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崩離

楊廣受封晉王坐鎮並州,主要職責就是防禦塞外的強敵突厥。早在隋朝崛起之前,雄踞漠北西域的突厥汗國已是亞洲大陸的霸主。隋朝建立後,擊敗和削弱突厥是當時麵臨的最大政治軍事任務。

突厥是草原遊牧民族之一,原居住在今阿爾泰山一帶, “蓋匈奴之別種”。

554年,突厥大汗國西破吠達,東走契丹,北並契骨(今吉爾斯人先祖),威服塞外諸國,將突厥汗國的疆域擴展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裏海)萬裏,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五六千裏”的廣闊土地上,成為蒙古草原和中亞沙漠的主人,出現了勢淩中夏的嚴峻形勢。

十三歲的楊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受封晉王,坐鎮並州的。為應付突厥必定要進行的侵擾,隋文帝令緣邊修保鄣,峻長城,積極備戰。

隋朝整個北部邊境承受著具大壓力,而沙缽略可汗剛襲汗位,急於建功,以鞏固自身地位,於是先唆使其屬國吐穀渾向隋西部邊境發難,兵寇弘州(今甘肅臨潭縣西),迫使隋放棄了弘州建製。開皇二年(582),沙缽略“悉眾為寇,控弦之士四十萬”,並征北齊降將高寶寧部為先鋒,入長城寇平州(今河北盧龍縣北),突厥則兵分數路大舉犯隋。隋軍數為所敗, “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上郡(今陝西榆林縣)、弘化(今甘肅慶陽縣)、延安六畜鹹淨”,損失巨大。突厥“欲窺長安”,隋文帝令皇太子楊勇屯兵鹹陽。又詔大將於仲文率兵屯狼塞。楊廣統領的並州因早有準備,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

早在開皇元年(581)九月,隋文帝曾命左仆射高頻節度統軍,以元景山、長孫覽為元帥伐陳。元景山軍出漢口獲得勝利,開皇二年正月陳宣帝駕崩,這正是滅陳的好機會,但二月高穎卻奏“禮不伐喪”,因而班師,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北麵突厥的大舉進犯。突厥不願看到中原的統一,對於新建立的隋朝來講,最大的敵人是北麵的突厥,而不是南方的陳朝,於是隋文帝君相製定了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

對突厥的南侵,隋廷一方麵加緊防備,組織全麵反擊,同時,因突厥希望中土華夏分裂割據以便從中漁利,隋廷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采用挑撥離間之法破壞突厥內部團結,以求各個擊破。此計首先由長孫晟提出,此人文武雙全,千金公主宇文氏入突厥和親,正是他送去的,長孫晟因而熟悉突厥內部情況。

突厥統治的蒙古中亞廣大地區,內部並不穩固,被統治的鐵勒諸部一直在反抗。突厥上層也有大小好幾個可汗,他缽可汗死時,其子庵羅被迫讓位於沙缽略,被封於獨洛水,稱第二可汗。木杆可汗之子大羅便被封於阿爾泰山之東,稱阿波可汗。西域中亞地區是土門之弟室點密征服的,室點密之子玷厥時駐牧於烏孫故地(今伊犁河上遊,準噶爾盆地),稱達頭可汗。另沙缽略之弟處羅侯於克魯倫河東管轄被征服的契丹、奚、雪、韃靼各族,稱突利可汗。此外,還有阿波之弟貪汗可汗在蒙古草原之西。沙缽略為大可汗,其他五個小可汗也獨立掌控自己的牧地。“叔侄兄弟各統強兵,俱號可汗,分居四麵,內懷猜忌,外亦和同,難以力征,易可離間。”隋廷充分利用大小可汗的固有矛盾,製定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分化突厥內部的策略,遣長孫晟出黃龍道交結東麵可汗處羅侯及所屬契丹等部族,又遣太仆卿元暉出伊吾道交結西麵達頭可汗,並贈予他一麵狼頭纛。開皇二年(582),沙缽略調發諸小可汗兵四十萬人由蘭州攻隋,掠至周槃(今甘肅慶陽北),西突厥可汗達頭即不願再南下,引兵退還。長孫晟又說與隋友好的東部突厥處羅侯之子染幹向沙缽略謊報軍情: “鐵勒等反,欲襲其牙。”沙缽略害怕,乃回兵出塞退還其牙帳。

開皇三年(583)四月,沙缽略又卷土重來,隋文帝派衛王楊爽等發八道元帥分兵拒敵,其中朔方(今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南之白城子)一路大敗沙缽略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 “沙缽略棄所服金甲潛草中而遁”。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的一路進擊高寶寧,高寶寧棄城走,旋為部下所殺;另一路由行軍元帥於仲文統十二總管出服遠鎮,斬首千餘級,於是又從金河出白道。另遣五總管率兵兩萬出盛樂道(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直走那頡山,在護軍川北與沙缽略可汗主力部隊相遇,可汗見於仲文軍容齊肅,不戰而退,於仲文率精騎逾山追擊,不及而還。西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一路也屢敗阿波可汗軍,結果,阿波在長孫晟反間誘說下遣使入朝,沙缽略聞阿波“懷貳”,乃北襲其牙帳,殺阿波母並盡虜其部眾。阿波無家可歸隻好西投中亞的達頭可汗,達頭聽說阿波之母被殺,為之大怒,於是借兵十萬助阿波複仇。這時,以西部阿波、達頭、貪汗、庵羅四可汗為一方,東部沙缽略、處羅侯兄弟為另一方的突厥大內戰全麵爆發,戰後突厥也就分裂為東西兩部了。

突厥內亂對隋文帝來說十分有利。

隋文帝委長孫晟以重任,對突厥繼續推行分化離間政策。長孫晟不愧為一個卓越的戰略家,他根據突厥內戰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使內戰諸方實力平衡,而不讓突厥再出現新的強勢政權。起初,隋廷支持西部集團,孤立敵視隋朝的大汗沙缽略,使阿波的東征大獲全勝。沙缽略連遭敗績眾叛親離,又東畏契丹,走投無路,在開皇四年(584)奉表隋朝,向隋文帝稽顙稱臣。本來與隋文帝楊堅有殺父之仇的可賀敦千金公主宇文氏也奉表請為隋文帝女。這時,年幼的晉王楊廣認為滅突厥的機會到了,上表“請因其釁而乘之”。隋文帝未允,反而接受了沙缽略的歸降,並特發詔改冊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取大義滅親之義,入楊氏宗籍,公主遂成為楊廣的姐姐了。

開皇五年(585),阿波奪於都斤山大牙,占領漠北全境。沙缽略請求將部眾渡漠南,寄居白道川,隋文帝應允,並命晉王楊廣“以兵援之,給予衣食”,並賜予“車服鼓吹”。至此,沙缽略已完全淪落為隋朝藩屬。同時,阿波已在漠北自立為突厥大汗,隋文帝又遣上大將軍元契出使,這等於承認了阿波的大汗地位。此時,突厥達頭在西,阿波在北,沙缽略在南,三個政權鼎足並立,而隋廷對突厥三個牙帳同時予以承認,維持突厥分裂顯然對隋朝更為有利。

開皇七年(587),南牙帳沙缽略可汗死,依突厥兄終弟及祖製由處羅侯繼立,隋文帝派長孫晟冊立為莫何可汗。同時,又冊沙缽略之子雍閭為葉護可汗,以再分其勢。

不久,北牙帳阿波與西牙帳達頭兩大可汗又化友為敵,達頭不滿阿波自立為大汗,勢淩於己,遂統軍東征,殺阿波所屬九姓鐵勒三十餘萬人,阿波僅率五六千人逃竄於山穀。處羅侯聞訊立即表請隋廷發兵“乘勝進取”,但長孫晟又進言利用矛盾,兩存其南北牙帳,長久分裂突厥,於是,隋文帝沒有發兵進討。但莫何可汗仍獨力出師,北征窮寇阿波,並齎隋文帝所賜旗鼓,以壯聲威。阿波之眾見旌旗招展,以為隋廷兵助莫何,多來降附,走投無路的阿波可汗被生擒。莫何進而統一大漠南北,還牙於都斤山,勢力複振,緊接著又整軍西擊達頭可汗,進軍中莫何中流矢卒,由雍閭繼立,稱都蘭可汗,並繼續與西部達頭爭戰,此時突厥實又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兩部。

東突厥是在危難中得到隋廷助力才得以複興,可汗臣服於隋朝,並借隋廷的力量與西突厥抗衡,隋廷北境的強敵現在變成了溫馴的附庸。北境的和平使隋文帝可以騰出手來部署兵力,掃滅南邊的陳朝,中國統一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晉王楊廣因尚年幼,在這一段時間的對突厥反擊作戰中沒有起什麽大的作用,但總晉王府軍事的左武衛將軍李徹則多次參加反擊作戰。楊廣在北塞邊境目睹了草原上風馳電掣的一幕又一幕,他渴望自己能成為一位英雄,馳騁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