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經學

隋朝統治者敦獎名教,內法外儒,在思想文化領域采取措施加強統治,其內容還包括對南北經學的統一融合,以適應統一王朝的政治需要。

西漢時期,儒家經典被欽定為“經”,於是有了經學,自後經學一直是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主流。魏晉南北朝時,雖然出現了玄學取代經學,佛教、道教盛行於世,先後成為顯學,但在學術領域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並未動搖,國家太學生修習的課目仍是儒家經典,經學的研究不但沒有中斷,而且南北朝形成了南北學術的不同風格,這一時期是經學的分立時代。

經學南北學風迥異造成了南北學士思想觀念上的歧見,這與統一王朝所要求的思想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不相符合。南北學風的迥異本來就是政治分裂所造成。南朝經學受玄學的影響較大,不拘一家之說,重義理,有一些新穎的見解;北朝經學遵循漢代訓詁章句之學,注意曆史考證,顯得比較保守、煩瑣。由於流派眾多,三教並立,隋統一前尚不能產生一種足以統領全部文化的儒家學術思想體係。學風的不同也影響到學者的價值取向和民間風俗。

隋統一南北,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國家要求意識形態、學術思想的統一,南北學風的合流成為勢所必然。隋朝雖短,但文帝和煬帝對經學進行了兩輪大的整治,經學出現了兩期繁榮。學術和文教緊密結合在一起,相比而言,隋文帝更崇佛、道,對儒學的提倡前後有波動,而隋煬帝對儒學的推崇和扶植則是一貫的。

隋文帝為政對學術方麵的貢獻最值得一提的是聚眾講論,倡導自由辯論,即由政府牽頭組織對儒經、佛經的學術辯論。官方組織的辯論既可識別人才優劣,又可通過辯論消除歧見,統一思想,這比以行政命令手段強求學術思想統一要高明得多,也較合情理。隋煬帝繼承了這一學術政策,並將辯論場所由國子監遷到了內史省,經常“征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朝次講論”,展開爭鳴。辯論內容多為領略經義短長,考訂經本,爭論時由“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通過辯論求同存異,這對於統一歧義滋生的南北經學效果顯著,當然,辯論的目的在於統一,而不是繼續紛爭。

隋煬帝統治時期,廣招明經儒士,四方至者甚眾。

隋唐經學統一,從本質上講也是南學壓倒了北學。這一發展的關鍵時期正是隋煬帝在位時。楊廣為晉王時,在江都十年受南方學風熏陶,即位後雖包兼南北,但更注重南學,以其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推動了南學對北學的統一。南學既具有理論上的創造性和智力上的啟發性,而其表達形式上又能獲得雅俗共賞,所以更具學術活力,又逢王朝統一的曆史條件和隋煬帝的政治助力,迅速在學壇上占了上風,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鞏固了統一局麵。在此學風流變的關鍵時刻,隋煬帝的作用不可低估,南學雖以精審取勝,但是隋煬帝在政治上的扶植作用不可低估。學術流變即不可忽略政治的作用,所以隋煬帝可謂是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