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風流蘊藉的青年

重臣輔佐

楊廣受封晉王時年僅十三歲,這個年齡雖尚未脫離孩提時代,卻正是長見識的關鍵年齡。年幼的楊廣被過早地推上曆史舞台雖說是身不由己,出乎意外,但機遇的出現必須抓住,不能失之交臂。楊廣在外藩迅速成長,三十歲時已“聲名籍甚,冠於諸王”。他在兄弟中脫穎而出,畢竟還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對於楊廣來講,這是一段輝煌的人生。

俗話說,得天下易,坐天下難。楊堅以外戚身份輕而易舉奪得天下,但要鞏固統治任重道遠。楊堅稱帝雖然得到了大多數關隴勳貴的支持,並鎮壓了三方叛亂,但潛在的反對勢力仍然存在,甚至同胞弟弟楊三郎因娶北周公主,也潛謀起事。由此可見,楊堅所挑的擔子是如此沉重,雖有宰相輔佐,但親不過兒子骨肉,五個兒子盡管年幼,在此關鍵時刻,也必然要為父親分擔責任。隋建立後,長子楊勇被立為皇太子,留在京師協助父皇處理政務,楊廣及其更幼小的弟弟楊俊、楊秀都出鎮方麵。少年楊廣遂坐擁強兵,肩負起了北禦突厥的重任,並在邊塞長大成人。

開皇元年(581)二月丁醜(二十六日),隋文帝任命年僅十三歲的次子晉王楊廣為並州總管,接替回朝就任太師的老將李穆。以兒子出鎮方麵,樹立屏藩,以壯根本,是隋文帝鞏固新朝的重要政治措施。

是年九月,奉使巴蜀還朝的奉車都尉、關隴勳貴於謹之孫於宣敏向隋文帝建議: “宜樹建藩屏,封殖子孫。”隋文帝於是又將剛年滿十歲的第四子越王楊秀改封為蜀王,任益州總管。楊廣的另一個弟弟,隋文帝第三子秦王楊俊則坐鎮河南, “領關東兵”。

楊廣被封為晉王,晉是春秋時晉國所在地,漢朝時屬並州。並州領現今山西省,因地處黃河以東,又稱河東,州治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乃東魏北齊別都。並州戰略地位重要,其北靠大漠,南近京洛,東臨華北大平原,既是抵禦北麵草原遊牧民族的屏藩,又是捍衛首都控製中道光原的戰略重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南在京師以東,所置軍府在河東之下居第三,又居天下中心地位,是隋控製東方的門戶。

益州乃今四川地區,在京師長安以南,號稱“天府”,糧草充足,形勢險要,既是長安的南大門,又是東出攻陳的戰略要地。同時,這一地區因四麵環山最容易產生割據勢力,也不可不派親王坐鎮。

為了便於集中領導,隋文帝在這三處重鎮分別設立行台。在並州晉陽設河北道行台,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並授予“武衛大將軍”的名號。又設河南道行台,治洛陽,以秦王楊俊為行台尚書令。又在成都設西南道行台,以蜀王楊秀為行台尚書令。所謂行台,就是中央政府尚書省的派出機關,代表中央行使權力,其政治地位高於地方州郡。

然而,以三個年幼的王子分別藩居三方重鎮,雖給予重名,建立行台,而以他們的能力、聲望、資曆均難以勝任。於是,隋文帝又費盡心機地為兒子盛選朝中“貞良有重望者”輔佐他們為政,配備強有力的輔佐顧問人才,以使年幼的王子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能繼續受到良好的教育,並圓滿地完成政治軍事重任。

隋文帝為晉王楊廣配置的僚佐主要有王韶、李徹、李雄、韋師、張衡、馮慈明、張虔威、段達等人。為蜀王楊秀配置的僚佐有元岩、楊異等人。其中,元岩、王韶在北周曾諫諍周天元而得罪,他們都以忠直“骨硬”聞名。當時朝中輿論認為,兩人的才能均高於宰相高潁,連隋文帝也說: “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兒。"其意似乎像當年漢高祖讓曹參出朝為齊國相。

僚佐名義上雖為藩王部屬,但實際上權力很大,如元岩來到成都, “法令明肅”,吏民稱善, “蜀中獄訟,岩所裁斷”,實際上主持蜀地政務。同時又作為年幼藩王的師傅父負責教育皇子。如年幼的楊秀性好奢侈,曾想捉當地少數民族的男童為閹人,又想殺死死囚犯摘取人膽做藥。元岩知道後, “排閣切諫”,阻止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蜀王隻得拜謝而止。作為隋文帝配選的僚佐,元岩可以隨時向隋文帝匯報,同樣隋文帝也隨時要向元岩詢問兒子的情況。所以,楊秀對元岩十分憚懼,不敢違法亂製,恣行所欲。

僚佐的盡心竭力,對年幼的藩王的成長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輔助十三歲晉王楊廣的僚佐情況又如何呢?

王韶,字子相,自稱出自山東門閥的太原王氏,世居京兆。在北周時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隨北周武帝東征北齊,為其出謀劃策,結果一舉平齊,王韶也以功封晉陽縣公。可見王韶乃文武雙全的才士。隋文帝受禪後晉王韶爵為項城郡公,繼續委以重任。又因王韶是太原王氏郡望,性格剛直,得選為晉王的主要僚佐,任河北道行台尚書右仆射。官至二品,秩同宰相。

李徹,字廣達,朔方(治今陝西子長縣東)人。仕周任車騎大將軍,是一員猛將,也曾隨北周武帝東征北齊,率軍力戰,參與攻拔晉陽(今山西太原),以功封蔡陽縣公。後從韋孝寬略定淮南,安撫淮南新附,甚得民心。楊堅稱帝後,將他征入朝為左武衛將軍,晉爵齊安郡公。因李徹出身邊塞,有軍旅經驗,故任命他為總晉王府軍事。隋文帝曾對左右說: “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廣達者乎?”可見他對李徹十分看重。李徹與王韶一文一武,是晉王府的兩位主要僚佐。

李雄,字毗盧,趙郡高邑(今河北高邑西)人,其祖世代為官。門閥趙郡李氏世代以儒業入仕,而李雄卻偏偏喜歡騎射。他年少時便胸懷大誌,成年後,從達奚武入關,征戰有功,在西魏官至驃騎大將軍,在北周晉爵為公,曾在青海破吐穀渾。北周宣帝時從韋孝寬略定淮南,曾一口氣攻下十餘城。楊堅受禪後晉其爵高都郡公,數年後任命為晉王府僚佐,任河北道行台兵部尚書,接替李徹主持王府軍事。臨行前隋文帝對李雄說: “我兒年少,世事所知不多,卿兼有文武之才,今我推誠相委,可無北顧之憂。”李雄當官正直,有一股凜然不可犯的威嚴,楊廣對他極為敬憚,吏民對他的政績也很稱讚。可惜為官不幾年便死於任上。

韋師,字公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附近)人,世為關中著姓。少年時略涉經史,尤工騎射,對北邊山川險阻及少數民族風俗十分熟悉,在北周官至賓部大夫。楊堅稱帝後,拜為吏部侍郎,賜爵井陘侯。後選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書,兼晉王府司馬。

張衡,字建平,河內(治今河南沁陽)人,父祖均為官,十五歲入北周太學學習,拜沈重為師,習《三禮》。曾因事扣馬切諫北周武帝,受到嘉獎。隋文帝以他學業和品行出眾任為晉王僚佐,曆任河北道行台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取消後又任並州總管掾,深得晉王楊廣的信任。

張虔威,字元敬,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人,父仕北齊為州刺史。虔威少年時涉獵群書,曾任太常丞。齊亡仕周,楊堅執周政時,曾引他為相府典簽。後選為河北道行台刑獄參軍,與張衡一起受到晉王楊廣的器重。晉王官邸的人將他們二人稱為“二張”。

段達,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父段嚴為北周朔州刺史,段達三歲時襲父爵為襄垣縣公。楊堅掌權時,段達以大都督率領親兵,經常跟隨在楊堅左右,充任貼身護衛,隋建立後任左直齋,遷官車騎將軍,兼任晉王府參軍。

馮慈明,字無佚,信都長樂(今河北冀縣)人,父仕北齊官至尚書右仆射,慈明以父蔭出仕,齊亡入周,後又入隋,被選為晉王府司士。

這些僚佐大都屬於關隴勳貴,雖有不少原籍山東,但也早已入關,為西魏北周官宦之家,其中有不少出自大門閥。如王韶出自太原王氏、李雄為趙郡李氏、韋師為京兆杜氏,充任蜀王楊秀僚佐的元岩則為北魏帝裔,楊異出身弘農楊氏。李徹、張衡、張虔威、馮慈明等人也都出身於將相之家。同時,這些人既有崇高的家世背景,又都有政治才能,沒有一個是不求實務之輩。年齡上這些人大都在四五十歲左右,具有一定的為官閱曆和經驗,且個個都為人剛直,有一定政績。隋文帝選擇這班人來輔佐年幼的兒子們,可謂是費了一番苦心的。幼兒遠離父母,是好是壞,就靠他們的輔佐教導了。

諸王僚佐所受寄托深重,在任上也都盡心竭力,勤於政務,以身作則,教導幼主,相當嚴格。如李徹“當官正直,侃然有不可犯之色”。王韶更性剛直,楊廣“甚憚之”。“每事谘詢”,不敢有違法度。但年幼好動的晉王有時也禁不住要遊戲玩耍,有一次王韶巡檢邊境長城一帶的防務,楊廣見沒有人管他,便趁機帶了一幫人在晉王府開挖水池,修築假山,想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人間仙境,過一陣奢華的生活。王韶回府知道後即用一條鏈子把自己鎖起來,到晉王府,先是自責,後是切諫。楊廣見狀,惶恐萬狀,隻好稱錯,不敢再胡鬧了。後來楊廣做了皇帝,回憶起這段往事,曾不無感慨地說: “若無王子相的著力輔佐教導,我就不會有今日。”王韶後來還輔佐過繼任並州總管的秦王楊俊,這已是滅陳以後的事了。

楊廣在晉陽頗好學, “善屬文”。作為佛教徒,他還延請當代高僧彥琮到他的私邸,為他講述過《金光明經》,並修撰文疏。楊廣年齡雖小,外表卻“沉深嚴重”,一副長者之相,深得臣僚的敬重,也深得父親的喜歡。但由於路遠且身負重任,楊廣很少回長安拜見父母,有時一兩年也不能見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