循環時也會產生同樣後果。”(哈辛,1928年,第746頁)“隨著貨幣的增加,易貨貿易的缺點和不便就又消除了;窮人和閑散人員就被雇用,更多的土地獲得耕種,生產增加,製造業和貿易得到改善,有土地的人生活得更好,人們對有土地的人的依賴減少了。”

歐洲曆史上這個臭名昭著的“跨大西洋獨立央行的董事長”、“私有貨幣的發行者”、“密西西比泡沫的始作俑者”壟斷銀行家約翰·勞這段華麗而又蒼白的詭辯,一直以不同形式不斷出現在西方經濟學中,忠實地履行欺騙和誤導的任務,因為學習這些經濟學理論的人們早就忘記了“密密西西比泡沫”就源自這些“理論”。這段話華麗無比,卻空洞無物,是充滿了自相矛盾的謊言。約翰·勞所謂的“信用”(貨幣供給)最根本的騙局在於:約翰·勞把“紙幣信用”與“國家和人民”分割開來;把貨幣製造的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割裂出來,似乎可以獨立創造財富了。這是馬克思評價約翰·勞是一個“騙子和預言家”的根本原因——歐洲的跨國資本從此擺脫了為了取得剩餘價值而不得不做的“麻煩事”(實體經濟的生產),隻要擁有貨幣就可以從貨幣數字直接生產出更多的貨幣數字,這個“狂想”終於實現了,至少有了理論基礎。

虛擬經濟不能創造任何財富,創造財富的永遠是實體經濟,離開了物理世界的貨幣信用符號永遠隻是“銀行家的狂想”。約翰·勞瘋狂地製造了幾十億利弗爾的“貨幣信用”,不僅沒有帶來法國的繁榮,卻讓法國經濟、財政全麵崩潰,這些由央行發行的法幣利弗爾分文不值,成了一堆廢紙(大多數隻是法國人民銀行賬戶上的一堆數字和臉上的淚水)。

銀行家用各種高等數學來證明虛擬經濟的偉大貢獻,證明國際債權人理論對法國經濟的貢獻,但結果卻是法國財富被“國際債權人”發行的紙幣利弗爾搶劫一空。人們雖然不懂那些高等數學和神秘的統計學數字,但卻知道經濟崩潰了,自己一分錢也沒有了(那些數字利弗爾、虛擬利弗爾沒有了任何意義)。

3.“密西西比泡沫”一直被持久誤導和掩蓋的深層次原因

英國銀行家約翰·勞和另外一些銀行家製造的“密西西比泡沫”從約翰·勞時期就被銀行家族擁有的大學、媒體宣傳成一個“股市泡沫”,但這根本就是一個騙局。

約翰·勞的“西方公司”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法國第一央行·法國通用銀行”合並後,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跨大西洋私有央行體係“法國皇家銀行”,其貨幣就是紙幣利弗爾,即紙幣法郎。所謂的“密西西比泡沫”是歐洲銀行家在北美,乃至世界建立央行體係的一次嚐試。“法國皇家銀行”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沒有任何不同,唯一的差異是:美聯儲實施的是金塊本位,法國皇家銀行實施的是金幣本位,這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金塊本位的實質是紙幣,金幣本位的實質是黃金”。但很顯然,“金幣本位”很難不出問題,約翰·勞就是銀行家的前車之鑒。

所以,“密西西比泡沫”必須被宣傳為一個“股市泡沫”,而且似乎是約翰·勞個人所為。但實際上,這是一群銀行家和古代法國的金融官員和權貴聯手製造的一場針對法國各階層的洗劫。約翰·勞在這裏不過是一個龍套而已,他被去世父親的銀行家朋友們所利用,也自甘被利用,實施了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央行行動",他幾乎成了“錢的世界”的主人。

(二)“貨幣信用”永遠是數字符號,而不是經濟本身

1. 銀行家約翰·勞在法國發行的紙幣利弗爾不過是一些數字,其依靠法國人民和政府提供信用,卻由一個英國銀行家掌握“創造的特權”,這本身就是一個責權不對等的騙局。

2.獨立央行製度荒謬地提出了“獨立”,“國際債權人”似乎是一個純潔無比的“世外仲裁者”,而實際上不過是把法國的一切財富憑空交給了幾個世襲的外國銀行家。獨立於法國人民卻毫不吝惜地使用著法國各階層和政府的信譽,這就是“法國皇家銀行”騙局的實質。

3.“貨幣信用”由銀行家約翰·勞始,突然衍生出了一係列含義:虛擬增長、虛擬利潤、虛擬交易,一切都可以用虛擬的數字信用符號來表示、交易、定價和存儲,但一切都成了虛幻的泡沫。約翰·勞可以任意發行紙幣利弗爾牟取暴利,但這個被濫發的紙幣利弗爾必然有崩潰的一天。道理很簡單:數字符號

本身僅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不作用於物理世界。約翰·勞留下了20億利弗爾的數字信用,卻不可能憑空創造出等量的黃金和白銀,這就是“密西西比泡沫”破滅的根本原因。

4.英國銀行家約翰·勞沒有給法國帶去任何東西,僅帶去了一個金融戰騙局,留下了一片廢墟。通過這次財富之爭,“國際債權人"從法國經濟中搶劫了10億利弗爾以上的財富,法國經濟一直動**不定,法郎也一直處於不斷的貶值狀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