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混血兒

隋煬帝降生之時,當時中國的時代特征是由長久的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從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之亂首開分裂之局,到隋開皇九年(589)年輕的隋煬帝奉命統兵滅陳,重新統一全國,前後經曆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據,這是秦以後中國曆史上最長時間的一段分裂局麵。這一時期,王朝更迭頻繁,割據政權林立,社會動**不安。特別是西晉短暫統一後,圍繞著皇位紛爭而爆發的“八王之亂”,最直接地毀壞了漢族王朝的統治基礎,導致原居住在北部邊疆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趁機入主中原,並以武力相繼建立胡族政權,因此,漢族統治者則退據江南,建立偏安政權,形成南朝的漢族政權與北朝的胡族政權的對峙。

其時,南朝稱北人為“索虜”,北朝稱南人為“島夷”,南北界線一度極為嚴格。即使在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內部,也存在胡漢文化衝突,存在著漢化與反漢化的矛盾,並釀成內亂,進而引發六鎮胡化流民起義。然而,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血統,而是文化,因為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五胡雖以武力征服了中原,但高度文明的漢族文化卻反過來又征服了胡族。隋唐大一統正是民族融合的碩果。

隋煬帝,從血統上講就是一個典型的胡漢混血兒,其母獨孤氏乃是鮮卑化了的匈奴人。然而,從文化上講,無論是獨孤伽羅或是隋煬帝,都自認為是漢族人,並追溯源流自許為漢族文化世家。民族融合使文明程度較低的各少數民族迅速跨入了更高的文明階段,胡族融入漢族,為中華民族增加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隋煬帝的胡漢混血兒血統,一點兒也不妨礙他將成為中國皇帝,相反,倒是楊氏家族與胡族的廣泛聯姻,成就了隋王朝的帝業。

說起隋王朝的帝業,也就不能不把它與北朝幾個胡族王朝聯係在一起。《二十四史》中的《北史》,講的是北朝曆史,其中就包括隋王朝。隋王朝的帝業是與北魏、西魏、北周的帝業一脈相承的。

北魏拓跋鮮卑源起於大興安嶺的崇山峻嶺之中,在大興安嶺北段巔峰的嘎仙洞,曾發現太平真君四年(443)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人前往告祭其先祖所刻的祝文。五胡十六國戰亂之際,拓跋氏先在代北立國,後又趁氐族前秦政權土崩瓦解複國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這個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胡族政權能不能鞏固,其關鍵在於是否以高度文明的漢族為核心實現民族融合。北魏開國之初也曾自覺地進行了一些漢化改革,但比較徹底的改革是文明太後馮氏及孝文帝執政時完成的。孝文帝遷都洛陽,禁止胡服胡語,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又規定隨遷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陽為原籍,並襲用門閥製度,規定鮮卑著姓元、穆、陸、於等與山東門閥崔、盧、李、鄭、王等門第相當。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社會的民族融合,但確立新的門閥製度卻加深了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孝文帝死後,漢化的鮮卑代北門閥在中原優裕的生活中完全腐化,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北鎮胡化戍卒鎮民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六鎮義軍幾十萬人湧入中原,於是,北魏政權滅亡了。六鎮鮮卑在高歡統率下掃平河北,建立東魏,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建立北齊。關隴地區則由賀拔嶽、宇文泰率領的武川鎮軍隊平定,建立西魏政權。556年,西魏當政者宇文泰死,他的侄子宇文護廢西魏建立北周,擁宇文泰嫡長子宇文覺稱帝。為了爭奪中原霸權,周、齊兩政權之間戰爭不斷。

南朝在548年“侯景之亂”後元氣大傷,557年占領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梁軍統帥陳霸先廢梁稱帝,建立陳朝,但其統治區域隻及梁朝的一半,是南朝最後也是最弱的一個王朝。

到569年隋煬帝出生時,中國大地除有名無實的江陵後梁政權外,實際上存在北周、北齊及陳三個王朝。由於民族融合,南北界限越來越小,全國大一統的前景就在眼前。誰來完成這統一大業?誰是成就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大一統局麵的英雄帝王?曆史的機遇落到了誰的頭上?隋煬帝在這樣一個曆史轉折關頭降臨人間,真可謂生逢其時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實現統一局麵的英雄聖王,起先還輪不到楊氏父子,而是楊廣出生時的當朝天子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開創北周帝業的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生於西魏大統九年

(543),比楊廣年長二十六歲。556年父親死時,宇文邕才十三歲,雖有三個哥哥,但父親屬意的嫡兄宇文覺尚未成年,宇文泰隻好將政權交給他的侄子,即宇文邕的堂兄宇文護。宇文護掌權後,即按照叔父的遺願推宇文覺取代西魏,稱周天王(閔帝)。據史載,宇文泰生前曾為子嗣問題煩惱,時庶子宇文毓居長,已有成德,嫡子宇文覺尚年幼,曾詔群公議,說: “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大司馬,即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是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勳。獨孤信傾向於擁立其女婿宇文毓,反對由年僅十五歲的字文覺嗣位。但是,柱國大將軍於謹等人同意宇文泰立嫡子宇文覺,由位望素卑的宇文護行周公事。對此,楚國公趙貴、衛國公獨孤信怏怏不服。結果宇文護殺趙貴,獨孤信也被迫自殺。宇文護自封為晉國公,任大司馬,後又遷大塚宰(相當於相國),專製朝政。不久竟廢殺閔帝宇文覺,改立宇文毓(557),是為明帝。明帝是楊廣的姨父,皇後獨孤氏即獨孤信的長女,但宇文毓登帝位還不到四年,至560年又被宇文護毒殺。宇文護又改立十七歲的宇文邕,是為周武帝,大權仍總歸於相府。周武帝形同傀儡。宇文護重用相府僚屬,楊廣的祖父大將軍楊忠則由於得到於謹的信用,頻頻領兵出征,因屢立軍功地位步步提升,成為北周最有聲望的統帥。但楊忠始終沒有依附於宇文護,周武帝想提拔軍功卓著的楊忠為太傅,宇文護以“不附己”而不同意。楊忠也看透了宇文護不能久安其位,不肯依附於他,保持了武將名節。

宇文護前後執政十五年之久。作為宇文泰的至親,他忠於宇文氏帝業似無問題,他廢殺宇文泰兩個兒子而不自立,又繼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邕為帝,即可證明。但皇位不可僭越,皇權不能旁落,周武帝十年不能親政的傀儡地位豈能長久忍耐。天和七年(572),即楊廣四歲的那一年的三月丙辰(十八日),影響北周政局及楊廣家族命運的宮廷政變終於發生了。這一天,宇文護從同州回到京師長安,坐了十多年冷板凳,年已三十歲的周武帝在文安殿接見後,即按常規引這位堂兄入含仁殿朝見皇太後。先前周武帝在宮禁之中見宇文護時,從來不敢擺皇帝架子,以家人之禮取代君臣之禮。宇文護謁見皇太後,太後一般都讓他坐著,而武帝則侍立在旁。這次宇文護入見之前,周武帝詭稱太後近來脾氣不好,喜歡喝酒,希望堂兄朝見時能好言相勸,並將準備好了的《尚書·酒誥》一文交與宇文護。宇文護未加警覺,覲見太後時,即按武帝之意向皇太後慢慢宣讀《酒誥》,勸太後戒酒,愛惜身體。尚未讀完,武帝突然從後麵用玉挺猛擊宇文護的腦袋,宇文護當即暈倒在地。武帝急令身邊的宦官何泉殺死宇文護,何泉因恐懼而未敢下手。這時早已埋伏在戶內的衛王宇文直衝了出來,連砍數刀,將宇文護斬首。這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就這樣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大周皇權終於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北周武帝誅權相宇文護成功,對楊廣的家族有很大的影響。宇文護專政時誅滅功臣,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也被迫自殺,父親楊堅嗣位大將軍,也受到猜忌,宇文護幾次想加害於他,因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匡護才得以幸免。周武帝親政後,情況發生了轉變,武帝下令恢複了獨孤信等功臣的名譽,並重用功臣勳貴子弟,楊堅的地位得到升遷。建德二年(573)九月壬午(十九日),周武帝為皇太子宇文贇迎娶楊堅十三歲的女兒楊麗華為妃,楊麗華即楊廣的大姐,五歲的楊廣一下成了皇親國戚。楊堅則成了皇帝的親家,周武帝對他“益加禮重”,政治地位也大為提高。

周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親政後即開始整飭內政,積極準備討伐北齊,進而統一全國。

正當北周整兵尚武,改革內政之時,東鄰的北齊政權卻擁立了一個昏君,政治日益敗壞。北齊在當時中國境內鼎足而立的三個政權中經濟實力最強,然而以六鎮中的懷朔鎮的中下級軍官為骨幹,獲得趙、魏一帶世家大族擁護而起家的高歡、高洋父子,對於“聚斂無厭、**虐不已”的鮮卑勳貴從來不加管製,導致政治日漸腐敗,皇室內部爭權奪位,上層統治階級中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漢化與反漢化的矛盾錯綜複雜。

正當北齊後主驕奢**逸,不理國政之時,北周武帝卻在勵精圖治,積極進取。他北結突厥,南連陳朝,盟約伐齊,中分天下。為了得到新興的突厥汗國的支持,周武帝甚至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立為皇後。這時的北齊,四周受敵,國家已處於危亡之中。

573年,南方的陳朝首先揭開了滅北齊戰役的序幕。這年是陳太建五年(573),三月,陳宣帝陳頊命大將吳明徹統兵十萬北伐,大敗齊軍,盡複淮南之地。太建七年(575)閏九月,陳軍又在呂梁(今江蘇徐州市東南五十裏)大破齊兵。這時北齊衰敗已極,陳軍如果乘勝推進有可能滅掉北齊。但陳宣帝非聖主,其目的僅限於收複淮南失地,苟安江表,因此,停兵淮南,坐失良機。

北周武帝宇文邕卻乘陳軍北伐牽製住北齊一部分兵力的時候,於建德四年(575)七月調集十八萬大軍,伺機東征,其中隨國公楊堅率領一支三萬人的舟師由渭水進入黃河,企圖一舉攻占洛陽。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率軍來援,周軍受阻於河陽北城(今河南孟縣),因北周武帝病倒,周軍隻好暫時退兵。次年十月三日,北周武帝再度出師征討北齊,周軍避開河洛一帶聚結的北齊精兵,改入山西。北周武帝親統步騎十四萬多人,直指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二十七日占領平陽。此時北齊後主高緯正在不遠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十月十一日,後主帶了寵妃馮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打獵,晉州告急的文書, “自旦至午,驛馬三至”,寵臣高阿那肱說"大家(指皇上)正作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待平陽城陷的消息傳來,後主想提早回晉陽城,馮淑妃卻“請更殺一圍(獵)”,齊後主竟欣然同意。

高緯回到晉陽後,即調集六鎮鮮卑主力軍十萬多人,來爭奪平陽。周軍主動撤至玉璧(今山西稷山縣南二十裏),留梁士彥率精兵一萬守平陽城,北齊軍隊包圍平陽城,猛攻一個月而不能下,士氣漸衰。十二月初,北周武帝又集結精兵八萬,在平陽城南與北齊決戰。兩軍交鋒,相持不下,齊軍東翼稍微有些退卻,在陣上觀戰的馮淑妃和宰相穆提婆以為是打了敗仗,忙慫恿後主撤退,後主不懂兵陣,又貪生怕死,當然聽從。後主一跑,齊軍軍心渙散,結果大潰。北齊主力精兵十萬六鎮鮮卑被打垮了,北周軍隊乘勝攻占重鎮晉陽,並轉向齊都鄴城(今河北滋縣南)。

後主高緯先是想逃奔突厥,後又改道逃回鄴都,下令出巨資募兵重整旗鼓再戰,但真的要動用宮中寶物時他卻又舍不得。大將斛律孝卿請後主親**問將士,並事先準備好了演講辭,希望後主能說得慷慨流涕,以感動人心。可是後主出宮見到將士時,早已忘記了背好的慰問辭,麵對眾將士竟不知說什麽,隻是莫名其妙地大笑,左右侍從也跟著笑,一片喧嘩,將士怨怒,皆無鬥誌。這時,宰相穆提婆以下多已投降北周,後主見大勢已去,趕忙禪位給八歲的兒子高恒,自稱太上皇,準備逃往南方的陳朝,結果在逃途中被北周追兵俘獲。557年正月,北周攻破鄴城,北齊滅亡。

北齊後主是一個最典型的昏君,北齊之所以滅亡就亡在他的嬉遊之中。北周武帝可謂一位聖君明主,是他開啟了隋唐大一統的序幕。

一個昏君,一個明主。滅齊之役是楊廣記事以來所聞知的最大一次戰役,父親隨國公楊堅作為右三軍總管也隨周武帝參加了戰鬥,有關聖君和昏主的事跡楊廣也有所耳聞,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記憶,並影響了他的一生。北周的勝利使北方重新統一,意義十分重大,北方周、齊對峙局麵的結束,為此後的南北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時,南方的陳宣帝,在北周武帝滅北齊之際,他卻又想乘虛奪取北齊的徐州、兗州之地,於是令吳明徹向北推進。太建十年(578)二月,陳以水軍進圍徐州,周武帝即派王軌率兵進援,在清口(今江蘇淮陰西,古泗水入淮之口)以鐵鎖係車輪數百沉於江中,堵塞航道。陳軍心動搖,不得不撤退,而到了清口受阻船不得渡,北周騎兵襲來,陳軍大潰,主將吳明徹以下三萬餘人全部被周軍俘獲。此役史稱“呂梁覆車”,僅驍將蕭摩訶、任忠、周羅聯等人率騎兵數千回到淮南。此後,北周把戰略目標轉向淮南,至翌年冬,盡占江北、淮南之地。一時北周的疆土,南抵長江沿岸,陳朝的江東政權至此已搖搖欲墜了。

周武帝宇文邕的誌向是“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

建德六年(577)五月,周武帝又率師北伐突厥,但因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師回長安,並於五月丁酉(二十五日)夜駕崩。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的突然病逝,統一中國的大業因北周武帝的病逝暫告中斷,於是楊堅、楊廣父子相繼登上了曆史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