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

巡狩是中國古代統治者的重要政務。在以征伐、祭祀立家立國的時代,最高統治者必須經常帶著軍隊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巡行視察,祭祀神明,進行各種統治活動,這就是巡狩。

在傳說中, “三皇五帝”都常常巡狩遠方。《尚書·堯典》的整理者將巡狩製度追溯到堯舜時期,並非毫無根據。

文獻中,多有帝王“周行天下”“環理天下” “合諸侯” “勤疆土”的記載。最高統治者的這些活動都屬於巡狩範疇。周穆王、周昭王等都是勤於巡狩的典型。

巡狩是一種兼軍事、行政、祭祀、遊曆為一體的統治行為,其中某些活動還逐步製度化。商周以來,巡狩製度日益定型,最高統治者除了一些根據特殊政治需要隨時確定的巡狩活動外,還有一些製度化的巡狩活動。西周諸王東巡海岱之區,致祭泰山,這是一種製度化的統治行為。

巡狩製度的主要內容和政治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行政;二是祭政;三是軍政。其核心目的是確立、重申和維護最高統治者的地位。

巡狩首先是控製領地、屬國、盟邦的一種行政方式天子通過巡狩,會盟諸侯,訂立或重申盟約,頒布各種政令、製度,考察、考核各地政治,調解臣屬糾紛,並接受諸侯朝覲、報政、貢獻。在交通和通信不便,封君各自為政的條件下,巡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政方式。

巡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施“祭政”,一曰祭天。東巡而行“岱宗之禮”以主祭天帝,這是最高統治者的政治特權。在當時具有宣揚王權天賦和祈福禳災的政治意義。主祭四方名山大川,這也是君主的一項政治特權,目的在於祈求風調雨順,以贏得臣民的擁戴。

山川之神與諸侯之君地位相當,天子主祭它們與管轄諸侯類同。這樣就可以通過主祭鎮守山川的諸神,把四方鬼魅也納入天子的統治秩序。

帝王巡狩關乎人事,但與神仙鬼怪打交道最多。在今天看來,許多巡狩活動的宗旨和內容相當荒唐,諸如封禪祭天、祈神求仙、憑吊先王、消災避難之類。有時這類活動竟然成為某次巡狩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些活動屬於國家重大政務,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和實際功效。

巡狩常常作為軍事征伐的形式或借口。巡狩之“狩”的本意與武力、捕獵有關。文獻記載的堯、舜、禹、湯的巡狩大多有征伐的性質。周穆王西巡、周昭王南巡,分別意在征服西戎、荊楚。大多數巡狩即使不是特意為征戰而來,也有彈壓地方、威服四方的意蘊和功能。 “巡狩”常常被用為興兵征討的外交辭令,這與其本意有直接的關係。

巡狩還可以表示最高統治者的其他出外遠行活動,有巡必有遊,巡狩中的帝王自然會有許多巡幸遊曆活動。

春秋以來,巡狩製度與天子一同式微。秦始皇一登上天子寶座,便立即恢複了這種製度。他的巡狩活動頻繁。盡管秦始皇每一次出遊都有特定的主要目的,但是總的來說與前代天子巡狩的宗旨和內容大同小異。在確立郡縣製之後,許多在分封製下應有的統治活動已經不那麽必要。因此,在秦始皇的巡狩活動中,形式主義的東西比較突出,實際功效有所下降。

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秦始皇利用巡狩製度,祭天告成,歌功頌德,炫耀實力,彈壓四方,考察政治,整飭風俗,這些活動有利於樹立皇帝威望,鞏固國家統一,加強邊防建設。

毫無節製地巡狩是秦朝六大弊政之一。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巡狩皇帝。十年間他五次遠程出巡,其巡狩的時間密度空前絕後。天子出行,興師動眾,糜費國帑民力。秦始皇屢屢出行,還增加了許多荒唐的活動,花費大量精力、財力、人力,祭鬼神,求仙藥,厭王氣。因此,從實際功效看,秦始皇的許多巡狩活動是不必要的,有些是有害的,屬於誤國誤民的弊政。

第一次巡狩。秦朝建立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剛剛掃滅東方各國的秦始皇就開始第一次遠途巡視。第一次巡狩的方向是西方,即帝國西陲的隴西一帶。

視察當地政務,安定西部邊疆是秦始皇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多年以來,秦始皇的主要目光瞄準東方,一場又一場的大戰使他無暇西顧。東方甫定,巡察西方,還有宣揚秦朝皇威,威震域外,擴大影響的作用。這一帶有贏秦族群的發祥地,秦始皇很可能在此舉行一些隆重的紀念性活動。

第二次大巡狩。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率領眾臣開始第二次大巡狩。這次巡狩的主題可以概括為:祭天告成,歌功頌德。各種活動的主調是全麵確立皇帝權威。主要活動則是封禪泰山,刻石紀功。由於要行東巡狩之禮,即“岱宗之禮”,在泰山舉行最隆重的封禪大典,所以隨從眾多,有一批顯貴同行。

秦朝統治集團的重要人物大多隨王伴駕,其中有列侯武城侯王翦(《秦始皇本紀》記作“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狀、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摻等。東巡之後,秦始皇又繼續南巡,所以路程和時間都很長。

第三次大巡狩。秦始皇返回鹹陽不久,再次率隊出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春天,他開始了第三次大巡狩。這次巡狩的目的地依然是東海之濱的芝罘、琅邪一帶,與上一次重複。其目的很可能與尋訪不死藥關係密切。

秦始皇一行前呼後擁,出函穀關徑直奔向芝罘。出關之後的一段路程,沿途是韓、魏故地。數年前這一帶還發生過反秦的叛亂。在博浪沙,秦始皇又一次遇刺,差點喪了性命。刺客是張良和一位大力士。

第四次大巡狩。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再次出巡。他發現當初各國在交界之處和大河兩側修建了許多防禦工程和堤防,旨在防禦敵國,以鄰為壑。它們既妨礙交通,又釀成水患,在國家統一之後有害而無益。因此,秦始皇下令, “壞城郭,決通堤防”,鏟平一切妨礙交通和水利的城池、堤防。

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又在這裏留下一塊紀功刻石,這就是碣石門刻石。

這次東巡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尋訪仙人,求取不死之藥。秦始皇派遣燕人盧生尋找名叫羨門、高誓的兩位仙人。又派遣韓終、侯公、石生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藥。另一個目的是為驅逐匈奴,鞏固北部邊防做準備。

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由東向西巡視了帝國的北部邊疆地區,然後途徑上郡回到鹹陽。不久盧生返回首都,報告尋求神仙的進展。為了表明自己工作很得力,神仙之說並非謊言,他編造了一部記述各種預言的“圖書”,並將他呈報給秦始皇。

這本圖書中有一條預言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信仰神仙,迷信讖言,被這個編造的謊言打動。這更堅定了他北禦匈奴的決心,於是當即命令將軍蒙恬發兵奪取被匈奴占領的河南地。隨後又大規模移民,鞏固南疆北土兩個方麵的國境線。

回到鹹陽之後,秦始皇先後主持並組織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四方移民、擴建陵墓、 “焚書坑儒”等幾件重大政務,所以有三四年的時間沒有出巡。

第五次大巡狩。秦始皇第五次大巡狩頗似一種無奈之舉,因而也頗多荒誕之舉。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發生了一係列令秦始皇心中不悅的事情。它們都與被神秘化的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有關。

第一件事是“熒惑守心”。熒惑,即火星。心,即心宿。火星,古人稱之為“罰星”,主憂患過惡死喪。依據古代的觀念,心宿是天王的布政之所,其中最大一顆星是天王。它在天庭的位置相當於人間帝王的朝堂。 “熒惑守心”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災異性天象。“熒惑入列宿,其國有殃”,而“熒惑守心”尤為凶險。

據說,出現這種天象對最高統治者最為不利。它意味著天子失位,大臣為變,諸侯叛亂,大旱成災,甚至天子喪、逆臣起、民流亡。十分迷信的秦始皇見到這種天象,其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件事是隕石落地,即“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這也是一種災異性天象。據說,隕石落地意味著近年內將發生兵禍與饑謹。而更令秦始皇憤恨的是,有人還在這塊隕石上刻寫了一條詛咒秦始皇的標語,文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聞之,派遣禦史追查。當地百姓一問三不知,無人承當此事或揭發他人。一怒之下,秦始皇命人將隕石焚毀, “盡取石旁居人誅之”。

第三件事是負責觀星占氣的官吏向秦始皇報告“東南有天子氣”。這種氣是一種奇異的雲氣,本是自然現象,而在當時看來,這種現象意味著雲氣之下已經有王者臨世,他可能取代秦朝,如果不及時消除這股“氣”,改朝換代將不可避免。化解這種危險的方法之一,是用各種方法破壞當地風水或在位天子親臨這股“氣”所生之地以厭之。

秦始皇身邊聚集數百名觀星占氣者,經常聽到關於“東南有天子氣”的報告,因此常常把這件事經常掛在嘴邊,他已經動了再次出巡東南方向的念頭。

秦始皇正在為這幾件相關的不吉之兆悶悶不樂,誰知又發生了更加令

人不快的第四件事。秦始皇年老體衰,又加上接連出現災異,整日心緒不佳。為了調適心緒,排解煩惱,他令眾博士撰寫“仙真人詩”及歌詠秦始皇巡遊天下的詩篇,然後傳令樂人配樂譜曲,演奏彈唱。然而秋風蕭瑟之時,又傳來令人不快的消息。

有一位從關東返回京城的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他遇到一件怪異的事情。夜幕中有人手捧玉璧攔住使者,說“為吾遺滈池君”。滈池在鹹陽附近,滈池君即滈池之神。這位使者聽說要他將玉璧轉交滈池之神,感到很詫異。經反複追問,這位怪異之人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

使者還想問幾個為什麽,此人忽然消失在夜幕之中,隻把玉璧留下。使者持玉璧麵見皇上,將事情的原委做了詳細的匯報。

秦始皇默然良久,說: “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在退朝還宮的路上,他又自言自語地說道: “祖龍者,人之先也。”據禦府官吏辨認,這玉璧就是八年前秦始皇乘船渡江、祭祀水神時,投到江中的那一塊。這件事也被秦始皇視為不吉之兆。

他覺得祖是人之先,龍是君之象, “祖龍”就是暗指他而言。如果江神的預言準確的話,他這位至尊的皇帝行將壽終正寢。

這件事不是子虛烏有,史家誤記流言,便是有人故弄玄虛,裝神弄鬼,以發泄不滿。無論有沒有這件事,前三個災異和惡兆已足以使秦始皇憂心忡忡。對各種災異、流言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專門做了一次占卜,尋求禳災之策。太卜求神禱告,演出龜兆,征諸三易, “卦得遊徙吉”。既然神示遊曆和遷徙可以躲過這一劫,秦始皇怎敢不唯命是從。他一方麵“遷北河榆中三萬家”,以大規模遷徙民眾應對“遊徙吉”的這個“徙”

字,又“拜爵一級”以廣施恩德,消災免禍;另一方麵,決定立即準備出巡,離開朝堂,以應那個“遊”字。

這次出巡的動機和主要活動與天命、神仙關係最大:一是出遊遷徙,以避禍免災;二是尋找海上仙人,以求不死之藥;三是親臨東南,以厭天子之氣。年老體衰的秦始皇本應在京城安養,通過治療保健,頤養天年,同時通過實行德政,以求長治久安。可是他被一係列的自然現象嚇破了膽,急於免災避禍,求仙長生,消除威脅,於是匆匆踏上了長途奔波的巡遊之路。正是這個荒唐的舉動,不僅要了秦始皇的性命,而且最終導致秦朝滅亡。