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將龍威

秦始皇身邊不僅有一批深謀遠慮的策士,還有一批勇冠三軍的戰將。見於曆史記載並戰功卓著者就有蒙驁、王齕、應公、桓崎、尉繚、王翦、楊端和、羌皰,辛勝、李信、王賁、蒙恬、白起等人。其中王氏父子王翦、王賁和蒙氏祖孫蒙驁、蒙恬最為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這裏主要介紹與秦始皇關係最密切且列於曆代名將之譜的王翦、蒙恬。從秦始皇與王翦、蒙恬的互動中,也可以體察他的禦下之才、用人之術。

一、王翦,生卒年不詳,秦國頻陽東鄉人。他年輕時就喜好武器格鬥之術、排兵布陣之法,投於秦始皇帳下為將。秦始皇滅趙、掃燕、亡楚、平越的關鍵戰役都是由王翦指揮的,最終滅亡魏、代、燕、齊則由其子王賁率軍完成。

王翦、王賁父子兩世名將為秦的統一戰爭立下首功。王翦的孫子王離也是秦朝名將之一,他曾作為蒙恬的副將鎮守邊關。

王翦為秦國宿將,建立“夷六國”的殊勳, “始皇師之”。有一則故事最能體現秦始皇與王翦君臣之間的關係。

秦始皇滅三晉,逐燕王,而數破楚軍。輕敵之心也由此而生。在商討滅楚之策時,李信認為動用二十萬兵力足矣,而王翦則力主傾秦軍主力,以六十萬大軍滅亡楚國。秦始皇認為王翦年老膽怯,而李信年少壯勇,於是命李信及蒙恬統率二十萬軍隊伐楚。王翦見自己的方略不被采納,便托病辭職,回故鄉頻陽養老。

李信及蒙恬初戰告捷,破兵斬將,攻城略地。可是楚軍趁李信輕敵不備率軍轉移之機尾追跟進,連續攻擊三日三夜,大破李信軍。楚軍攻破兩座營壘,殺死秦軍七個都尉。秦軍落荒而逃,楚軍趁勢進擊。

秦始皇聞之大怒。軍情緊急,他親自趕往頻陽,當麵向王翦致歉,曰: “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他懇請王翦抱病出征,率領秦軍抵禦乘勝西進的楚軍。王翦托詞老邁昏聵,病體疲憊,一再推辭,請求更擇賢將。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不準王翦推辭。

王翦當即提出任職的條件: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表示一切聽從王翦的謀劃,並親手將上將之印交給王翦。

於是,王翦統率六十萬大軍出征,始皇親自送至灞上。臨行之際,王翦請求賞賜大量條件優越的田宅園池。秦始皇說: “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說: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秦始皇大笑。

據說秦始皇不僅師事王翦,而且與王氏聯姻,將華陽公主下嫁王家。

王翦在征途中,先後派遣五批使者返回國都,請求秦始皇落實所賞賜的肥美土地。對王翦的這個舉動,左右之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問王翦: “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解釋:這樣做的本意不在於乞求財產。秦王為人粗暴、多疑,對於權臣、重將從不放心, “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不負重托,很快大破楚軍,殺其將軍項燕。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俘虜楚王,徹底滅亡楚國,並順勢南征百越之君。隨後他的兒子王賁與李信一起率軍徹底滅亡燕國、齊國。

秦始皇對手握大權的親信和統領重兵的戰將保持警惕,王翦以懇請賞賜田宅方式表示忠貞不二,打消了秦始皇的疑忌。這件事曆來被作為秦始皇本性專橫多疑,其君臣之間互用權術的典型事例。

秦始皇勇於向臣下承認決策失誤,以拜將、重賞、聯姻、師事等方式與重要輔臣結為心腹,敢於放手讓出征的將領隨機應變,這是許多君主做不到的。王氏一家三代(王翦、王賁、王離)先後效忠秦始皇數十年,君王對他們恩寵有加,曆久不衰。如果秦始皇的性格構成中隻有“粗暴”二字,對群臣也隻知“猜忌”二字,甚至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他是很難做到這種程度的。

二、蒙恬,可以與王氏相媲美的是蒙氏。蒙氏也是三代為將,功勳卓著,始終忠於秦始皇,且恩寵不衰,曆經數十年之久。

蒙恬,是秦始皇的主要輔臣之一。他的祖父蒙驁,本是齊國人,秦昭襄王時期從齊國來到秦國,因功獲爵,官至上卿,想必本也是出身微賤之人。秦莊襄王、秦始皇時期,蒙驁為秦將,先後率軍伐韓、攻趙、擊魏,攻取敵國數十座城池。三川郡、東郡的設置都與他的戰功有關。蒙驁死於秦始皇七年(前240)。蒙恬的父親蒙武也是一員勇冠三軍的戰將。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王翦任上將軍,統率六十萬大軍攻楚。蒙武時任裨將軍,參與指揮並實施破楚軍、誅項燕之戰,功勳卓著。楚王也是被他的部屬俘獲的。蒙恬及其弟蒙毅都是秦始皇的重要輔臣,因而獲得特殊的恩寵。

年輕時,蒙恬曾學習法律,做過負責審理獄訟、掌管法律文書的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憑借父祖的功勳,成為秦將。他參與攻齊之役,大破之,被秦始皇任命為內史;統一天下以後,秦始皇令蒙恬統率三十萬眾,經略北部邊疆。他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威震匈奴。後又受命輔佐公子扶蘇鎮守邊疆。

在秦朝,蒙恬、蒙毅兄弟靠著才幹、功勳和忠誠博得秦始皇的器重和信任,史稱“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人則禦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秦二世篡奪皇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不久,他得知扶蘇已死,便欲赦免蒙恬。趙高擔心蒙恬獲得重用,千方百計地詆毀蒙氏兄弟,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秦二世聽信讒言,下令處死蒙毅。蒙恬服毒自殺。當秦二世派遣使者,以不忠之罪賜死蒙恬時,蒙恬表白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係,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氏家族,三代為將,忠心耿耿。蒙恬、蒙毅兄弟文武兼備,盡心所事,沒有二心。他手握軍政大權,卻甘願蒙冤受屈而不忍謀反。這種政治行為固然與他們恪守忠君之道有關,而感念秦始皇的知遇之恩也是重要的因素。

“君臣一體,自古所難”。李斯、尉繚、王翦父子、蒙恬兄弟等都是秦始皇最重要的輔臣,又都屬於曠世奇才;而秦始皇與他們都結成了比較牢固、比較緊密的君臣關係,共同構成相當穩定的統治集團的核心。如果是一人一事,或許會有偶然性,而秦始皇與他的眾多輔臣大都能如此,這就不能用偶然因素來解釋了。

這些現象證明秦始皇的禦下之才非同一般,自古皆知“必有非常之人,方能用非常之才”。秦始皇恩威兼施,賞罰並用,駕馭英豪,廣納賢才,其成就令許多有為之君也難以望其項背。

對此不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公允的評估就無法恰當地解讀“秦始皇觀象”,更無法準確地解釋中國古代史上一段重要的曆史過程。

自漢唐以來,許多有識之士看到了秦始皇身邊積聚著一批能臣武將,充分肯定了他善於駕馭英才。

許多現代學者對此也有學術論證。然而秦始皇僅僅靠幾員幹將就能成就博大功業嗎?如果秦始皇在選賢任能、駕馭豪傑方麵沒有令人稱道之處,他何以能成為政治英雄,並成就如此宏偉的帝業?

古人雲:“非成業難,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任之難。”得賢、用賢、任賢是成就帝業的主要條件。因此,君臣關係狀況是評價一個帝王的素質、才幹和功業的重要標誌。

曆史事實表明,自秦始皇掌握國家政權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君臣關係和吏治的狀況比較正常,有一段時間甚至可能屬於相當好的一類。秦始皇很善於招徠、籠絡和使用王霸之士。他在駕馭群臣方麵的成功,主要依賴一套行之有效的製度。同時,秦始皇也很重視駕馭群臣的技巧,這主要體現在他與重要輔臣的君臣互動方麵。

首先,比較皇帝身邊重要文武輔臣的質量、數量和功業。在質量上,秦始皇的輔臣班底不比任何一位帝王的輔臣班底遜色。就學識、謀略和駕馭全局的能力而言,秦始皇的李斯、尉繚足以與漢高祖的蕭何、張良和唐太宗的房玄齡、杜如晦相媲美。就軍事謀略、作戰指揮能力和實際戰功而言,秦始皇的王翦、蒙恬等諸將不次於漢高祖的韓信和唐太宗的李靖、李嬌。在數量上,秦始皇身邊也曾賢能滿朝,諫臣盈庭,良將如雲。

秦始皇的一批能臣武將堪與漢光武帝的“雲台二十八將”相匹敵。秦始皇的功業是在一大批足智多謀的霸王之士、能征善戰的驍勇之將的共同輔佐下而成就的。

這些人是秦朝政權體係的中堅和骨幹。其中,許多人出身卑微,本是“閭巷之黔首”“一介之布衣”。沒有這些人的才幹和效命,秦始皇將一事無成。如果僅僅依靠專橫霸道和陰謀權術,而沒有合理的人事製度,恰當的施政方略和一定的人格魅力,秦始皇能夠把這些人長期聚集在自己的身邊,且使佐輔竭智、策士多謀、戰將驍勇、百吏勤政嗎?

秦始皇的職官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比較高。秦朝的行政效率和實際政績本身就是明證。秦始皇時期的吏治也比較清明。如果僅僅依靠獨斷專行,嚴刑酷罰,玩弄權術,秦始皇能夠造就這樣一個龐大的軍政素質相當高的職官群體,並使整個官僚機構長期正常運轉嗎?

其次,比較皇帝與重要輔臣關係的親密程度。親密程度是考察信任程度的重要參考性依據。秦始皇通過信任、禮待、賜爵、重賞、聯姻、執弟子禮等手段,與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重要輔臣結成了相當親密的君臣關係。

在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中,秦始皇與其主要輔臣的關係最為親密。秦始皇的主要輔臣李斯出身低微,是一位“布衣卿相”。自從君臣際遇,秦始皇對他一直信任有加,言聽計從。早在就任丞相之前,李斯就長期處於秦始皇的首席助手地位。

在秦始皇生前,李斯也可謂盡心所事,鞠躬盡瘁,卓有貢獻。《史記》中所記載的絕大多數軍政要務及一批重大製度修訂和工程建設,他“皆有力焉”。君臣二人又彼此結為多重親家。李斯“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這種親密關係維持了近三十年,直至秦始皇生命曆程結束,也沒有發生重大曲折和變故。

再次,比較皇帝與輔臣群體關係的穩定程度。從現存史料看,被秦始皇罷黜並屬於非正常死亡的相國有兩位,即呂不韋和昌平君。呂不韋是特殊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昌平君被罷黜的原因不詳,他後來因被項燕立為楚王,反秦戰敗而死。他們兩人即使生活在其他朝代也不會有好下場。

除此之外,秦始皇與其他位列三公九卿將軍的重要輔臣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重大政治衝突。這個判斷隻要瀏覽一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一再列舉的封君、丞相、禦史大夫及九卿、將軍等高官的名單,便可大體推定。

秦始皇與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君臣關係相當牢固,構成一個長期共事、相對穩定的權力核心。在曆代王朝中,秦朝權力核心層的穩定性是最高的。

如果僅僅依靠玩弄陰謀權術,秦始皇能夠長期保持這樣的政冶局麵嗎?

最後,比較皇帝處置功臣的方式方法。善待還是剪除功臣宿將,這是判定君主的氣度、才智、自信心和君臣關係狀況的重要指標。自古以來,功高蓋主者不賞, “威震主者不畜”。這是專製政治的權力法則所導致的重要政治現象。

開國君臣大多可以同甘苦,而不能共富貴。天下已定便黜罰乃至屠殺功臣,這更是中國古代司空見慣的政治現象,即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從現存曆史記載看,秦始皇沒有剪除功臣宿將,也沒有讓他們賦閑。如果沒有一定的胸襟、氣魄和自信,他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嗎?

上述所列現象,特別是秦始皇善待功臣宿將這個事實,前人沒有予以充分注意。絕大多數評論者專注於秦朝君臣關係的負麵,而很少作比較客觀、比較全麵的分析。這不利於恰當地評價一個曆史人物,更不利於全麵地評估一個朝代的政治得失。用簡單化的方式批判暴君暴政,不利於深刻地分析和認識造成這種暴虐的曆史性根源。

秦始皇在處理君臣關係方麵有一個重大缺陷,即馭下極嚴,治吏太甚,他對官吏的管理極其嚴格,過於苛刻,乃至殘酷。治吏嚴格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懲處貪官汙吏,有其合理性,並值得肯定。而秦始皇的法太嚴、律過苛、罰極重,官吏動輒獲罪,大批被流放邊疆,這是不利於政治穩定的。

與所有的有為之君一樣,秦始皇在處理君臣關係方麵也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曲線,即功成之後不如創業之時,晚年之後不如青壯之時。秦始皇統治後期,驕奢之心日盛。據說他“意得欲從”,獨攬權力, “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這雖是攻擊、謾罵之詞,難免有誇大其詞之嫌,卻與事實相去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