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結局

沙丘歸天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醜,秦始皇開台第五次大巡狩。這次大巡狩,命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國都,左丞相李斯隨行。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胡亥特意要求同行也得到同意。秦始皇一行開始先到雲夢,在九嶷山遠遠“望祭”舜帝,然後順長江而下,過錢塘江,奔會稽而去。

秦始皇到會稽後,在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的陪同下首先瀏覽了繁榮的街市和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民居景況,然後到西城外的靈岩去憑吊著名的館娃宮的遺址。

這館娃宮是公元前四百八十多年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專門為愛姬西施建造的宮室,其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位居當時之冠。尤為奇特的是那以寶甕作共鳴箱,上覆密質木板,作成的九曲回環之廊。

秦始皇獨自沉默,想:當年吳王夫差要不是迷戀美人西施,偏信佞臣伯豁,錯殺了忠臣伍子胥,怎麽會中勾踐、文種韜晦之計而身死國亡呢?看來女人真是禍水!幸虧自己從來不讓後妃介入政事,才防止和避免了宮闈內患,這正說明了自己的英明睿智及獨到的成功之處。想到這裏,不禁仰望天際,露出滿意的笑容。

離開館娃宮遺址,往西北方向緩行九裏,就到了號稱“虎丘”的山麓。

這座山並不大也沒有峰巒山勢,而是在一大片平地上突兀隆起的一座山丘。

據傳說,這裏是吳王闔閭的墓地,闔閭駕崩,葬於此地。用三千柄魚腸劍殉葬,其中有一柄就是專諸刺吳王僚的那柄魚腸劍。入葬三日後,有一隻受地之靈氣的金精變成的白虎蹲在墓地之上,故名為虎丘。而白虎之所以要來保護墓地,就因為那柄刺吳王僚的魚腸劍是使闔閭取得王位的利器,被視為鎮國之寶。將其混在三千柄劍之內,就是擔心單獨一柄容易被盜,而采取大數量殉葬的辦法,以保安全。

秦始皇對於專諸用魚腸劍刺吳王僚的故事雖不陌生,但直到來到虎丘,聽說當年殉葬竟用了三千柄同樣的劍來保護那國寶時,才體會到那柄劍的特殊價值,從而回想起當年那個伏屍二具、流血五步的宮廷政變的壯烈故事。

秦始皇想到專諸刺吳王僚的情景時,仿佛那尾魚變成了地圖軸,專諸變成了荊軻,他正從地圖的卷軸處抽出匕首,直向自己刺來;一轉眼間,那人又變成了侯生,手裏的匕首,倏地變成了一件帛書,抖開一看,上寫“亡秦者胡也”五個篆字。

他忙用雙手捂著眼睛不看那帛書,但耳邊又傳來似山鬼的聲音: “請告滈池君:今年祖龍將死矣!”他隻嚇得喊了一聲,才如夢初醒,忙定睛一看,原來還是站在虎丘山上,剛才的幻象都不見了,他也就不再害怕,而是想到了“自衛”。

他認為,當前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就是腳底下踩著的那三千柄“魚腸劍”,尤其是給予吳王僚致命一刺的那柄劍,將是自己的克星,因此必須掘出來,扔在熔爐裏燒掉,自己才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想到這裏,秦始皇就召來李斯、趙高、蒙毅以及會稽郡守和吳縣令,詔令立即調集大批石匠和勞工,從虎丘山吳王闔閭墓地的位置向下挖掘,找著那三千柄魚腸劍,像對待前各諸侯國的兵器一樣,全部銷毀掉,以期斷絕禍根,永除後患。

秦始皇的這一要求,對於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是個大難題,因為開鑿吳王闔閭墓的困難不僅在於要數以萬計的民工——這可以按照服徭役的法令征集,甚至強迫囚徒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鑿開深厚岩層缺乏攻堅力量——當地的優秀石工都被征調去修築阿房宮和驪山墓去了,但他們又不敢向秦始皇說出原委,隻得把當地能幹些石匠活兒的人都征集來充當主力,至於副手的技術就更是等而下之了。好不容易湊了好幾萬民工倉促上陣,在吳王闔閭墓穴的上方足有一畝地方圓的範圍內遍地開花地開鑿起來。

在開始的階段,秦始皇常由趙高等陪同,驅車到開掘現場觀看,發現場麵宏大,氣氛熱烈,因此便放下心來,以為很快就會掘到棺槨,發現寶劍。

為此,他對郡守和縣令的辦事得力給予了嘉獎。過了幾天,工程進度就慢了下來,平均每天僅二至三寸,秦始皇沉不住氣了,把郡守和縣令召來質問: “何始之速,而今之緩也?”郡守回答說: “山之表層皆為浮土,去之甚易,是以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旦鑿及岩石,質堅無比,故其效日微。”秦始皇見所答很有道理,便不再催,而是責成其加強監督,不要鬆懈。

又過了約一個月,好不容易才鑿了一丈多深,但還沒有鑿到棺槨,更不見劍的影子,秦始皇又著急了,連連催問郡守和縣令,究竟還差多深,才能掘到吳王闔閭的棺槨?郡守和縣令隻好怯怯地向他稟奏說:

根據吳國典籍記載,闔閭所葬處,在木棺之外圍了三層銅槨,灌滿了水銀,用黃金和珠玉製成的禽鳥浮遊在水銀池上,宛似真的池塘一般。那三千柄魚腸劍就放在棺木的四周,儼然是護駕的態勢。整個工程動用民工十萬,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秦始皇忙問他們現在用了多少人,郡守回答說,也將近十萬之眾了。秦始皇微慍地說:難道當年也是這麽慢的進度,吳王大夫會容忍嗎?至此,郡守和縣令不得不向他說出多方麵的原因:

一是能工巧匠都被征調到鹹陽去修驪山墓和阿房宮去了,這裏剩下的石匠本事不很大,但已盡到最大的努力了。

二是按事理推論,闔閭之棺槨下葬後就往上填土、壓石,應是土石相混的結構,但現在挖的地方是大麵積渾然一體的天然岩層,完全沒有填充的痕跡。因此卑職懷疑闔閭的墓是否真在此處?否則,為什麽深達一丈以上還一點兒跡象都沒有呢?

經郡守這麽一說,秦始皇也感到事情蹊蹺,但還是猶豫地問道:既然如此,那為什麽又在史籍上寫得如此確鑿呢?

郡守笑答孟子曰, “盡信書,不如無書”,孫子則主張“兵不厭詐”。吳王闔閭是與越作戰,重傷致死的;他擔心如果吳終不敵越,則自己有被掘墓鞭屍之慘,便明寫墓葬於虎丘,但其實在別處,這是極為可能的。

秦始皇又說,是否找幾個熟悉史實的耆宿來問個究竟,弄清那墓穴的確鑿地點。郡守為難地說,這就是卑職要向聖上說明的第三個問題了:雖然吳亡於越,越再亡於楚,現在又被大秦國所統一,前後已將近三百年了,但黔首們還是懷念他們吳國的先王。現在我們挖他們的祖墳,他們雖然表麵上服從,兢兢業業地做事,但內心肯定是不願意的,這就是工程進度慢的根本原因。那些知道真相的父老怎麽會告訴我們呢?史料上寫著在此地,他們說不知道,我們也不能平白無故地處罰他們。

聽過郡守這番話,秦始皇深深地感到要打垮一支部隊、攻占一座城池、消滅一個國家,已經是難乎其難了,但是要征服一個民族,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從挖掘進展看,墓和劍都毫無顯露的跡象,就沒有必要守株待兔了。但他又不甘心失敗,為使自己不過於尷尬,便詔示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在原址繼續挖掘,務必要掘出闔閭的棺槨,特別是那三千柄魚腸劍,一定要送呈鹹陽由他本人親自收驗,然後銷毀。

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當然“奉命唯謹”,繼續監督民工掘石求劍,直到秦始皇死後才停止,終於毫無所獲。但那被掘之處則成了“兩崖劃開,中涵石泉,深不可測”的險峻奇特的景觀,名為“劍池”。

秦始皇在會稽舉行了各種儀式以後,便經過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到南京附近的江乘,從那裏過長江,沿著海岸線北上,到山東半島的琅邪。

當時擔任氣象觀察的方士說: “東南之地籠罩著天子之氣。”秦始皇對觀測天象占卜未來的方士的話深信不疑。他這次到東南地方巡遊的目的,聽說就是要鎮住這片天子之氣。據傳,秦始皇到達江乘時,觀察天象的方士說: “五百年後,金陵之地將出現天子之氣。”金陵即現在南京的古名。

秦王朝何止想存在五百年,秦始皇希望的是要傳至千秋萬代以至無窮。為了鎮住這五百年後將出現的天子之氣,秦始皇削低了金陵北麵的鍾山,劈開了金陵的丘陵,引水流過金陵。聽說這條河就是現在還流經南京城的秦淮河。

盡管秦始皇做了這些努力,但終究無濟於事。秦始皇踏上歸途來到平原津時,一病不起。秦始皇病倒後,十分忌諱“死”字,群臣不敢說“死”字。盡管秦始皇派隨行的上卿蒙毅趕回鹹陽去向山神祈禱,可路途之上醫療條件較差,他很快病入膏肓。

秦始皇在病危之際,給長子扶蘇寫了一封信,算是遺詔。七月丙寅,秦始皇病逝沙丘(原趙國地,今河北省廣宗縣),享年五十歲。秦始皇死時,身邊有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兼掌璽令趙高、王子胡亥以及幾個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